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新一轮的深化改革,以及三大交易所政策红利的释放,今年A股IPO市场迎来井喷。截至上半年,北沪深IPO获受理企业数量高达177家。在一众IPO企业中不乏耳熟能详的老面孔,例如“瓷砖一哥”马可波罗。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经过新一轮的深化改革,以及三大交易所政策红利的释放,今年A股IPO市场迎来井喷。截至上半年,北沪深IPO获受理企业数量高达177家。在一众IPO企业中不乏耳熟能详的老面孔,例如“瓷砖一哥”马可波罗。
作为2025年首家IPO过会企业,马可波罗备受外界关注。只是过会后,其上市进程便陷入了停滞状态。近期终于有了新进展,7月25日马可波罗向深交所递交了注册稿。一旦审核通过,马可波罗将成为近5年来A股唯一闯关成功的瓷砖企业。
对于建陶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毕竟市场多年萎靡不振,需要有头部企业在二级市场振奋人心。然而股民们对马可波罗的上市却有些反感。很多投资者认为即使蹚过了资本这条大河,马可波罗恐怕也翻不过消费市场这座大山。
充满争议的IPO之旅
企业IPO犹如高考,榜上有名,但可能不会被报考的学校录取。有些成绩不好的,通过一番运作反而能上了心仪的大学。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确认,2022—2024年马可波罗营收稳居国内建筑陶瓷赛道第一名的位置,是妥妥的行业翘楚。
然而即使当上了榜一大哥,马可波罗的上市之旅依旧是曲折艰辛。2022年5月马可波罗首次向证监会提交IPO申请,不巧的是彼时正值注册制改革,2023年3月平移至深交所审核。经过多轮问询后。2024年5月马可波罗终于迎来上会大考。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5月16日深交所对马可波罗做出了首发暂缓审议的决定。7月马可波罗及其保荐人申请了中止审核,对于主动撤单,外界并不意外。毕竟光看IPO政策、市场前景,胜利的天平也没倾向于马可波罗这一边。
2023年初主板IPO政策收紧,监管部门对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高科技企业开了“绿灯”,对传统食品、家电、家居等行业壁垒较低的大众消费企业亮了“黄灯”。
作为泛家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陶企业难免遭受影响。更何况瓷砖企业“高污染重资产”的特性本身就不被资本市场待见,上市难度堪比登天。去年8月另一家知名瓷砖企业新明珠同样选择了撤单。
除了政策的拦路、行业的先天不足,马可波罗备受争议的一点还在于它踩了红线,引起了股民的众怒。例如新“国九条”落地重启IPO,马可波罗就成为首家上会企业,明显不符合新规政策,给二级市场传递的是不积极的信号。
再比如,在2022—2023年期间马可波罗有两次现金分红,累计8.23亿元,而这些钱大部分落入了实控人黄建平的口袋中。还没有上市就大手笔给股东分钱,颇有些“突击分红”之嫌。
这么慷慨大方的马可波罗在首次招股书中却想在二级市场融资40.18亿元用于智能陶瓷家居产业园等六个项目的建设。不由得让股民们担忧马可波罗上市的目的是不是圈钱套现?
在最新的招股书中,虽然马可波罗将募集资金降至23.76亿元,但是投资者关注的点在于,瓷砖行业本就是夕阳产业,花费巨资升级产线能换来多少效益?
当然站在发展角度,智能化基地建设至关重要。只是马可波罗的管理层能不能执行到底,完成计划呢?毕竟掌舵者黄建平另一家控股上市公司四通股份今年刚刚戴了帽,更令人担心的是,马可波罗的业绩已经处于下滑状态。
产业焦虑,业绩恶化
今年1月14日,被暂缓审议8个月的马可波罗二次闯关过会。上市委会议现场问询依旧是围绕经营业绩展开,这也是外界最为关心的话题。据上会稿披露,2023年收入89.25亿元,同比增长3.05%。
虽然呈现了小幅回暖,但马可波罗坦言因市场竞争加剧,预计2024年营收会同比下降16.75%~18.99%。果不其然在最新披露的注册稿中,去年马可波罗收入73.24亿元,出现了17.93%的下滑。
“营收净利保持较大规模,相对稳定”,马可波罗不止一次在招股书中评价自身业绩。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其业绩走势可算不上平稳。和2021年93.65亿元的营收相比,2024年整整减少了20亿元。
至于盈利能力,更是在逐年下滑。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4亿元、13.53亿元和13.27亿元。营收波动,利润走低,怎么看马可波罗都不是支绩优股,未来想象空间非常有限。为什么马可波罗业绩会如此萎靡,当然和疲软的房地产脱不了干系。
随着楼市降温,销售遇冷,整个建筑及周边行业都遭受了波及,瓷砖行业也不例外。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瓷砖实际产量59.1亿平方米,相较2023年下降12.18%,不及2009年水准。市场不景气,需求不足,建陶企业的日子自然艰难无比。
蒙娜丽莎、东鹏控股、新明珠、帝欧家居业绩均纷纷变脸。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未来房地产市场复苏劲头不足,马可波罗业绩恐将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除此之外,马可波罗还要排掉房地产大客户带来的“隐雷”。
2019-2023年前五大客户中有三家为房地产企业,其中包括了暴雷的恒大地产。马可波罗2020年就对恒大计提了3.36亿元的坏账准备。2021年因房地产客户违约,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又计提了7.61亿元的信用减值和1.1亿元的资产减值。
在招股书中,马可波罗坦言公司的应收账款主要来自房地产等工程类客户。2024年其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12.13亿元,这一数据和前两年相比明显改善很多,但是建陶企业和房地产商不只是简单的供销关系,二者更像是命运共同体,其中的关系纷繁复杂。
谁也不知道马可波罗和地产大客户到底有多少利益纠纷。从销售模式来看,工程端销售金额占比由2019年的43.89%降低至2024年30.44%。很明显马可波罗在和地产商做切割,不过截至去年其计提坏账准备的房企仍然多达17家,这也给日后业绩蒙上了一层阴影。
内卷之下急需新逻辑
收缩高风险的工程地产业务,尝试新零售已经是当下瓷砖企业的共识。例如蒙娜丽莎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吸引年轻人群,将线上流量引导至线下门店;欧神诺将核心一线城市展厅焕新,拓展互联网家装、设计师渠道激活C端活力。
马可波罗同样没有闲着,近两年董事长黄建平、总裁谢悦增相继走访上海、郑州、杭州、重庆、济南、青岛、西安等城市进行深度调研,并对终端销售服务工作进行指导。深入一线不仅能够提振经销商信心,还能精准地掌握动态,向下深拓市场。
与此同时,马可波罗还大力发展整装业务。营销副总经理黄焱斌在2024年新品发布会上表示已经将整装列为与零售、工程并立的三大渠道之一。去年10月马可波罗与贝壳整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会在产品研发、场景体验等方面开启深度交流。
新模式、新业态、新市场,马可波罗想尽了一切办法挖掘增量空间。积极求变固然是好事,但竞争对手也是同样的想法,这就造成C端赛道内卷进一步加剧。
瓷砖是一个极度同质化的市场,可能消费者逛了一大圈都不知道各个品牌的不同之处,那么最后左右消费者下单的无非是价格的高低和知名度的大小。
再来看马可波罗的销售数据,2024年销量1.93亿平方米,比2020年还多,然而收入却比2020年少了12.67亿元。说明其市场策略为“以价换量”。这个办法确实能够短期内刺激销量维护市场地位,并且可以清一波库存,不过并不是长久之计。
依靠数字化生产线、通过“机器换人”实现降本增效,马可波罗毛利率可以做到超过行业平均值10个百分点。这是马可波罗敢搞价格战的底气,结合募集资金项目,清一色的智能升级改造,可以推测其后续发展战略依旧靠自身优势继续“卷”价格。
然而值得担忧的是,存量竞争白热化之下,马可波罗的毛利率已经由2019年的47.11%下降至2024年的38.46%。站在经营角度,赚钱永远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对于投资者来说,希望看到的是利润节节高升,而非一路向下。
所以马可波罗的战略逻辑要改一改了,走差异化、高端化或许才能让其重振雄风。当然马可波罗也在朝着这两方面迈进,去年发布了极具特色的“印象敦煌”系列、将旗下L&D唯美品牌进行全新升级,重塑高端形象,不过能不能收获奇效还需时间观望。
结语
都说陶瓷是夕阳产业,确实在“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建陶企业们都没有逃脱营收下滑,利润骤降的命运。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优胜劣汰会加速瓷砖赛道的洗牌,对于马可波罗来说无疑是个良机。
只是想要在残酷的赛道里跑得更远,首先要有个好身体。显然一身“旧疾”已经严重影响马可波罗的发挥。慢慢剔除房地产客户的隐患,还要把老旧的销售模式换新,重塑渠道才能让马可波罗走出迷局。
来源:于见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