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旦大学今年在广东历史类本科批投档线661分,最低排位88名,历史类招生的11个专业中,有8个专业包含了“文科+人工智能”;暨南大学会计学·数智会计创新班所在专业组最低投档分数为603分……
新重庆-重庆日报 李戈
据报道,复旦大学今年在广东历史类本科批投档线661分,最低排位88名,历史类招生的11个专业中,有8个专业包含了“文科+人工智能”;暨南大学会计学·数智会计创新班所在专业组最低投档分数为603分……
当“文科+AI”从纸面概念走向实践,一个关键问题也亟待厘清:人文学科与人工智能究竟该以何种方式实现深度融合?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馆内,观众在宇树机器人展台观看机器人拳击展示(8月11日摄)。记者 鞠焕宗 摄/新华社
不少人将“文科+AI”等同于技术工具的表层嫁接,认为在《诗经》课堂加一节编程课便是融合。这种认知误区,恰恰忽略了AI对人文研究的深层重塑。人文学科拥抱AI的首要前提,是打破“技术只是辅助”的惯性思维,建立“人机共生”的认知框架。
理解AI的“能”与“不能”是认知转型的起点。AI擅长在海量文本中抓取关联规律,却难以理解“断肠人在天涯”的生命体验;能精准统计《朱子语类》中“礼”字的出现频次,却无法共情礼制背后的伦理精神。历史学家利用 AI比对百种《红楼梦》脂批本时,算法能高效标注版本差异,但“差异是抄错还是作者修改”的追问,仍需进一步的人文思辨,这种“技术高效+人文深度”的双重认知,才是融合的根基。
更关键的是建立共生思维。AI不是来替代人文学者的,而是以数据处理能力拓展研究边界。社会学家研究城乡差距时,传统统计模型难以量化“人情往来”的影响,而AI通过分析数万份家庭收支日记,成功将这种隐性因素转化为可计算的权重。这并非否定田野调查,而是让宏观数据与微观体验形成互证,让人类思辨与AI计算形成合力,既扎根现实,又突破经验桎梏。
部分高校加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央视财经
人文学科拥抱AI,必然伴随研究方法的系统性革新。这种革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中拓展,形成“传统方法+AI工具”的复合研究范式。
数据维度的拓展让研究视野更开阔。人类文明积淀的文本、图像、声音等人文素材,如今都可成为AI分析的“原料”。人类学家研究村落变迁时,不再仅依赖数年田野笔记,还可通过AI处理该村十年的电商订单、社交媒体动态,绘制出人口流动、经济结构。这种研究既保留了人类学对“地方性知识”的敏感,又实现了从“点”的深描到“面”的俯瞰,如同同时用显微镜与望远镜观察社会,多维度深化认知。
跨学科协作是方法革新的核心。当招聘算法因数据偏见产生性别歧视,技术迭代无法单独解决问题,就需要伦理学者、社会学家与工程师共同参与规则重构。就像某高校的智能司法研究实践颇具启示:能直接回应社会治理需求,增强文科成果的实践转化能力,从而吸引更多资源投入,通过提升学科实用性、创新性和社会可见度,有效缓解某些文科专业招生吸引力下降、研究经费不足等问题,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尝试。
当然,方法革新必须要守住人文底线。AI生成的文献综述常出现“编造出处”的问题,有学者测试发现,算法虽能模仿学者用词,但却经常拼凑虚假史料。这要求研究者强化对原始文献的核验能力,让技术辅助始终服务于学术真实性。
2024年11月5日,第七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AMD展台的“AI+文物修复”技术展示。记者 王益亮 摄/新华社
高校是学科融合的重要场域,但其探索常陷入“课程叠加”的误区:在中文系加一节Python课,在历史系增一门数据分析导论,这种表面化改造难以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人文学科拥抱AI,需要教育体系的全链条重构,更需要为技术锁定人文价值的锚点。
教育重构要突破“技术堆砌”的陷阱。课程应围绕“AI时代的人文命题”进行设计,比如开展“算法如何影响文学创作”“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伦理”等课题研究,真正将技术知识融入人文思考。某高校“数字人文”课程中同步开设“古籍数字化技术”与“文献学概论”,让学生既学用AI处理古籍的方法,又探讨数字化对文献真实性的影响,技术学习始终锚定人文核心。
师资与培养模式的革新同样关键。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难以承担融合教学的重任,需要“人文+AI”的复合型队伍。有高校教育学院既引进教育学学者,也吸纳计算机教师,联合开发“教育数据挖掘”课程。计算机教师讲算法原理,教育学教师引导思考“数据背后的教育公平”,让技术学习贯穿着人文关怀。部分院校“文科+AI”专业尝试的“双导师制”也颇具价值:学生既随文科导师研读经典,又在技术导师指导下开发分析工具,最终成为“懂技术的人文专家”。
而融合的终极意义,在于为AI注入人文价值。当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当深度伪造威胁信息真实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人文视角介入。有高校人工智能研究院设立“人文伦理委员会”,由哲学、法学学者与技术专家共同评估AI应用,确保教育AI不压制想象力、社交算法不异化人际关系,让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AI能写出格律工整的诗歌,却写不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壮;能生成规范公文,却无法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人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意义的追问、对价值的判断、对精神的守护,而这些正是AI无法复制的“压舱石”。
回望今年高校招生的热闹景象,报考“文科+AI”专业的学生选择的不应是时髦标签,而是更具挑战性的道路。这条路上,他们既要在故纸堆中发掘历史规律,又要在数据流中感知人性温度。当人文学科真正实现与AI的深层融合,培养出的将不是被技术裹挟的追随者,而是能驾驭技术、守护人性的引领者——这或许就是人文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使命所在。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