摘要:小米YU7发布“3分钟20万订单”的影响还在持续,无论其中水分有多少,都像一块巨石投入汽车行业的湖面一样,迫使所有汽车行业从业者重新审视游戏规则。
小米YU7发布“3分钟20万订单”的影响还在持续,无论其中水分有多少,都像一块巨石投入汽车行业的湖面一样,迫使所有汽车行业从业者重新审视游戏规则。
质疑小米、学习小米、成为小米,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汽车企业日常工作的写照。
而在这场模仿竞赛中,小鹏的转身无疑最为决绝。
8月6日,小鹏全新P7在北京正式亮相并预售,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原来我们是科技第一,现在是颜值第一。”
熟悉中国科技和汽车圈的人,相信对于这句话都不陌生,它几乎是小米创始人雷军“颜值即正义”论调的翻版。
当晚的活动,也印证了小鹏对设计突围的倚重。
从全新 P7 发布会上耗费半小时详解的律动黄、星暮紫等六款车色,到何小鹏亲自与四位明星分饰不同颜色代言人的营销设计,这家曾执着于 “掰开揉碎讲技术” 的企业,如今显然已经认定 “抓人眼球的外观” 才是更高效的破局之道。
发布会现场掌声雷动,但质疑的声音也在互联网蔓延。无论是对设计的重视,还是何小鹏逐渐“雷化”的转变,都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要知道,作为一家从低谷中爬起的造车新势力,小鹏的崛起来其实来之不易,从Mona M03的热销到后来小鹏G7的崛起,小鹏终于摆脱了销量低迷的泥沼,步入高速增长轨道。
如今在稍稍喘定一口气、且十分关键的节点下,小鹏如此决绝地切换航道,全面拥抱一个看似成功、却未必适配的“小米模式”,究竟是一剂助其跃迁的良药,还是一场可能透支其未来的豪赌呢?
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1、小鹏的崛起:高性价比与技术抉择的胜利
要理解小鹏当前的处境,首先要回溯其从谷底到高峰的历程。
2023年,对于小鹏来说是转折之年。在此之前,小鹏一度陷入销量瓶颈,市场份额被理想、蔚来等对手蚕食。
但Mona M03上市后,一切开始逆转,凭借高性价比定位,Mona M03上市即成爆款,月销量屡创新高,推动小鹏整体销量从低谷的几千辆跃升至如今的三四万辆。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胜利,更是小鹏战略调整的成果。
Mona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一套精准、务实且自洽的商业逻辑的胜利。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三点:
首先,高性价比路线的精准卡位。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日益饱和的今天,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极高。小鹏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需求,Mona系列定价亲民,却在智能驾驶和续航上不输对手。
其次,纯视觉技术的果敢转型。为了进一步压低成本,小鹏从Mona开始放弃了激光雷达,转而采用纯视觉方案。这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经济考量。
激光雷达作为高精度传感器,成本高企,在中低端车型上使用会直接推高售价。小鹏的纯视觉路径借鉴了特斯拉的模式,通过摄像头和AI算法实现高级辅助驾驶(ADAS)。
这一转变虽有争议,但短期内确实帮助小鹏降低了硬件门槛,让Mona在同价位车型中脱颖而出。当然,如果高端产品也全面转向纯视觉,或许能进一步统一品牌技术栈,但也可能面临安全性和用户接受度的考验。
第三,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控。小鹏没有一味追求高端,而是从大众市场切入,逐步向上渗透。
最重要的是,Mona M03没有贪多求全,而是将资源集中在年轻人最看重的设计、智能座舱和智驾上,做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这种聚焦,使其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拥有了鲜明的、可被感知的标签。
可以说,小鹏过去一年的“小阳春”,是其回归商业本质,尊重市场规律的结果。这是一条被验证过的、属于小鹏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然而,正是在这来之不易的上升期,“学习小米”的思潮开始全面涌入,为这条道路的前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2、三问“小米模式”:光环之下,是否暗藏陷阱?
全面学习小米,意味着小鹏需要在产品、技术和营销三个维度上进行深刻的自我改造。但当我们冷静审视这三大转向时,会发现每一个都值得商榷。
首先,是关于“颜值第一”的迷思。
颜值,从来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感性命题。全新P7的设计,的确极具视觉冲击力,充满了前卫的机甲风格和凌厉的线条感。这种激进的美学,无疑能吸引一部分追求个性的年轻用户。
但问题在于,它的受众面是否足够广?初代P7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经典,恰恰在于其优雅、流畅、普适性极强的设计语言,它在科技感与大众审美之间取得了绝佳的平衡。
如今,全新P7选择了一种更小众、更“硬核”的表达方式,这本身就是一场赌博。
再加上,雷军所倡导的“颜值”,本身也并非无懈可击。小米SU7的设计,因其对保时捷的明显“致敬”,在行业内引发了大量关于原创性的质疑。一个建立在“借鉴”而非“原创”基础上的“颜值论”,其根基是否牢固?
小鹏学习这样的“颜值第一”,学到的究竟是设计的精髓,还是某种引发争议的快捷方式?这背后,是对品牌原创精神的坚守,还是妥协?
其次,是关于“纯视觉路线”的执念。
在Mona M03上采用纯视觉方案,是基于成本控制的明智之举。但何小鹏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将在全系车型上坚持纯视觉路径,因为“纯视觉的上限更高”。这个论断,在行业内存在巨大争议。
特斯拉的成功,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纯视觉路线的普适性胜利。更广泛的行业共识是,激光雷达虽然可能无法决定智驾体验的上限,但它以其精确的三维感知能力,极大地保证了安全与可靠性的“下限”。在极端天气、复杂光线和非标准障碍物识别等场景下,激光雷达的作用至今无可替代。
对于小鹏而言,从中低端到高端产品线,全面押注一个“上限高、但下限不稳”的技术路线,风险极高。尤其是在高端车型上,消费者支付了更高的价格,期待的是更冗余、更可靠的安全保障,而非一个理论上“上限更高”的未来期许。
将一个因成本而生的选择,上升为全系产品的技术信仰,这其中是否混淆了商业策略与技术哲学的边界?
最后,是关于“流量至上”的营销转向。
自去年组建全新营销团队后,小鹏的市场打法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传统的B端(媒体、行业KOL、分析机构)沟通几乎被搁置,资源被全面集中到微博、抖音、小红书这三大社交平台,追求最大化的C端曝光。
这套打法,就是典型的小米式“流量思维”。
短期来看,效果显著。巨大的曝光量确实能转化为直接的线索和销量。但其深层次的隐忧在于:曝光,并不等同于品牌;流量,更不等于品牌护城河。
一个健康的品牌,需要一个稳固的“B端认知体系”作为压舱石。这意味着,在核心的行业圈层里,人们对你的技术逻辑、战略定力、商业模式有着深刻且正面的理解。这个认知体系,像一道防火墙,能在企业遭遇舆论危机时,提供理性的缓冲和专业的解读,防止C端情绪化的声浪彻底摧毁品牌根基。
蔚来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正是蔚来长期在B端认知上持续的投入和建设,让蔚来的体系与逻辑,不是几句口号就能击垮的。
反观小鹏,如今的做法几乎是主动拆除了这道“防火墙”。这种将所有筹码押在C端流量上的做法,在顺风顺水时自然能高歌猛进;可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或遭遇恶意攻击,建立在脆弱社交媒体情绪上的口碑,极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崩塌。
今年理想汽车所面临的舆论困局,便是前车之鉴。但理想,已经在快速改进中。
将这三点串联起来看,小鹏的“小米化”转型,本质上是一场从务实主义向理想主义,或者说,是从一种被验证过的成功,转向另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成功的豪赌。
结语
小米的成功,是一个难以复制的奇迹。
它建立在雷军个人二十年如一日积累的巨大IP、小米在ICT领域十年深耕建立的用户生态、以及独特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上。这不是一套可以被简单照搬的公式。
任何企业,尤其是像小鹏这样有着鲜明技术基因的企业,试图通过模仿成为另一个小米,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不是“成为小米”,而是“失去自己”,落得“东施效颦”的尴尬境地。
小鹏今日的成绩,来之不易。月销三四万的体量,让它暂时脱离了生死线,但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随意试错的阶段。在新能源淘汰赛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每一个战略决策,都可能决定其最终的命运。
当下小鹏最该做的,或许不是急于用“颜值”和“流量”去覆盖原有的标签,而是应该在Mona M03验证成功的道路上,继续深耕,将高性价比的智能体验,向上延伸至更高级别的产品,形成一套属于小鹏自己的、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的完整闭环。
模仿,永远是弱者的捷径;而创造,才是强者的通行证。
小鹏已经凭借自己的创造力,赢得了重回牌桌的机会。现在,它需要的是更多的战略定力,去坚守并光大自己的核心优势,而不是在别人的光环下,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来源:华山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