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弘忍在道信的指引下得以开悟,并作为道信的侍者一直侍奉在其左右。公元651年,道信圆寂,弘忍继承了道信的衣钵,成为黄梅双峰山正觉寺的掌门人。
话说弘忍在道信的指引下得以开悟,并作为道信的侍者一直侍奉在其左右。公元651年,道信圆寂,弘忍继承了道信的衣钵,成为黄梅双峰山正觉寺的掌门人。
在道信时期,正觉寺的僧众已超过五百人。弘忍继承衣钵后,凭借道信早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加之自身禅法精湛,前来参学的僧俗络绎不绝,正觉寺的规模很快便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弘忍决定在距离正觉寺不远的山上再建一座寺院。
这座山叫做冯茂山,他的主人就叫做冯茂,是位虔诚的居士。得知弘忍要来此建道场,就大方的将这座山送给了弘忍,并出钱出力,支持弘忍建寺。
在四方信众的鼎力支持下,新寺于公元654年顺利落成,由于冯茂山处于双峰山的东边,新寺就命名为东山寺。自此,弘忍所传承的一支法脉亦被尊称为“东山法门”。
四祖道信深知过去禅宗的发展步履维艰,不仅源于外界的“灭佛”压力,自身居无定所的状态亦成为禅法难以广布的症结之一。鉴于此,他坚定推行“农禅并重”的方针,力倡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弘忍作为道信的继任者,同样坚定不移地延续了这一做法。为了获取足够的耕地和水源以供养庞大的僧众,寺院多选址于偏远的高山峡谷之中,因为这种地方无主之地甚多。
在双峰山和冯茂山建寺的过程中,就“农禅并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逐渐形成了禅宗开山建寺的传统。
东山寺落成之后,弘忍大师更是大开佛门,广纳四方学人,不论其根基深浅,皆来者不拒。因此,慕名前来东山寺参学的僧侣及俗家弟子络绎不绝,不久之后,常住于东山寺的僧俗人数已逾千人。
再者,东山风景秀丽,地域广阔而人口稀少,生活资源丰富,僧众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从而使得这一盛况得以持续维系。
随着僧俗两界的广泛传颂,东山寺在禅宗林立的江湖中声名鹊起,弘忍大师的威望也随之名扬四海,自然也传入了素有礼佛传统的唐王室耳中。
东山寺落成六年之后,即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颁布诏令,派遣使臣前往东山寺,恭请弘忍大师入宫宣讲佛法。然而,弘忍大师毫不犹豫地予以婉拒。
这一举措与四祖道信当年拒绝唐太宗李世民的征召如出一辙。
佛法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主要以讲经论道为主,有法师、经师、律师,却唯独没有禅师。禅宗自达摩西来后,以心为宗,不再拘泥于讲解道理和佛法教义,而只是守护那个一,自心。
弘忍又能向唐高宗宣讲什么道理呢?禅法并非可以传授的课程,而是一种引导学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生活方式。禅法强调自我领悟而非他人传授,因此,即便他进京面见圣上,也难以言传。
不久之后,唐高宗再次邀请弘忍入京,然而弘忍依旧婉言谢绝。至此,李治不再坚持,转而赏赐弘忍大量衣物及药石,以表供养之意。
禅宗以心为本,师父无固定法可传,弟子亦无固定法可得,这虽降低了入门的门槛,却相应提高了修成正果的难度。
传统的佛法,尚有经典可供研读,佛理可供参悟,法门可供探讨。然而,现今的禅法却如同无形之墙,难以着力,难以精进。其境界究竟如何,唯有修行者自身方能体悟。
因此,尽管东山法门一度盛极一时,然而真正得法者却寥寥无几。据弘忍自述,其得法弟子仅寥寥十人而已。当然,这也只是他的推测,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实则难以确知。
弘忍大师在圆寂之前,曾对身边的弟子玄赜说:“我一生致力于教化众生,诸多优秀弟子皆已离世。未来能够传承我法脉者,不过十人而已。“
“我与神秀共论《楞伽经》,其玄理通达,定能广益众生。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皆文采斐然。莘州慧藏、随州玄约,虽久未谋面,却印象深刻。嵩山老安,道行深厚。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辈皆堪为一代宗师,各领一方风骚。越州义方,擅长讲经说法。”
从弘忍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他认可的十人即:神秀、智诜、刘主簿、慧藏、玄约、慧安、法如、慧能、智德、义方。
在这十位高僧中,最为突出且影响力最大者非神秀与慧能莫属。尽管二人同出一师之门,但所传承的禅法却各有千秋。慧能扎根南方,主张顿悟;而神秀则在北方弘扬禅法,属渐悟一派。
后来随着慧能的法嗣菏泽神会、南阳慧忠北上,南禅逐渐北移,其更为简洁易行的修行之法,导致神秀在北方的禅法逐渐式微,南禅最终一统天下。
关于慧能与神秀之间的争议,此处暂不赘述,将在慧能的专篇中进行详细探讨。
弘忍对禅宗的贡献尤为显著,其中一大亮点便是他对《金刚经》的极度重视。自他伊始,《金刚经》逐渐被确立为禅宗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之一。
达摩西来,仅携四卷《楞伽经》。而《金刚经》、《圆觉经》、《维摩诘经》、《坛经》、《心经》、《楞严经》等其他禅宗经典,则是后续逐渐增补的。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二月十一日,弘忍召集寺庙僧众,宣布:“吾今事毕,时可行矣。”言毕,他步入预先备妥的墓塔,面南趺坐,双目闭合,就此辞别尘世,享年七十四岁。
尽管弘忍大师已辞世,但其弟子却遍布中华大地。
智诜入川,于资州创立“保唐派”。历经智诜、处寂、无相三代传承,至无住禅师时达到鼎盛,可以说他就是禅宗川蜀一脉的祖师。后世宗师,马祖道一、德山宣鉴都出自四川,与智诜多少有些渊源。
慧安被誉为“九朝高僧”,历经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中宗九位皇帝的统治时期。他与神秀并肩,在北方为禅宗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秀,深受武则天器重的国师,其地位在北方丛林如日中天。其弟子普寂,被唐中宗李显立为国师,另一名弟子义福则成为了唐玄宗的国师。
慧能作为继承弘忍衣钵的传人,南下韶州,创立了南禅顿教,最终实现了天下禅宗的统一。其法嗣所开创的“临济宗”与“曹洞宗”,至今依然稳居禅宗领域的核心地位,成为支撑天下禅宗的中流砥柱。
后来的唐代宗赐予弘忍禅师“大满”谥号,实至名归。
自弘忍大师之后,中国禅宗的江湖方才渐趋热闹,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青云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