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风萧萧(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05:18 1

摘要:我早就拥有百花文艺出版社于1987年6月出版的上下两册绿皮封面的《王林选集》,那是我高中时代在地摊所购。书的扉页上有一幅白发老人像,那是王林1984年摄于卢沟桥的照片。我当时年少,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知其文学成就,只因那书品相好且价格低而购得。

转自:天津日报

我早就拥有百花文艺出版社于1987年6月出版的上下两册绿皮封面的《王林选集》,那是我高中时代在地摊所购。书的扉页上有一幅白发老人像,那是王林1984年摄于卢沟桥的照片。我当时年少,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知其文学成就,只因那书品相好且价格低而购得。

此书收入的短篇小说中,就包括我要说的这篇《十八匹战马》,但是我当时并未读到,也毫未在意。大约在2012年,解放军出版社的友人赠我一套王林新的选集。在长篇小说《腹地》和《抗战日记》之外,另有一本短篇小说集,书名即为《十八匹战马》。我那时虽已仰慕王林之文名,但也只是随手翻翻,依然束之高阁。直到我后来真正读起来时才觉震撼,也才觉察错过,为之前两次的失之交臂而遗憾不已。

小说讲的是1942年“五一”反扫荡中,冀中平原上艰苦环境中人与马的故事。不足一万字的小说,语言活泼且细腻,讲述如友人间推心置腹,文字隽永而又不事雕琢,显示出作者别样的美学追求。小说以心理活动推进情节进程,看似絮絮而谈,却悬念重重,诗意重重,在悬念与诗意之中又夹杂着诙谐,带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味道,娓娓道来,让人忍俊不禁。幽默是有力量的。敌人扫荡的残酷,作家用轻松的笔触写出,以戏谑的口吻说来。这样写正表达了对敌伪的蔑视,同时也描述了冀中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与无畏,这种表达、笔风和大多数抗战小说迥然不同,它尤其注重挖掘战争中的人性,将英雄还原为真实的人,绝不是“三突出”和“高大全”,不是单纯的歌颂,小说的震撼力却更强了。

主人公“我”担心在黄冢村“坚壁”的骑兵团拥有的十八匹战马被日军发现,决定将它们杀掉,而黄冢村村长犹豫不决。“坚壁”在这里是一个专业术语,也并非是加固防卫的意思,而是隐藏。那十八匹战马就隐藏在村中的一座破庙里。村民也都是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并担心无法向骑兵团的战士交代,战士们白天躲避在庄稼地里,只有夜晚才能回来。这十八匹无法与人类进行语言沟通,又会嘶鸣的战马,“坚壁”它们是一个艰难的提心吊胆的过程,且对于军民都是巨大的隐患,倘若被敌发现,不但马将不存,人也将不保。那么既然如此,杀马无疑是正确果断的处理方式,然而善良的军民却为此迟疑,并最终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虽抱着杀马的决心,却也满腔沸腾着爱马的热血,所以迟迟未能下手。“我”之外的村长、长幼农民、屠户以及三个八路军小战士,都对战马怀有怜悯之心。作者用白描的笔触,记述了敌人扫荡时的乡村真实生活场景,用大量、丰富的细节对话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全篇没有一个大人物,包括“我”在内都是小人物,而这些人物的出身大多是北方的农民,即使是骑兵团的战士,也是农民出身的子弟兵。作者写北方的农民往往有传神之笔,他们虽然有牢骚,他们虽然有彷徨,但又乐观、善良,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在战争之中,但又并非全是打仗,他们是生活在战争之中的人。

作者选择了一个相对静态的故事,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村东北角的破庙里,就是商量是否杀马,先杀哪一匹,为什么这一匹不该杀、那一匹也不该杀……是农民就爱牲口,是军人就爱战马,所以他们最终的抉择是没有下手,小说原文是这样反复地在说:“我们怎忍的下手杀它们呢?它们是我们战场上的战友,它们跟我们同样处在被敌人扫荡的悲惨境遇里!”“我们其实和战马一样,是一群坚持抗战到底,待命出发的,而又同病相怜的战友。”战马,不是普通的马!

《十八匹战马》是王林以1942年“五一”反扫荡中冀中老百姓舍命保护冀中骑兵团失散战马的真实故事为素材而创作的一篇小说。那时在冀中地区流行着一首抗战歌曲,名叫《我们的铁骑兵》:“快快地跳上战马,挥动着皮鞭,带着战斗的心,勇敢地冲向前,翻过高山,越过平原,赶上最前线,侦察警戒,步步留心,来到敌后方,打击敌人进攻,保卫边疆,勇敢无敌的,勇敢无敌的,我们的铁骑兵!”

这支英勇善战的骑兵团,其政治部主任杨经国是王林的同学。王林在这篇小说里通篇虚构,但是杨经国用了真名。“我”于破庙之中,在和赶来的八路军战士的谈话中得知,十八匹战马中的那一匹在雪地里站着的小黑马,就是杨经国的马,可他已经在战斗中牺牲……

故事的结局是“我”离开之后,当雄鸡报晓之时,那十八匹战马被日军发现并抢走,而舍不得杀马的老百姓虽未直接提及,但被敌人杀害是无疑的。这样的场景,作者并未正面描写,而是给这部作品的结尾以巨大的留白空间。那十八匹战马被日军掠夺的悲壮情境,我每思之都怆心不已,它们都是战士,它们都曾驰骋在冀中平原上,我不由想起杜甫《后出塞五首》中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