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铭:张季鸾嫡孙张哲明忆旧及其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09:00 2

摘要:季鸾先生是中国新闻史上特立独行的不朽伟人,文人论政舆论报国的伟大主笔,我一直在心中暗暗追慕多年。可是,从未见到过先生的后人,此次在先生墓地见到张哲明,真是机会难得,于是我请他到我家一晤,张哲明欣然答应了。

2008年的初春季节,我参加了西安各界为报界宗师张季鸾清明扫墓活动。在此期间我遇到了张季鸾的嫡孙张哲明,让我喜出望外。

季鸾先生与我为同乡,因此,当我从艺从文总以这位民国年代的《大公报》总编辑为楷模。

季鸾先生是中国新闻史上特立独行的不朽伟人,文人论政舆论报国的伟大主笔,我一直在心中暗暗追慕多年。可是,从未见到过先生的后人,此次在先生墓地见到张哲明,真是机会难得,于是我请他到我家一晤,张哲明欣然答应了。

次日,哲明在我家与我相聊,我做了些笔录,加上我的追忆,行文如下。

张哲明说:“我1962年7月10日出生在上海,父亲张士基去年(2007年)在香港去世,享年70岁。他是我爷爷张季鸾50岁时生的。就是于右任先生诗作:‘榆林张季子,五十更风流。日日忙人事,时时念国仇……’

爷爷50得子,大喜过望。我有大姐张哲子,二姐张哲文,我最小,40多岁。大姐在香港,二姐在德国读书工作。我妈妈陈雪娟已在香港定居。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去的香港。我一人在上海打拼,搞民营企业,起初由父亲出资,我来经营。”

“我奶奶叫陈孝侠,西安人,1991年在上海去世。”

“我一直没有回过榆林老家。爷爷和台湾的大伯回过榆林。想到家乡榆林,只是想象。通过报纸看,过去很穷困,土地荒芜。前些年看到榆林市政府一个介绍,发现油、气田不错,还有规划和发展远景。”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榆林人,奶奶过去也说榆林地方很荒凉。我爷爷的坟地在西安市长安区,前几年西安来人告诉过我们说,只剩半堆黄土荒丘,墓也被人盗过。现在应对爷爷的墓地恢复原状,有重修的土地使用权。因为台湾与大陆“三通”以后,爷爷的学生们会从海外回来,如今这烧砖厂、养猪场包围墓地不行。”

“《大公报》应该有我们张家的资产。我爷爷张季鸾的律师说有张季鸾基金会,有40几个亿在美国。如果能要回这笔钱,25%捐给国家。如今这墓是1998年修缮的。今年清明节我从上海来扫墓,顺便看看陕西的亲人。”

“对于爷爷张季鸾,小时候知道他为国为民两袖清风,做人品质高尚,嫉恶如仇,为人正直。民族抗战时,他为新闻事业做出了大贡献。”

“父亲张士基原单位在陕西变压器厂,1957年由上海支援内地来陕西。1980年迁回上海,在汪道涵主持的上海市咨询工程公司服务。上海市委统战部都知道我爸爸的出身。

我父亲5岁时,我爷爷去世了,我爷爷对西安感情深,给我父亲取名,小名叫镐弟。从我爷爷去世直到1949年,我奶奶孤儿寡母,带着我爸爸在上海生活,没有去台湾。我如今在上海的住地就是我爷爷的故居祖屋。”

迁往榆林墓园

这些谈话日期为2008年4月6日。以后,诸事纷忙,记录搁置三年之久。2010年11月7日,第十一个中国记者节,西安日报、晚报用两辆大轿车,载青年记者赴张季鸾先生墓地祭拜。途中我看到这么多的记者前往,很是感慨。

先生去世60年来,饱受非议,一个以舆论报国的志士文人,几近被舆论所杀,墓地被毁。

而今仿若明珠出土,世人重识先生,全靠社会正义日渐回归,以及百岁老人王俊春的呼吁,牛济、李满星先生的著书立说,社会人士蔡恒泰先生的四处奔走,当然也有我们这些张季鸾迷的坚挺追随,方有今日规模,令人感慨万千。

记得当年季鸾先生回陕西归葬,在西安革命公园、榆林莲花池都立碑纪念,可惜今已毁湮。可否建议将现在的榆林世纪广场改名为季鸾广场,让后人知晓,故土曾有如此伟人激励青年。

我们相信季鸾先生办报精神发扬之日,就是中国新闻事业振兴之时。

来源:西安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