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与中篇小说《西沙儿女》(1118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09:19 1

摘要:1932年3月25日浩然生于河北省开滦赵各庄煤矿,10岁开始在庄教育馆读书,1942年到蓟县,陆续读三年小学、半年私塾。1946年他参加革命工作当儿童团长,1948年16岁入党。1949年他被调入区委做青年团工作,1953年调通县地委党校当教育干事,后参加农村

自嘲

浩然(1932年—2008年),本名梁金广,祖籍河北宝坻,当代作家。

1932年3月25日浩然生于河北省开滦赵各庄煤矿,10岁开始在庄教育馆读书,1942年到蓟县,陆续读三年小学、半年私塾。1946年他参加革命工作当儿童团长,1948年16岁入党。1949年他被调入区委做青年团工作,1953年调通县地委党校当教育干事,后参加农村合作化运动,1954年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

1956年9月调北京俄文《友好报》当记者,11月在《北京文艺》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喜鹊登枝》,1959年10月加入中国作协,1961年调任《红旗》杂志编辑,1964年小说《艳阳天》第一卷出版,同年10月调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70年底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金光大道》,1973年参加了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

1974年为适应政治需要创作中篇小说《西沙儿女》,在这儿出事了。此时浩然担任北京市文联主席,文革后文联作协机构都基本停止正常活动,形同虚设。当时文化部长于会泳主持成立一个处理文艺(包括文学)事务的核心小组,浩然是这个小组负责人,事实上处于当时中国文学界权力的核心位置。

1974年西沙海战胜利后,浩然受第一夫人指派慰问前线军民并创作了中篇小说《西沙儿女》,书中引用了夫人“庐山劲松”的照片。

小说描写了1974年1月份的中越西沙海战,是作者在西沙实地采访20多天后写作完成的一部爱国主义作品,上部正气篇,下部奇志篇,在构思上,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浩然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构造了一幅曲折传奇、隽永生动而又荡气回肠的革命浪漫主义篇章。《西沙儿女》一出版,不但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还被改编成了连环画,后又改编成了电影《西沙儿女》,由水华导演,李秀明、张连文、朱时茂主演。

1976年10月6日四人组倒台,《西沙儿女》被认为是歌颂奉承夫人,是把夫人隐喻为西沙自卫反击战胜利的精神指导者。因此小说被视为“阴谋文艺”,遭到点名批判,文章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当然电影也被禁放。不过当时《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并未表态,浩然所在单位的党组织也未作出“适应四人帮反动政治需要”的结论。

当2005年文史出版社出版《浩然全集》时,《西沙儿女》没有被收入。所幸的是,在建国70周年的时候,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百部红色经典从书中,收入了浩然的《西沙儿女》,真地应验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当前在南海一些国家不断地侵犯我国的领海主权,浩然的小说《西沙儿女》,便是一部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好教材。

1977年浩然担任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委员,1979年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1986年冬他为了深入农村生活,曾到河北省燕山脚下一个小镇任副镇长。1987年他又发表的长篇小说《苍生》,以新的视角观察和反映变革中的农村现实和新时期农村的巨大变化。

2008年2月20日,因冠心病引起心脏衰竭浩然在北京辞世,享年76岁。

来源:青冈自嘲历史档案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