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包罗万象 谈肿论瘤”学术会议暨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靶向免疫治疗学组第一届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21:19 2

摘要:2025年8月2-3日,第二届“包罗万象 谈肿论瘤”学术会议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盛会汇聚了国内肿瘤领域的众多顶尖专家,围绕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CMUP)、肉瘤、黑色素瘤及罕见肿瘤的精准诊断、治疗新进展和前沿转化研究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旨在推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2025年8月2-3日,第二届“包罗万象 谈肿论瘤”学术会议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盛会汇聚了国内肿瘤领域的众多顶尖专家,围绕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CMUP)、肉瘤、黑色素瘤及罕见肿瘤的精准诊断、治疗新进展和前沿转化研究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旨在推动我国该肿瘤领域诊疗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8月2日上午场 | 内容回顾

开幕式:大咖云集,启幕盛会

会议在大会主席及院领导的致辞中拉开帷幕。大会主席罗志国教授、大会荣誉主席胡夕春教授、王红霞教授、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陈震教授、丁健院士先后发表会议致辞,开幕式由刘欣教授主持。他们强调本次会议的新颖性,学术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切实结合临床实际需求,会议聚焦与会专家关注的临床难点,同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全体与会专家合影留念,共同见证学术盛事。

01 疑难肿瘤诊疗攻坚

本环节由冯奉仪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洪小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顾康生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共同主持。

胡夕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原发不明肿瘤的多模态诊断》报告中,分享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原发不明肿瘤多模态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其团队的重磅研究成果。研究证实,基于90基因表达谱指导的部位特异性治疗,相较于经验性化疗,能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从6.6个月显著延长至9.6个月,总生存期(OS)更是从19个月大幅提升至28.2个月,充分彰显了分子诊断在CMUP精准溯源与治疗决策中的颠覆性价值。

斯璐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免疫治疗在黏膜黑色素瘤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剖析。她指出,中国黏膜黑色素瘤患者具有独特的基因突变特征和更高的免疫治疗超进展风险,其团队研究发现,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可为患者带来8.4个月的中位PFS,并通过转录组学与外泌体检测等手段,为筛选优势人群和预测疗效提供了创新性的生物标志物。

王奇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思明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郑春雷教授(上海电力医院)参与讨论,聚焦分子分型指导个体化治疗的临床落地难点。

02临床研究与罕见肿瘤突破

潘小杰教授(福建省立医院)、黄鼎智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邱文斌教授(福鼎市总医院)联袂主持。

刘燕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临床试验中研究者的职责》报告中,强调了研究者在保障受试者权益与确保研究质量中的核心作用。她创新性地提出了“伦理-质量双轨管理模型”,为规范临床研究全流程管理、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提供了系统性指导。胡志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对《间皮瘤的药物治疗》进行了系统梳理。他详细解读了以双免疫联合治疗为代表的系统治疗方案如何革新了晚期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格局,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并对未来的治疗靶点与药物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

胡四龙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艳教授(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庄毅教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作为讨论嘉宾,就罕见肿瘤临床研究的设计优化与真实世界证据的应用瓶颈进行了深度剖析。

03罕见实体瘤前沿进展

本环节由陈静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朱栋元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 孔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同主持。

方美玉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 分享了《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诊治策略》。她系统阐述了这一罕见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并重点探讨了针对EWS-WT1融合基因等特异性分子靶点的精准治疗研究进展,为攻克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胡毅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展示了《机器人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与评析》。他通过详实的案例与数据,证明了机器人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在精准定位、提升活检阳性率方面的巨大优势,经支气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后6个月完全消融率为93.75%,12个月完全消融率为90.48%。

王少敏教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孟凤熙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蔡剑峰教授(上海嘉进医院)就专家的讲题内容展开深度思辨。

04技术革新与精准实践

本环节由陈小兵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韩丽丽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史艳侠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联合主持。

庄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研究进展》报告中,从眼科的专业视角,展示了基于COMS分期和肿瘤大小(小型、中型、特殊事件)的阶梯式、个体化保眼治疗体系,该体系精准整合了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巩膜敷贴放疗、质子重离子放疗以及经玻璃体/经巩膜的肿瘤切除术等多元化技术,为患者提供了保留眼球的希望。程蕾蕾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报告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临床诊疗建议》。作为国内首部系统性的肿瘤心脏病学分级管理共识,该建议为临床医生早期识别、精准评估和规范处理ICIs相关心血管毒性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

陈治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带来了《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进展》。他系统梳理了基于分子分型的GIST全程管理策略,解读了不同TKI药物在一线、二线及后线治疗中的精准应用,并探讨了耐药机制与应对策略的最新研究,尤其是2025年ASCO年会上的相关进展报告。

刘一臻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洁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丁琳教授(张家港广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同探讨了包括葡萄膜恶黑、胃肠间质瘤的诊疗和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诊疗标准化流程并结合临床实践分享了宝贵的经验。

05专题会:创新药物与临床科研

王恩文教授(重庆市肿瘤医院)、邹青峰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晓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持专题会环节。

徐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报告了《免疫治疗在不同亚型晚期恶性黑色素瘤中的治疗进展》,分析了中国恶黑与西方的遗传学及临床特征差异,展示了几项关键的免疫治疗临床研究在恶黑中的的最新随访数据,提示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可提高黏膜和肢端亚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长期生存,为难治亚型带来新希望。郭艳靓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对《NTRK抑制剂ICP-723临床研究数据》进行了解读。作为中国原研的第二代TRK抑制剂,ICP-723在NTRK融合阳性实体瘤患者中展现出卓越的抗肿瘤活性。赵婷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享了《IIT临床研究数据整理及文章撰写》的宝贵经验。她系统性地阐述了临床研究中研究医生的职责和数据的收集、统计方法,为提升研究者发起研究(IIT)的学术质量与成果转化效率提供了标准化路径。

曹丽玉教授(东阳市人民医院)、陈丰穗教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蒋晗教授(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章瑶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圆桌讨论,探索研究者发起研究(IIT)向临床转化的破局路径。

8月2日下午场 | 内容回顾

下午14点在张晓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主持下,大会主席罗志国教授为下午场会议致开幕辞。

01肺癌与罕见靶点

孙萍教授(山东烟台毓璜顶医院)、叶峰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鑫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共同主持首场学术交锋。

邢镨元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晚期NSCLC免疫治疗研究回顾与展望》中,系统梳理了该领域从单药到联合治疗的演进。她重点介绍了以国产PD-1/CTLA-4双抗为代表的新型联合治疗策略,并指出这些前沿探索在提升患者长期生存方面已展现出突破性潜力,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沈波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带来了《ALK阳性肿瘤的诊治进展》的报告,他系统阐述了ALK抑制剂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的演进与临床应用。他重点介绍了以国产新一代药物为代表的治疗突破,这些药物在克服耐药的同时,展现出强大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和优异的颅内病灶控制效果,为伴有脑转移的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新选择。

02罕见肿瘤精准治疗

在冯水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陈曦教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姚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的引领下,战场转向罕见肿瘤领域。

李荣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 报告了《TRK抑制剂在同时性血液-实体多原发肿瘤中的治疗突破:从泛癌种策略到精准实践》。她指出,当血液与实体两种肿瘤由同一NTRK融合基因驱动、具备共同克隆起源时,可被视为“一种疾病的两种表现”,为统一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张红梅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在《肝样腺癌临床诊治》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以肝样腺癌为代表的产AFP胃癌(AFPGC)独特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及分子特征,明确了其作为独立于传统胃癌的临床亚型地位。鉴于AFPGC具有极高的肝转移倾向、对常规化疗的抵抗性及潜在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其临床管理必须革新,应更倾向于参考肝癌的治疗方案,并积极探索新靶点开发。

王宏强教授(浙江舟山医院)、刘莲芳教授(张家港市中医医院)、陈鹄教授(苏州永鼎医院) 聚焦NTRK基因异常肿瘤和肝样腺癌等罕见疾病诊治的瓶颈展开激烈讨论,引发全场深思。

03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

李群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勇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汉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三位专家携手开启基础转化篇章。

高大明教授(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 在《AKT-mTOR通路调控机制研究》中,从该经典信号通路的发现历史切入,系统阐述了其在调控细胞生长与代谢中的核心功能。他分享了其团队的最新突破性研究,该研究首次揭示了mTOR-S6K生长信号通路可通过靶向E3泛素连接酶RNF168来直接调控DNA损伤修复,从而将细胞生长与基因组稳定性这两大关键生命活动联系起来,为肿瘤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陈志翱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在《肿瘤和组织特异性RNA转录本的鉴定和应用》报告中,深入阐述了RNA转录本作为“分子指纹”在肿瘤诊疗中的核心价值,其不仅能精准揭示肿瘤的组织起源,为“原发不明肿瘤(CUP)”等临床诊断难题提供了关键线索。他进一步分享了其团队如何创新性地将机器学习算法与转录组学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智能预测模型,显著提升了对肝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及治疗方案选择的预判能力,推动了肝癌精准诊疗迈向新的高度。

李克桑教授(宁波市第二医院 )、夏阳教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宋佳烨教授(南通市肿瘤医院) 围绕通路交互导致的靶向耐药破解策略及临床与基础科研如何有机结合进行深度思辨。

04难治肿瘤攻坚

罗治彬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邢镨元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方勇教授(浙大邵逸夫医院) 组成的主持团队,引领攻克最难治肿瘤的战役。

刘爱娜教授(烟台毓璜顶医院)在《KRAS突变肿瘤诊治》中系统回顾了针对这一最常见癌基因的治疗策略演进,强调KRAS突变曾长期被视为“不可成药”靶点,是实体瘤治疗中的棘手难题,而随着以KRAS G12C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药物研发成功并获批临床,精准的分子分型检测已成为前提,而如何有效管理耐药、开发针对其他KRAS亚型及联合治疗的策略,则成为当前研究与实践的新焦点。刘全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在《腺样囊性癌的综合诊治》报告中,从外科医生的视角深刻剖析了该病种的诊疗核心难点,即其独特的嗜神经侵袭特性,这使得以根治性扩大切除、实现阴性切缘(R0)为目标的初始手术,成为决定患者长期预后的最关键一步。

周良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燕教授(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 )、靖相松教授(山东烟台龙口市人民医院)就KRAS突变肿瘤的临床和诊疗特点及腺样囊性癌介入治疗的应用展开技术争鸣。

05黑色素瘤治疗突破

压轴环节由黄传生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邹征云教授(南京鼓楼医院)、张国龙教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共同执掌。

李丹丹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BRAF突变黑色素瘤治疗策略选择》的报告中,聚焦于当前该领域的核心临床抉择,即经典的“双靶”(BRAF/MEK抑制剂)方案与“双免”方案在一线治疗中的地位之争,提出需要根据肿瘤负荷、疾病进展速度及东西方患者人群特征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决策,并强调未来需通过发展新药与新策略,进一步优化获益人群的筛选与治疗时机。

毛丽丽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则以《黑色素瘤脑转移治疗策略选择》为题,系统阐述了当前针对这一棘手临床挑战的综合治疗模式,即免疫治疗更适用于低肿瘤负荷患者,而手术、放疗等局部手段在控制颅内病灶中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她同时指出预后极差的脑脊膜转移尚无有效对策,并展望未来必须深入探索转移机制、开展更多临床研究。

王轩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金谷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燕丽教授(上海市五官科医院)聚焦黑色素瘤的靶向和免疫治疗排兵布阵及脑转移局部与系统治疗时序优化等问题发表真知灼见。

于此,8月2日会议内容结束,大会主席罗志国教授作出会议总结。

8月3日 | 内容回顾

2025年8月3日上午,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靶向免疫治疗学组第1届学术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国内骨与软组织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晚期肉瘤一线治疗策略、肺部结节管理、罕见亚型病理诊断、前沿诊治进展及典型病例等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本次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罗志国教授、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医院的肖建如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牛晓辉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沈靖南教授共同发表了开幕致辞,主席们回顾了骨与软组织肉瘤领域取得的进展,强调了多学科协作(MDT)在提升诊疗水平中的核心作用,并对本次会议在推动学科前沿知识传播、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方面的意义寄予厚望,为后续的学术盛宴奠定了基调。

01学术前沿探索,聚焦肉瘤一线治疗与肺部管理

在华西医院的屠重棋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张晓晶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周宇红教授的联合主持下,会议进入学术前沿环节。

张晓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报告了《晚期软组织肉瘤的一线治疗:靶免化如何排兵布阵》,深入剖析了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在一线治疗中面临的挑战,重点探讨了如何科学、合理地“排兵布阵”,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与化疗进行最优组合与序贯,以期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生存获益,为该领域的热点难点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思路。周光新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讲述了《骨与软组织肉瘤肺部结节的诊疗》,系统阐述了肺部作为肉瘤最常见转移部位的特点,详细介绍了肺部结节的诊断策略(影像学评估、活检技术)、鉴别诊断要点以及包括手术、消融、放疗、系统治疗在内的多元化治疗选择,强调了精准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善保教授、甘肃省人民医院李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宇教授作为讨论嘉宾,结合两位讲者的报告内容,就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最新研究证据的应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02直击临床难点,剖析罕见亚型与前沿进展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兵教授、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上海长征医院杨诚教授的主持下,会议进入临床难点环节,关注更具挑战性的肉瘤亚型。

刘绮颖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带来报告《从病理角度审视组织细胞肉瘤》,刘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组织细胞肉瘤的病理特征、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以及分子分型的最新进展,强调了精准病理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基础性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庄荣源教授发表《L型肉瘤的诊治进展》,系统梳理了L型肉瘤(可能指特定分子亚型或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的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难点、目前可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靶向、免疫等新兴疗法)以及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为这一相对罕见且棘手的亚型提供了诊疗新视角。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谢璐教授带来《尤因肉瘤转化及临床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尤因肉瘤在基础研究领域(特别是驱动基因、信号通路)取得的最新突破,以及这些转化研究成果如何指导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设计与实践,展现了从实验室到病床边的转化医学魅力。

针对本节三个紧扣临床痛点的报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飞雁教授、上海长征医院 赵铖龙教授、甘肃省人民医院李波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就病理诊断的实践挑战、罕见亚型治疗方案的优化选择、转化研究的临床落地前景等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精彩点评和互动讨论。

03病例实战:分享与碰撞

会议特别设置了病例分享环节,通过真实病例深化理论认知。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李先安教授、南京鼓楼医院王守丰教授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梦迪医生分享了一例本中心“SAIS临床研究”的UPS病例通过免疫联合化疗取得显著疗效。随后,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勇教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周冬梅教授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方恬医生带来了一例高龄复发腹腔DDLPS免疫联合抗血管长期缓解的精彩病例分享。

针对这两例分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盛箭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喻林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刘哲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仇俊兰教授、赣州市肿瘤医院曾庆芳教授组成的强大讨论嘉宾团,结合病例特点,从影像学、病理学、内外科治疗、靶向免疫治疗等多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热烈讨论,为复杂病例的诊疗提供了宝贵的集体智慧。

会议尾声,在罗志国教授的主持下,刘欣教授隆重介绍了即将开展的“靶向免疫治疗学组病例大赛”的详细规则,并宣布大赛正式启动。该赛事旨在鼓励青年医生积极参与,分享经验,切磋技艺,共同推动骨与软组织肉瘤靶向免疫治疗领域的规范化与创新发展。

最后,大会主席牛晓辉教授、沈靖南教授、肖建如教授、罗志国教授共同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主席们高度肯定了会议内容的丰富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感谢所有讲者、主持人和讨论嘉宾的倾情奉献以及参会同道的热情参与。他们强调,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我国骨与软组织肉瘤领域在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多学科协作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并展望了未来在精准医学、免疫治疗、靶向药物开发等方向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会议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中圆满落幕。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