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百果园的董事长余惠勇因为一句话被骂上了热搜。他说,百果园这些年来一直在“教育消费者成熟”,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
最近,百果园的董事长余惠勇因为一句话被骂上了热搜。他说,百果园这些年来一直在“教育消费者成熟”,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
这话一出,网友直接炸锅了:“你赚我的钱,还想当我老师?”更有人翻出之前的黑历史——百果园卖得贵,但水果质量却频频翻车,烂果、以次充好的投诉一大堆。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两年前的钟薛高,也是因为创始人林盛那句“爱要不要”的高傲态度,彻底惹怒了消费者,结果销量暴跌,门店关停,最后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如今,百果园似乎正在走钟薛高的老路。
为什么“教育消费者”成了品牌的死亡flag?
说白了,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是十年前那群“你说啥我信啥”的小白了。信息透明了,选择多了,大家花钱更理性了。
你一个卖水果的,非要把自己包装成“水果界爱马仕”,还摆出一副“你不懂,我来教你”的姿态,谁买账?
钟薛高当年翻车,就是因为一边卖着66元一支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一边暗讽消费者“不识货”。结果呢?大家用脚投票,转头就去买3块钱的老冰棍,甚至直接掀起了“雪糕刺客”的集体抵制。
百果园现在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董事长嘴上说着“教育消费者”,可实际呢?网友吐槽:“月薪两万都吃不起百果园”“同样的阳光玫瑰,你家卖80,超市卖30,你教育我啥?”
更讽刺的是,百果园2024年刚刚亏了3.86亿,门店关了近千家,这时候还摆高姿态,不是自己打脸吗? 消费者讨厌的不是高价,而是傲慢。
其实,消费者并不排斥高价商品。苹果手机卖得贵,但没人骂库克“教育用户”,因为苹果确实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体验;山姆会员店的榴莲千层蛋糕卖128元一块,照样抢断货,因为品质对得起价格。
但百果园的问题在于,它的高价并没有换来稳定的高品质。
社交媒体上,烂果、酸果、货不对板的投诉比比皆是。当消费者发现“你卖得贵,但并没有比别人好多少”,那种被当冤大头的感觉就会瞬间爆发。
钟薛高当年也是死在这条路上——高价雪糕被曝出烧不化,消费者立刻质疑:“我花这么多钱,你就给我吃卡拉胶?”信任一旦崩塌,再想挽回就难了。
商业的本质是服务,不是说教。
百果园董事长可能忘了,商业的终极逻辑是“谁掏钱谁说了算”。你可以引导消费趋势,但不能强迫消费者接受你的价值观。
看看那些成功的品牌:蜜雪冰城从来不“教育”消费者,而是用6元的柠檬水征服市场;优衣库也没说过“你们不懂面料科技”,但它靠实穿又便宜的基础款成了全球巨头。这些品牌的核心就一句话: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反观百果园,它的问题不仅仅是态度傲慢,更是战略上的错位。
2024年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年轻人都在拼多多买水果、在社区团购抢打折榴莲,百果园却还在坚持“教育市场”,这不是逆势而行吗?
现实给百果园上了一课** 资本市场早就用脚投票了。百果园股价从上市高点跌去了70%,机构投资者纷纷撤退。
更惨的是加盟商——媒体报道,不少店主因为总部的强制压货、高额抽成而血本无归,最终关门大吉。
这就像钟薛高的翻版:当初疯狂扩张,一旦消费者不买账,整个体系瞬间崩盘。
如今的百果园,如果不赶紧放下身段,好好想想怎么用真材实料赢回信任,恐怕迟早要步钟薛高的后尘。
商业世界有个铁律:消费者可以捧红你,也可以抛弃你。百果园和钟薛高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品牌有资格“教育”消费者。
真正聪明的企业,永远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用户,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
下次再有品牌想“教育市场”,建议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苹果的产品力、山姆的性价比,或者至少,学学蜜雪冰城的接地气。否则,消费者的选择会告诉你:“老师,您先管好自己吧。”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