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失语”,谁执其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1:04 2

摘要:近日,随着历史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数百万观众跟随镜头回到1937年的南京,见证平民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的壮举。当镜头对准历史最黑暗的角落,激烈的争议也随之爆发,社交媒体上,“血腥”“扭曲价值观”“仇恨教育”的指责密集射向《南京照相馆》,上万差评在豆瓣涌

近日,随着历史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数百万观众跟随镜头回到1937年的南京,见证平民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的壮举。当镜头对准历史最黑暗的角落,激烈的争议也随之爆发,社交媒体上,“血腥”“扭曲价值观”“仇恨教育”的指责密集射向《南京照相馆》,上万差评在豆瓣涌现。当影片热议与恶意差评形成悬殊对比时,历史记忆的争夺战已从银幕蔓延至舆论场与外交领域。争议的核心直指艺术表达的尺度与历史叙述的立场,面对“过度血腥”的质疑,《南京照相馆》其实采用了高度克制的表现手法,日军摔死婴儿的暴行置于画面后景,女性受辱的情节仅通过门缝外的余光暗示。这种留白处理类似《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小女孩,用象征代替直白的暴力呈现,而后者被认为是反思人性,却称《南京照相馆》煽动仇恨?

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唤醒民族记忆的同时引发无数争议,其根源在于触及了历史传播与话语权争夺的核心矛盾,其本质折射出中国在历史叙事领域长期缺失国际话语权、历史教育断层以及西方舆论操控等现实困境。

首先,西方垄断的话语权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战场。长期以来,西方媒体通过选择性叙事构筑认知壁垒,一方面鼓吹英美等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刻意淡化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牺牲与战略价值,否定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另一方面,当《南京照相馆》《731》等影片揭露日军屠杀、活体实验等反人类罪行时,日本右翼势力与部分西方舆论立即以过度血腥、仇恨教育为由进行围剿,目的是为其历史暴行脱罪。

其次,历史教育的断层与代际裂痕导致记忆链条断裂。电影中出现的日军掠夺城砖的情节源自真实历史。而如今,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八纮一宇”塔被包装成“和平之塔”,日本右翼势力依然在用错误史观影响年轻一代,其教科书系统性删除侵华史实,导致年轻一代对战争罪行近乎无知。而国内历史教育也存在隐忧,部分教材对暴行的描述趋于简化。当影片面临“是否适合带孩子去看”的争议时,这恰恰反映历史教育未能为青少年提供足够的情感认知基础。攻击者以儿童不宜为由抵制影片,却无视创作者的克制表达,其真实目的是阻断历史真相向下一代传播的渠道。

再次,艺术与反思的博弈反映历史表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有批评者称血腥镜头将历史暴行包装为感官刺激,削弱反思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在国际上,缺乏全球性传播平台导致中国抗战史难以突破西方文化壁垒,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认知严重失衡;而在国内,以往的某些戏谑性表达消耗着观影者的耐心。但是,以此来否定所有历史题材的艺术表达就会陷入因噎废食的困境。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建立更系统的历史教育体系,同时构建跨文化叙事能力,以人性引发共鸣。

历史题材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用真相消解仇恨,用记忆守护和平。所谓“仇恨教育”的污名化,本质是话语权之争。要穿透这一乱象,既要重建历史教育的血肉叙事,让中国年轻一代在理解苦难中培育理性爱国情怀,也要用人类共同价值打破西方话语垄断,使中国抗战史成为全球反思法西斯的精神资源。事实上,在历史话语权的争夺中,青年群体正以真相守护者、文化传承者、舆论先锋者的多重角色,在舆论战、文化战和宣传战中展现不可替代的力量。

还原历史真相便是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好行动。一方面,以“在场感”打破旁观者心态,鼓励更多青年通过参与历史遗迹保护、口述史采集等方式将真实的历史重现,让其融入青年一代集体叙事,让沉默的历史获得传播声量。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历史符号的歪曲,如“崖山之后无中华”论调,并积极通过跨文化传播争夺国际话语权,如借助TikTok、YouTube等西方社交平台,用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将文化输出转化为价值对话。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历史被剪碎撒向舆论场,真相自有万钧之力。随着《南京照相馆》被尘封的悲痛史实被更多青年一代正视,那些在黑暗中闪光的不仅是历史真相,更是一个民族对记忆的庄严承诺。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为了延续或加深仇恨,而是矗立起守护和平的底线。历史从未沉默,它永远等待着坚守真相的人们。(姚昱帆、茹煜哲)

来源:潮评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