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学院最新研究成果:看“金石之路”的古今价值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21:20 2

摘要:湖南历史上曾拥有一条沟通中原与东南亚的古代交通要道——“金石之路”。它南起越南河内,经友谊关、广西邕江、漓江抵达全州(明代隶属湖南),再通过灵渠陡门连通湘江,纵贯湖南全境后入长江、抵扬州,最终经大运河北上京都。沿途遗存的摩崖石刻,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尚书·尧典

中国最早将南海绘入的马王堆古地图(上北下南)。

越南使者绘制的潇湘合流图,标注潇湘八景。

张京华 敖炼

湖南历史上曾拥有一条沟通中原与东南亚的古代交通要道——“金石之路”。它南起越南河内,经友谊关、广西邕江、漓江抵达全州(明代隶属湖南),再通过灵渠陡门连通湘江,纵贯湖南全境后入长江、抵扬州,最终经大运河北上京都。沿途遗存的摩崖石刻,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尚书·尧典》记载的羲和家族“宅南交”及《尚书·舜典》所载舜帝“南巡狩”。这些石刻以其悠久历史、庞大数量、丰富内涵与重大价值,构成了这条“金石之路”的核心文化标识。

2025年8月6日,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活动周盛大启幕,在潇湘会客厅“湖湘文化对话专场”,重点展示“金石之路”上的摩崖石刻与“潇湘八景”这些湖湘文化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东亚的影响源远流长,湖南的“金石之路”恰似一座跨越时空的文明桥梁,在东方极致审美中,连接古今中外,促进文化交流与和合共生。

“金石之路”的历史渊源

“金石之路”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战国时期,《鄂君启节》记录了湘江的重要性。马王堆汉墓《古地图》则记录了南海的存在,以至司马迁“窥九嶷,浮沅湘”。秦代史禄修建灵渠,汉代楼船将军、伏波将军穿越南岭,进一步加强了这条水路的政治地位。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湘水篇》,对湘江流域进行了详细记载。唐宋时期,官员士人调官、贬谪、游历,往往经由此路。到元、明、清时期,“金石之路”成为中央与越南等地的官方交通路线,同时也被民间商旅广泛使用。不难发现,“金石之路”与湖南历史文化中的多个元素重叠交叉,具有丰厚的历史内涵。

金石之路与湖南摩崖石刻分布对应。湖南摩崖石刻成点、成线、成片,广泛分布在永州、郴州、衡阳、长沙等地,文物总量超过3000幅,位居全国最前列,且国保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国保、省保级别的摩崖石刻景观群如浯溪碑林、南岳摩崖石刻、岳麓山摩崖石刻等,大体沿水路交通分布。

来往于湖南的名流学者如元结、韩愈、柳宗元、周敦颐、黄庭坚、杨万里、徐霞客,来往于湖南的书法家蔡邕、欧阳询、李邕、怀素、米芾、何绍基等,都在石刻中留下作品,构成“摩崖文学”“摩崖书法”的奇观。湖南著名的石刻有《吴九真太守古朗碑》《麓山寺碑》《大唐中兴颂》《坦山岩劝农记》等等,都是重要文化遗产。

“金石之路”的文化内涵

金石之路与潇湘八景的分布对应。“潇湘八景”是一个覆盖湖南全省的实景概念,也上升为东方极致审美意象的典型象征。“潇湘八景”是潇湘沿岸风景名胜的集成,自宋代以来便闻名遐迩。这些景点自南向北分布依次为潇湘夜雨(永州)、平沙落雁(衡阳)、烟寺晚钟(衡阳)、山市晴岚(湘潭)、江天暮雪(长沙)、远浦归帆(湘阴)、洞庭秋月(岳阳)、渔村夕照(岳阳)。自宋代李成、宋迪、王洪、牧溪等人绘制《潇湘八景图》以来,全国各地的八景都源于湖南的“潇湘八景”,东亚各国的八景都是“潇湘八景”的时空放射。金石之路与这些景点的分布高度重叠,共同构成了湖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金石之路与越南使程对应。元、明、清时期,越南使者往来燕京(今北京),其中53人留下79部诗文、日记、图册,他们创作了大量诗歌,并与湖南士大夫笔谈交流,纪咏名胜山水,在湖南境内所作诗歌共计700首之多,使程长达2000多公里,往返时间2年。越南使者不仅详细绘制了往返路程,而且还记载了湘江沿岸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文化上,越南使者高度认同湖湘文化、认同潇湘八景、认同摩崖石刻,模仿创作《潇湘八景诗》《潇湘百咏》《泛潇湘赋》。至今,浯溪碑林还保留着越南使节阮辉莹等人的刻石,成为金石之路的历史见证。

金石之路与湘桂运河对应。如《岳阳楼记》所言,金石之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金石之路在交通线路上,大体与现代经济、交通规划中的湘桂运河航道、湘江干流航道概念相对应,沟通湘江、珠江两大水系,是实现通江达海的南北大通道。

“金石之路”的现实意义

湖南“金石之路”以潇湘水路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主体,不仅是古代交通要道,更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载体。“金石之路”的文化历史悠久,并且具有转化为现代文化的优势,是对湖湘文化悠久性、厚重性、活跃性的良好印证。

“金石之路”超越了地方性概念。金石之路是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国际性概念。“金石”意为“契刻”“石刻”,英文为stone carving,因此“金石之路”的英文名称可以译为The Carving Road。“金石之路”自南向北穿越整个湖南,是连通湖南与世界的宝贵通道。以“金石之路”涵盖“潇湘八景”“越南使程”“湘桂运河”,而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齐观并美,超越了地方性概念如“三湘四水”“南岭走廊”“湘桂古道”等。

“金石之路”助力湖南文旅事业的发展。“金石之路”的开发利用,深度结合文化和旅游,尤其能解答“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这一命题。其中所包含的“摩崖石刻”“潇湘八景”“越南使程”“潇湘水路”等关键元素,彼此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关联,具备厚重的历史底蕴。“金石之路”的景观具有多元性和统一性,具有地域性和国际性,具有人文性和自然性,具有高雅性和通俗性。

湖南“金石之路”的形成得益于山石与水流的自然地理,以及历代先贤、文人、地方官员的人文点化,可以把湖南的“金石之路”认为是古代文人对潇湘想象的实践,这条水陆通道的人文含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累积、升值。“金石之路”以文物、文化遗产为线索,串联了古代湖南潇湘沿线的重要文物景点,它们静默地见证着湖湘文化的演进,还在无形中汇聚出一种独特而深远的人文气韵。善加利用,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繁荣,推出更多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就能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