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是全球公认的鼠疫主要传播媒介。虽体型微小,却因其携带多种病原体,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一病媒的生态特性、危害及防制措施,守护家人和社区的健康安全。
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是全球公认的鼠疫主要传播媒介。虽体型微小,却因其携带多种病原体,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一病媒的生态特性、危害及防制措施,守护家人和社区的健康安全。
一、生活史
印鼠客蚤属于完全变态昆虫,成虫两侧扁平,棕黄色至深褐色,体长一般为3毫米左右。其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卵为椭圆形、暗黄色,表面光滑,在适宜的温湿环境下可在2-7天内孵化。幼虫呈蛆形,白色或淡黄色,经历三龄、蜕皮两次后成熟,随后吐丝结茧化蛹。蛹具有成虫雏形,并逐渐变为淡棕色,1-2周后羽化为成虫。
1.卵
2.幼虫
3.蛹
4.成虫
二、分布与宿主关系
印鼠客蚤呈世界性分布,我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在全国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乎均有分布。其主要宿主为家栖鼠类,如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亦可寄生于人、猫、狗、兔等动物身上。虽然能暂时寄生于其他动物,但其繁殖和生存高度依赖鼠类,鼠类迁移或死亡时,蚤会主动寻找新宿主。
三、相关疾病
印鼠客蚤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吸血、寄生及传播多种疾病,可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
1.鼠疫(plague):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通过蚤类在啮齿动物间传播,人类通过接触带菌动物或被带菌蚤叮咬感染。印鼠客蚤是鼠疫传播效率最高的媒介。
2.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可随蚤的粪便排出。人类因蚤粪污染皮肤伤口或黏膜而感染。亦可通过干燥的蚤粪尘埃经口、鼻或眼结膜进入体内而感染。
3.寄生虫病(parasitic disease):印鼠客蚤可作为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或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的中间宿主,偶尔通过成蚤将绦虫传染给人类。此外,有研究发现其可感染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
4.巴尔通体病(Bartonellosis):病原体为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p.),主要引起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 CSD),跳蚤等吸血节肢动物是其储存宿主。
四、防控措施
如果你家出现这些情况,可能已经有跳蚤侵扰,需要采取必要的防制措施:
1.人体被叮咬:脚踝、小腿等处出现成串红色斑丘疹,瘙痒剧烈;
2.宠物出现异常行为:频繁抓挠、啃咬皮肤(尤其颈背、腹部);
3.地毯、宠物窝附近发现黑色颗粒(跳蚤粪便);
4.肉眼可见快速跳动的深褐色小虫(跳蚤成虫)。
环境治理
保持居住环境及个人卫生,勤换洗衣物和被褥,常晒太阳,保持室内外干燥通风,减少杂物堆积。对宠物进行定期清洁和必要的药浴。清除鼠窝、封堵鼠洞,定期清扫禽畜棚圈。灭蚤与灭鼠结合,防止鼠死亡后寄生蚤游离影响环境。
化学防制
在有人居住的环境地面、墙角、缝隙等处喷洒杀虫剂。对需要长期/连续灭蚤的地方,多种杀虫剂应交替使用,防止抗药性产生。
物理防制
使用市售粘蟑纸或跳蚤粘捕器粘捕跳蚤,将其铺设于跳蚤频繁活动的场所。待跳蚤被粘住后,可通过碾压或焚烧来处理粘纸上的跳蚤,并更换新粘纸,保持捕杀效果,防止跳蚤繁殖和扩散。
注意:如果家庭或宠物反复出现跳蚤且自行处理无效,建议及时联系专业消杀机构进行处理,或咨询当地疾控中心。
五、小结
印鼠客蚤虽体积微小,却是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隐形杀手”。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广泛的宿主适应性与高效的病原传播能力,使鼠疫等疾病防控面临长期挑战。切断鼠源、规范宠物管理、强化环境清洁是降低其危害的关键。特别是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活动时,应提高警惕,做好个人防护,防患于未然。/健康科普
作者:寄生虫病所 贾孝凯、危芙蓉、李诗慧、王颖
审核:王汝波、李石柱
编辑:刘晓璐、张林林
监制:姚建义、于子涵
本文涉及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