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王屯传奇(四)大同风云经典姜文诗词歌赋翠篇二十六首三岔河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07:20 2

摘要:此诗描苗王一行来到三岔河花海之中,一众品茶赋诗花作伴,吟诗作画卒捧墨的繁华景象。

第四十回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品茶赋诗花作伴;

吟诗作画卒捧墨。

一溪流水载飞花;

荷驿客行留画芳。

此诗描苗王一行来到三岔河花海之中,一众品茶赋诗花作伴,吟诗作画卒捧墨的繁华景象。

有《摩崖雅集》为证

摩崖临碧启琼筵,

茗馥烟霞漾玉泉。

万顷澄波浮碎锦,

千重翠岫拥云肩。

挥毫漫逐流莺影,

漱盏犹沾夕照妍。

莫道蓬瀛方丈远,

此间风物胜仙躔。

注:本诗以摩崖酒楼为背景,通过“茗馥烟霞”“澄波浮锦”等意象展现品茶赋诗的雅致场景。

中间两联虚实相生,“浮碎锦”既喻飞花坠湖,又暗合诗笺洒落;“拥云肩”既状山势环抱,亦显文士风仪。

结句以蓬莱仙岛作比,凸显此处山水人文交融之妙,将苗王一行的雅集盛况与自然之美熔铸于诗意之中。

正当众人一时兴起,正在抢答下联时,王垚汁乾说声慢,

文峰山,山顶尖,尖如笔,笔写游泳风情。”

刚吟毕:众人称妙!

这王垚乾为什么会出吟此一句,这恰是情境交融所至。

当年他刚来贞丰时,路过三岔河,和新婚妻子楊继贤在河中洗澡一幕。

若是真用笔写下来,那可真是苗家姑娘浪骚经典。

紧接着苗王道:“我来改两字。”

三岔河,河透明,明如镜,镜如照妖宝鉴

吟毕:好好先生不假思索,

文笔塔,塔顶尖,尖如笔,笔似判官大椽。

吟毕:众人喝彩,“好啊!形像!工整。”

国师风趣地道:“好,好个啥?完了!完了!这三岔河又曝光,又笔录的,还有判官大笔,以后谁要敢越雷池一步将要受到严厉惩罚。”

苗王解道:“这里不叫雷池,叫花海,花海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花花公子游赏的地方,怎么会不敢来呢?”

龙明江道:“是啊!照他这么说,今后还有谁敢在这里谈恋洗澡。”

苗王道:“你不会放文明点,穿着裤衩就得了。”

言毕:引得众人大笑不止。

其实不穿裤衩洗澡的还真是大有人在,他现在正回味那个美好的时刻,那断故事。

这一字之差,吟出了众多下联,这是国师没有想到的,国师赞道:“好呀!真是一字鬼异满座该惊!”

国师正要问谁还有好下联时,这时只听龙明江独自踏歌,

摩崖高敞,

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

观三岔河自然风景,

绿树扶疏,

任乳燕鸣鸠送迎四季。

人入意境,早物我两忘。

融入自然风光,

物我归于一体。

我不知所云?

置身何端?

身飘飘兮!

意难言。

我欲乘风归去……?”

苗王赶紧接道:“又恐大同事业,是不是?。”

龙明江道:“难怪当初顺治爷连皇帝都不做了,要岀家当和尚,原来这美丽山川和信仰同样都有魅力。”

好好先生道:“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有人为她征战,

有人为她倾尽毕生精力,

只为美景而画。

这不,郑板桥一生画竹。

大文学家刘勰,一生就为这个——‘倒底是境生意?还是意生景?文心雕龙’研究了一生。”

苗王接着道:“研究来研究去,结果是诗人诗中有画,画家画中有诗。

到现在还有这多痴者,迷者,醉者,陶醉在物我交融中。

落入文学家们设下的那些个圈圈套套之中不能自拨。”

国师道:“总起来讲,都怪那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这么多英雄为他折腰!”

国师刚讲完,就听苗王在那边哼开了多年未哼过的河南梆子:“

江山何其美,

引吾竞折腰!……。”

赞叹之余,隨口作了一首

**三岔河赋**

夫造化钟灵,独眷斯川;

乾坤毓秀,尽萃此渊。

观三岔之胜境,

若仙袂飘举于九霄,

似龙章漫卷乎八埏。

三水汇流,擘开碧落之镜匣;

千峰竞秀,撑起青冥之玉椽。

苗王临眺,慨然折腰!

诚以天工之巧构,

夺古今之眸瞻也!

尔乃溯洄而上,

见琉璃漾彩,

潋滟生烟。

左涧携松涛而下,

碎银溅雪;

右溪挽竹影而来,

漱玉鸣弦。

中流吞吐日月,

吞云吐雾,

恍若银河倾注;

支脉萦纡阡陌,

织翠裁丹,

恰似鲛绡铺陈。

朝晖初染,

粼粼金蛇漫舞;

暮霭徐沉,

灼灼火凤翩跹。

更有虹霓饮涧,

跨虚实之界;

鹭鸥击浪,

破空明之笺。

至若危崖列阵,

如屏如阙。

黛壑千寻,

悬瀑垂练;

苍岩百丈,

古木擎天。

春则杜鹃燃岭,

绛霞与沧波共沸;

夏则芰荷覆渚,

素蕊同皎月齐眠。

秋时枫焰烧峰,

赤城映丹墀生辉;

冬际琼英缀岫,

银阙共璇穹争妍。

四时轮转,

各秉异姿;

八节更迭,

皆成奇观。

且夫舟行其间,

恍入蓬莱之境。

桨声惊鹭,

踏碎琉璃万顷;

棹影分霞,

搅动星汉一川。

渔歌互答,

穿幽涧而遏云;

樵径斜通,

隐芳林而通禅。

时有白鹤梳翎,

误认青峰为羽扇;

偶逢锦鳞戏月,

疑将碎璧作冰纨。

嗟乎!

此间山水,

非独形胜,

更蕴道心。

观其纳百川而不骄,

处卑下而愈深;

容万象而无滞,

任枯荣而自斟。

苗王道:折腰者,

非为巉岩之险峻,

实慕大化之精魂。

遂使千秋过客,

临流照影,

咸悟天地无私,

江河有声。

今吾援笔作赋,

敢竭鄙怀,

庶几传颂山河,

永志清芬。

吟毕:

众人拍手,“妙哉!妙哉!”

君臣们相互吹捧,高声喝彩!

到底是赞美这湖山好,

还是诗词吟得好,

对联对得好,

谁也说不清了。

这湖光山色,良辰美景,这时反倒使那好好先生不言语了。

老先生沉寝在一幅美好的意境之中,想是已经超然物外了。

只见那好好先生拿出一张三尺见方的纸来,叫书童展开文房四宝。

苗王一看便知,那先生要作那“无字之书了。

于是苗王调侃道:“先生大得便宜,只弄了一张纸,便要把这千古湖山尽皆买去。”

于是便招呼众人道:“尔等快来帮助先生作画。弟兄们快找些能坐的石头来。”

国师背着双手,自言自语道:“我裴闲暇、聊凭这三杯薄酒、便要将这千年古迹仔细评来。妙哉!妙哉!真是妙哉!”

龙明江接口道:“我给你上下串缀,这几句话正是一副好联。”

苗王调侃道:“好!好!你更是大得便宜。”

龙明江反问道:“我得何便宜?”

苗王道:“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以后把这些语言收集整理,你到成了文学家了。”

此话有真意,欲辩已无言。

只见那大司马龙明江咳、咳、笑了两声道:“专门著书的人,都为了谋稻粮。”

国师道:“男儿无大志,焉用读书博。

读书就是为了经世致用,

著书立说嘛…

著书立说也是耕作,

也是战斗!

比如说:老先生的对联就具战斗性。”

明江道:“我等都只是为那著书之人准备和创造资料而已了。这书恐怕轮不到我等来写。”

国师道:“正是:别人著书用墨水,吾辈著书用血水。”

苗王应道:“

然也,

男儿正应挂吴钩,

收取苗疆五十州。

这才是男儿汉,

大丈夫之所为。

没有山青水秀,

奇峰异石,

战争的威武场面,

何来好文章,

又谈何写得出好文章。”

众道:“好!说得好!没有人创造历史?何来历史?

然而,这历史,

只有血与火的历史,才最具风彩。”

大家席地而坐,举杯共贺这新春佳节。转眼间,只见那先生几大笔已将那美丽三岔河棱角勾画得荦荦大端。

把那天边白云画得象一条银龙一般,大伙称赞不已。苗王亲自敬他三杯酒。

先生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咫尺之图,难以囊括如此美景,画如不中意,何以报知音。”

先生心里暗道:“士为知巳者悦,今天我就尽平生所学,在这万里横空加上一条龙,

俗话说:

画龙需画云中龙、

为人需为人中雄。

这龙就是我们的苗王。

唯当金石交,

所以达圣境。”

于是先生乘着酒兴,把那龙画得时隐时现,如变幻的风云,

真是:

上有白云吐岫,

下有丘山之托。

身在湖光山色之间,

但令彩笔摇,

顿时龙翻飞,

瞬间锦画成。

国师赞道:“先生到岸也。”(意先生作画之功夫到堂)。

男子千年志,

吾身未有漄也!”

苗王赞道:“

饱学君子,

谦谦老人。”

水深的河静,

博学的人谦虚;

山高的峰默,

睿智的心谦卑。

海阔的潮平,

通达者善低位;

天远的云逸,

明悟者守清微。

注:此句“以物喻理”的笔法,通过“河-山-海-天”的自然意象层层递进。

末句“明悟者守清微”既呼应首句“水深”之静气,又暗含“大道至简”的哲思,形成闭环意境。

全篇以四组对仗收束,将自然规律与人格修养相映照,体现东方文化中“观物致知”的智慧。

随即国师吟诗一首,

笔落山水笑,

书成鬼神哭。

终非池中物,

堪作庙堂珍。”

老先生画毕,众人赞赏道:“妙哉!真是一幅无字之书。”

苗王赞道:“这三岔河之美景谁能用文字把他概括出来呢?不能。”

这碧波荡漾一湖春水,

完全可以和西湖媲美。

周围高峻的群山,

亦有黄山之神韵。

湖中小岛恰似滇池中之蟹屿螺洲。

岸边摩崖似有桂林象鼻岭之同感。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堪与昆明春城媲美。

用一句话形容仪态万方不为过。”

大司马龙明江赞道:“

心思恬淡静若水,

文笔风流不让山啦!”

苗王当即作诗一首,

《赠好好先生》

墨海翻澜漱玉泉,

丹青吐秀染云笺。

笔撼千峰擎浩气,

胸涵万壑漾澄涟。

松骨撑天凝月魄,

冰襟映日澈金渊。

清吟每共孤鸿远,

独抱幽贞立砚田。

注:此诗通过“墨海”“丹青”展现其书画双绝之才,“笔撼千峰”喻文章气势,“胸涵万壑”状学识渊博。“松骨”“冰襟”暗合“清严”之德,“孤鸿”“幽贞”呼应“恬淡”之心。

全篇以山水意象贯穿,既显其才情横溢,复见其风骨铮然,将原句“静若水”“不让山”的意境化作层叠的山水画卷,最终归于砚田耕耘的文人本色。

世间无限丹青手,

没有风光画不成。

野趣丰处诗兴涌,

画意浓时笔端生。

不是花痴偏爱花,

为爱画花毁一生。”

苗王笑道:“没想到,老先生当了一辈子的护花使者,来,我敬老先生一杯。”

先生谦道:岂敢!岂敢!

苗王道:“就凭老先生当了一辈子的护花使者,功莫大焉!”

老先生接酒在手,谢过苗王,高擎酒杯,

暮宿竹林堡,

朝游三岔河。

朗吟飞过双乳峰。

摩崖酒醉,

借桐木山作背景,

容我作画。

半生漂泊,

游移文林。

随身携带文房四宝。

穷写青山,

半是疯狂半是癫。

饿卖烟云,

历尽人间苍桑。

曾占文林第一筵。

不为琼楼玉宇,

功名利禄何羡?

种我奇花,

栽我瑶草,

还种几亩桑园。

躬身五行,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专研。

功名利禄身外事,

钱财更是粪土,

重留丹青在人间。”

老先生吟毕,苗王随口赞道:“

好一个钱财如粪土,

重留丹青在人间。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这就是老先生的品行,

为官之皆模。”

老先生道:“老朽爱花只是纸上谈兵,有何用。

不是花痴偏爱花,

为爱护花建大同。

名花大好国家有,

要让天下尽享之。”

言毕:将酒一饮而尽。左手持杯,右手执笔,又在那纸上点点染染,翏翏几笔,使那画更具风彩。

正是这三岔河之美景崔生老先生之画意。

龙明江道:“胜景画图展,想卢老当年豪气纵横倾翰海。”

言毕举杯,“大家敬卢老先生一杯,

酒洒绿青波,

爱情唱山歌。

从石林堡到三岔河,

这风光明媚赛西湖。

怎能不引得众人豪气,

诗兴大发。”

财富装潢门面,

学识点化绿水青山。

于是随口作诗一首,

《赠好好先生》

墨洒云笺动碧峦,

丹青妙谛染烟湍。

金绡难买松间月,

玉麈偏沾石上泉。

笔底千峰涵宿露,

胸中万壑漾晴川。

浮财尽逐东流水,

独向苍崖种蕙兰。

注:此诗以“墨洒云笺”“丹青妙谛”起笔,展现好好先生诗画双绝之才。

三、四句通过“金绡”与“松月”、“玉麈”与“石泉”的对比,暗合国师“财富饰门面,学识化山水”之语,凸显精神境界的高远。

五、六句以“千峰涵露”“万壑漾川”喻其学识渊深,滋养天地。尾联“浮财逐水”呼应前文。

结句以“苍崖种蕙”的意象,既赞其高洁品格,又暗含教化如兰麝般浸润山河之意。

全篇虚实相生,将人物风骨与自然意象熔铸一体。

吟早道:“今后我们大家可得要向好好先生学习,好好的吟几首诗,美化美化这绿水青山。”

言毕:

只见苗王看看那画,又看看那绿水青山,沉思片刻,

喔喔然,

几百里河山尽收眼底,天苍苍野芒芒空阔无边。看,东厢者相、西厢乳峰、南走龙场,北流花江、高人雅士,何须登临三山五岳,月牙品茗,象鼻泛舟,这里亦有西湖龙井,蟹屿螺洲,万顷晴沙,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六月白雪。

这时:有那国师问道,“请问我王,那六月的白雪在什么地方呀?”

苗苗王答道:“在那地下龙宫里呀!”

国师道:“哦,原来那地宫里雪白如银,终年不化,当有六月白雪之说了。”

言毕,国师王阳德本就才思敏捷,成竹在胸,随着说道:“我来献丑,

先生道:“好!你们二人一上一下,这才是龙凤呈祥呢。”

国师随口续道:

/欲知国师下联吟得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来源:亦溪不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