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中原|张涛:坚定文化自信 汇聚高质量发展磅礴力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09:03 2

摘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日播出的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擘画的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科学引领浙江从文化大省加快迈向高水平文化强省。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专题片为深入学习贯彻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日播出的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擘画的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科学引领浙江从文化大省加快迈向高水平文化强省。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专题片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全新素材、树立了生动典型,为新时代新征程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注入了文化伟力。

文以立心,用思想理论武装凝心铸魂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瞻南湖红船,观良渚遗址……专题片第一集《文以立心》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文化足迹,带领观众深切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强大精神力量、博大文化情怀。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思想理论武装全党、凝心铸魂,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抓实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完善“第一议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活动,把课堂搬到基层、教材送进家门,使理论从会场走到现场、从书本走向心间,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先进典型宣传,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贯通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道德情操,凝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第一示警”机制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完善重大主题宣传策划协调机制,协同央地媒体、商业平台、网络大V等传播资源,构建宣传矩阵,确保河南意识形态领域呈现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良好态势。

文以载道,以守正创新彰显时代担当

从黄帝祠宇的创新保护到南孔文化的传承弘扬,从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到新时代“枫桥经验”……专题片第二集《文以载道》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浙江特色历史文化相结合,开辟文化建设新境界的具体实践。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根本要求,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把厚重的历史文脉转化为坚定的文化自信,彰显新时代的文化担当。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河南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聚焦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打造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走廊,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体系,实施“非遗点亮计划”,推动传统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体化保护利用。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新技术、新理念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拓展、延伸、深化,把文化精髓有机融入文学作品、艺术创作、文创产品中,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用好节庆活动、非遗展演、国风创作等载体,推出更多具有河南辨识度的文化精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构建多语种、多平台、多渠道的对外传播体系,策划实施一批更具国际范、中国风、河南味的外宣项目,大力推介老家河南、天下黄河、中国功夫等文化IP。利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讲好河南故事、传播河南声音,让人们在河南触摸历史、感知文明、滋养精神、读懂中国。

文以兴业,把文化建设融入经济发展

横店“无中生有”,永嘉昆曲重获新生,《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专题片第三集《文以兴业》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以改革为动力,抓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文化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强化以文兴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领域投融资、产权保护、资源配置等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推进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文化发展格局。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擦亮河南文旅品牌,串珠成链推出精品文旅线路,通过拳头产品、产业链群扩大优质文旅供给。健全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实施“引客入豫”计划、“文旅+百业”融合工程,开展消费惠民让利行动、文旅服务提质行动,做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博物馆奇妙游”等特色主题项目,打造“人工智能+智慧文旅”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加快培育文旅支柱产业。

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布局新型智媒、考古文博、数字演艺、微短剧等,培育更多新场景新模式,努力把河南打造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把郑州打造成为“微短剧创作之都”。支持建设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园区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企业,让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活力、开辟新空间、创造新价值。

文以化人,用文化惠民厚植民生福祉

从“还湖于民”到民间艺术的滋养,从钱江浪花艺术团“用肩膀抬来的演出”到凡人善举的精神引领……专题片第四集《文以化人》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推动文化惠民、文化育人的深邃思考和生动实践。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的价值取向,把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站稳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群众倾斜。完善群众参与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鼓励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文化成果,推动文化活动从“为群众办”向“由群众办”转变。加强对特殊群体、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的文化关怀,让文化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家庭,使文化春风浸润群众生活。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优质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快建设书香河南,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图书馆、文化馆、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服务效能。强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云端直达”,不断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的文化鸿沟。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作为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统筹推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评价等制度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等,打造有影响力的新时代“文化豫军”。鼓励高校毕业生、艺术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投身基层文化建设,培养一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组书记)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