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食认知刷新!如何打造2025中秋茶月饼爆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1:52 5

摘要:距离今年的中秋佳节已不足两月,各式各样的中秋月饼陆续登上舞台。艾媒咨询分析预估,2024年中国月饼销售规模达300.1亿元,同比增长10.6%;预计在2025年,中国月饼销售规模将突破332.8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增长速度仍较为可观,整体市场和产品的逻辑已

2025年,茶月饼究竟如何才能做出爆款?

距离今年的中秋佳节已不足两月,各式各样的中秋月饼陆续登上舞台。艾媒咨询分析预估,2024年中国月饼销售规模达300.1亿元,同比增长10.6%;预计在2025年,中国月饼销售规模将突破332.8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增长速度仍较为可观,整体市场和产品的逻辑已全然不同。

△中国月饼行业市场规模(图片来源:艾媒咨询)

在健康消费浪潮与文化自信崛起的双重驱动下,传统高糖高油的月饼市场有所下滑。健康化、个性化、文化赋能……都在成为月饼升级发展的突破口。与此同时,以茶为核心的新茶食赛道正机遇涌动,展现出惊人生命力。

这场味觉革命中,坐拥健康基因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茶月饼,正站在品类升级的历史转折点。那么,茶月饼该如何转变思路,实现风味、技术、定位、健康属性等方面的变革与突破,迎来新发展?

新茶食碰撞茶月饼

全面变革产品定位

NEWS

当下月饼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口味与现代需求的错位。而当我们转变思路,用新茶食的视角看待月饼,恰好能解决这一难题。

参考《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2020年版),新茶食,是以茶树等可食用植物相应部位为原料,经现代技术处理,向其他领域拓展,将茶与众多食品相结合产品的统称。新茶食之“新”,是从内到外的全面变革,意味着新食材选择、新风味创新、新技术应用、新消费群体、新健康关注、新文化传播。

当健康化、功能化成茶食主流趋势,新茶食定义下的茶月饼,亟需跳出中秋限定、跳出“茶味馅料”的窠臼。从“节令礼品”转向“日常化的食品”,拓展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受众群体,才有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品类升级。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指出,茶月饼的升级需从文化基因重构、技术跨界融合、消费场景创新三个维度突破。

首先,可借鉴“恩施玉露茶月饼”的实践,将国家级非遗蒸青绿茶与烘焙技艺深度融合,通过“一杯茶配一块月饼”的仪式感设计,使茶月饼从单纯食品升级为茶文化载体。其次,技术层面需打破“茶粉+馅料”的简单叠加模式,例如浙江大学研发的 “茶多酚纳米载体技术”,通过纳米包埋提升茶多酚稳定性,不仅延长保质期,更能释放茶叶中的EGCG等活性成分,赋予月饼抗氧化、调节代谢等功能。此外,消费场景可向功能性场景延伸,如针对商务人群开发含茶氨酸的“减压茶月饼”,或针对养生群体推出含茶黄素的“降脂茶月饼”,通过精准功能定位拓展市场边界。

在形态创新上,如可参考“知味良月”礼盒的良渚文化联名设计,将茶月饼造型与玉琮、玉鸟等文化符号结合,同时融入AR技术实现“扫码观茶史”的互动体验。这种“文化IP+科技赋能”的模式,既能保留传统月饼的团圆寓意,又能满足Z世代对“可分享、可体验”的消费需求。

总结来说,就是要让茶月饼的概念更广泛、更多元,更加契合当下大众的生活场景和自在需求,能够匹配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要想实现突破,便要为茶月饼注入“变革基因”。

打造2025爆款中秋茶月饼

别错过这些要点

NEWS

打造爆款茶月饼,需要多维探索。

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进一步让茶月饼实现降糖、减脂、去油,达成健康化突破。

对此,王岳飞指出近年茶食品领域的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成分优化工艺革新两大方向,这些都可运用在茶月饼的健康化改造上:

1、糖分替代技术:

采用罗汉果糖、赤藓糖醇等天然代糖,甜度超过蔗糖,且具有清热止咳等附加功效。例如“春日偶成长久九礼盒”通过糖醇复配技术,使月饼含糖量降低70%,同时通过微胶囊包埋技术解决代糖后苦味残留问题。

2、油脂重构技术:

以茶叶籽油替代传统猪油/黄油,其富含的油酸和茶多酚协同作用,可降低胆固醇吸收。浙江大学团队研发的“茶叶籽超临界CO₂萃取技术”,能保留茶籽油中的角鲨烯等活性成分,使月饼在保持酥脆口感的同时,脂肪含量减少。

3、发酵增效技术:

借鉴“陈皮豆沙灵芝月饼”的药食同源理念,将普洱茶发酵产物与灵芝孢子粉复配,通过微生物代谢生成γ-氨基丁酸(GABA),实验表明该成分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使餐后血糖峰值降低。

4、结构改良技术:

采用“先蒸后烤”的米月饼工艺,通过预糊化淀粉形成多孔结构,使油脂吸附率下降,同时提升膳食纤维含量,达到“低脂、高饱腹”的健康目标。

与此同时,健康化还需从原料、工艺、标准三端发力。原料上,突破传统茶粉应用,可选用富硒茶、EGCG富集茶等功能性原料;工艺上,推广“茶多酚纳米载体技术”;标准上,参考《GB 28050-2011》制定茶月饼健康声称标准,并建立茶多酚、茶氨酸等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避免市场乱象。


对于2025年包括中秋茶月饼的打造,王岳飞还提出了4项具体建议:

1、技术落地与场景绑定:

加速“茶多酚纳米载体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可联合英仕利生物等企业,开发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控糖茶月饼”,通过茶多酚抑制淀粉酶活性,使产品获得“辅助调节血糖”的保健功能认证。结合“一人食”趋势,推出“冷泡茶+茶月饼”组合装,例如搭配冻干乌龙茶粉与低糖抹茶月饼,满足办公室场景的便捷养生需求。

2、文化叙事与年轻化表达:

借鉴“苏州博物馆联名松鹤楼”的模式,将茶月饼与地方非遗技艺结合,如与景德镇陶瓷合作开发“青花茶月饼模具”,消费者可自行DIY印花,增强参与感。利用元宇宙概念打造“数字茶月饼”,例如购买实体礼盒可获赠NFT数字藏品,持有者可参与“虚拟茶园认养”等线上活动,吸引年轻藏家群体。

3、可持续发展与政策响应:

响应2025年《食品包装标准》,采用“可降解竹纤维+磁吸式结构”包装,如“知味良月”礼盒的玉琮造型设计,吃完月饼后盒体可组装成台灯,实现“零废弃”目标。探索碳足迹认证,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茶叶种植、加工到运输的全流程碳排放,在包装上标注“每盒碳足迹≤1.2kgCO₂”,契合ESG投资趋势。

4、产学研协同创新:

建议茶企主动与涉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精准营养型茶月饼:如针对熬夜人群:添加茶氨酸和GABA,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焦虑;针对三高人群:复配茶多酚、茶黄素和荷叶碱,抑制脂肪吸收与胆固醇合成。

在这场味觉与文化的双重革命中,茶月饼正书写着传统食品的现代化叙事,掀起关于文化自信与健康生活的流行新风尚。

通过“技术-文化-场景”三位一体的创新路径,茶月饼有望从节日食品升级为日常健康消费品,在2025年三百多亿元的月饼市场中,开辟出具有茶文化特色的细分赛道。

最好的传承,从来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当茶香与月色交织、传统与创新共振。属于茶月饼的新传奇,才刚刚拉开序幕。

责编 / 石彤彤

编委 / 王妙容

来源:说茶ShowCh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