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贾丽 孙浙琳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三智合谋,可赛诸葛。今年5月开始,由资深社工李兆伟、王海、莫翠华策划制作的一档名为“谷水回声”的自媒体文化访谈节目在仓城老街开播。回看前5期的直播,历史学者、作家、老街商户和居民等都曾做客直播间,与主持人畅聊仓城的历史风貌、如烟
中国发展网讯 贾丽 孙浙琳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三智合谋,可赛诸葛。今年5月开始,由资深社工李兆伟、王海、莫翠华策划制作的一档名为“谷水回声”的自媒体文化访谈节目在仓城老街开播。回看前5期的直播,历史学者、作家、老街商户和居民等都曾做客直播间,与主持人畅聊仓城的历史风貌、如烟往事。
三名社工都是新松江人,缘何要在中年之际,挑战这份极具情怀且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全新事业?日前,记者走进他们位于大仓桥畔陆氏宅的共创空间,听他们讲述“谷水回声”背后的故事。
共创仓城社区,三人一拍即合
8月2日晚上7时,暴雨过后的仓城显得格外宁静,但大仓桥畔的陆氏宅里却灯火通明,第五期“谷水回声”直播访谈在这里准时开播。镜头前,主持人莫翠华和松江区档案馆专家顾问尹明华从孟姜女、夏完淳的故事聊到了葆素堂里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镜头背后,莫翠华年过七旬的父母端坐在现场听女儿侃侃而谈,二老专注又骄傲的眼神成了女儿最坚实的后盾。
除了父母,给予莫翠华主持直播最大底气的就是新搭档李兆伟和王海。李兆伟是青翼社工网创始人,也是国内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的第一批践行者和推动者,有着20余年的社工服务工作经验。摄影专业出身的王海自2002年起便投身于公益事业,通过参与式影像赋能与创作。多年来,他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创作社区微电影、社区治理案例影片、公益倡导等近百部作品,多次荣获中国公益映像节奖项。而身为新桥镇新家荟社区服务中心理事长的莫翠华,自2018年推动成立该中心后,又于2019年来到仓城,成了“张氏米行”的“掌门人”。五年多的时间她已将米行打造成为集农耕体验与农产业销售为一体的“米文化客厅”。生活中,三人既是同行,也是好友,因此当李兆伟提出打造仓城社区营造中心的想法时,三人几乎是一拍即合。
“在政府眼里,仓城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亟待改造新生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在‘首创·郎园’团队眼里,仓城是以旧空间承载人们新生活期待的文创商业街区。但在我们眼里,仓城是一片有特殊历史底蕴的社会试验田……”李兆伟说,“我们想做的是‘社区营造’,是人与人能够相互链接、一起发声、共同创造的空间。”
解码仓城文化,坚持用内容吸引流量
仓城的故事那么多,究竟应该怎么讲?这一探索的起步,离不开与仓城郎园·Bridge运营团队的深度联动。双方此前经过多次洽谈,达成以“温度”为主题的合作共识。
有着参与式影像拍摄经验的王海发挥专长,制作了《走进仓城》系列纪录片,并开始策划每一期的直播内容。他们的直播嘉宾名单里,藏着一部仓城的“活历史”:首期邀请的钱明光曾是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第二期嘉宾俞峰是松江文物收藏家,第三期嘉宾潘国萍是在仓城有着半生回忆的老居民,第四期嘉宾王斌是松江区作家协会理事,第五期嘉宾尹明华是松江历史文化推广宣传大使。“我研究仓城很多年,仓城作为以前的漕运始发点,经济、政治发展都比较集中,故事也就特别多、特别妙。”尹明华说。
直播间一开始在线人数只有几十个,但三人并没有因此焦虑,更没想过录播和买流量。“我们要的不是数字,而是真实的共鸣。我们坚信讲好仓城故事自会引来流量,所有反馈的声音我们都听到了。”莫翠华感慨道,每次晚上的直播嘉宾往往中午就到场了,会和她一遍遍打磨直播内容。得知他们在无偿宣传仓城文化,很多商户还主动给他们提供产品支持,表示可以在直播的时候送给粉丝,提升直播间关注度。
空间开放共享,人人都是仓城主理人
近段时间,陆氏宅里正在举办唐西林摄影作品展,每天来观展的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不久前,松江书画月会在这里举办的书画展短短三天就吸引了近两千名书画爱好者走进陆氏宅,他们中很多来自外区,因自己或家人的作品在这里展出特意赶来捧场观看,顺便游玩仓城。这也让李兆伟想到了“空间共享”的发展思路。在他的邀请下,书画月会将每月15日的聚会定在了陆氏宅,会员们已把自己当作仓城的“一份子”——即使坐着轮椅出行不便,徐瑞兴也会坚持来参加聚会,书法家盛庆庆主动为工作室题写了“谷水回声”的牌匾。
“我们不希望这个空间被谁独享,哪怕是我们自己。”李兆伟笑着说,在他们眼里,这种不被定义的实验性、开放包容的流动性,是社会公共空间的一种新尝试。如今,陆氏宅的“档期”已经排到了几个月后,书画月会、爱拍影像、余暇小屋……大小活动无缝衔接。仓城社区营造中心预计在今年招揽8至10位主理人,让他们以自己的专长发动一批爱好者来分享共建仓城空间,让更多人找到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感。
作为职业公益人,三人对“谷水回声”组织的目标和运营成本都有清醒的认知。公益与慈善不同,后者更类似一种施予和捐赠,前者则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一般来说,公益团体项目经费主要来自基金会申请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前,“谷水回声”团队凭借热爱和各自的主业支撑着,但他们有更长远的想法:“社区营造不是公益秀,而是在探索一种可能,让居民、商户、游客都成为社区的主人,一起决定街区的样子。等模式成熟了,或许能为商业街区的社区营造提供范本,希望人们看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的巨大潜能。”
来源:东方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