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和美国的关税谈判已经进行了120多天,一句话总结就是:已达成什么不清楚,未来会怎么谈不知道,关税博弈必然会长期化,关税谈判可能也会持久化。
中国和美国的关税谈判已经进行了120多天,一句话总结就是:已达成什么不清楚,未来会怎么谈不知道,关税博弈必然会长期化,关税谈判可能也会持久化。
8月12日,中美在斯德哥尔摩宣布第二次暂停24%惩罚性关税90天(之前145%更是不提了),只保留10%基准税率。
没办法,中国和美国的体量都太大了,特朗普敢全球开战,但对中国一直都是特殊对待。
8月7日,美国对67个国家地区施加10%到41%的新关税,再加上之前已经谈好的英国、欧盟、日韩和部分东盟国家,基本已经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了,但提都不提中国。
因为中国不是主要经济体,而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出口国,牌面不一样。
如果全面开征关税,美国通胀将达到普通民众难以产生的状态,家庭年支出暴增2400美元(44%美国人都拿不出400美元应急现金);当然对应的,中国对美出口企业会面临订单归零的风险。
所以两个重量级拳手,都有一拳KO对方的能力,有试探可以,但都尽量在避免陷入真正的死战中,与其上台打,不如台下谈。
不过中国的底气和韧性,不是美国可比的。
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贸易战打到第七年,关税武器已从杀招沦为鸡肋,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算术题,连民粹政客的代表人物特朗普,都算清了答案。
就提一个数据,7月美国非农报告出来了,之前所有对美国经济报乐观预期的人,都不敢说话了。
7月美国非农新增就业岗位7.3万个,虽然数量在增长,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10.4万;而且美国劳工统计局还做了数据注水,5月新增从原本的14.4万修正到了1.9万,6月新增从14.7万修正到1.4万。
什么概念?
1979年开始公布数据以来,最低。
要知道拜登虽然经常给人一种老年痴呆的感觉,但下台的时候交给特朗普的是一个充分就业的美国,结果特朗普一上来就开始全球挥舞王八拳,经济政策三天一变,企业不敢招人了,群众不敢消费了,开启了供需双降的恶性循环。
所以特朗普经常在镜头面前强调美国和中国谈判的时候有底牌,但非农就业数据发布之后,最后一块遮羞布也扯下来了。
从谈判结果走向上来说,这肯定是对咱们国家有优势的;但特朗普不愿意放弃美国经济霸权,不愿意落地更实际的贸易规则,那就只有一直谈,但一直谈不拢。
这才有了开篇的断言:关税谈判可能也会持久化。
特朗普从第一任期就开始对中国发难,之后由于拜登的上台,关税没有上升到太离谱的状态。
今年4月开始,我们是见证了中美关税战的各种剧性反转。
2025年4月,特朗普以“对等关税”为名,将税率从34%一路飙升至125%,扬言“终结中国贸易掠夺”。
5月日内瓦谈判,双方在剑拔弩张的情况下突然取消91%关税,只保留10%基准税+24%暂停税,首次按下休战键。
8月斯德哥尔摩续约,二次延期24%暂停税,但双方手里都还留了一些底牌,比如美国坚持要保留20%所谓的芬太尼专项关税,咱们则手握稀土出口管制。
三次会谈,特朗普有三次“假动作”,一次是大张旗鼓,一次是息事宁人,一次是拖延战术。
可以说,四个月里面特朗普的「随心所欲」,成了全球经济体的共识。
说话反复无常,姿态千奇百怪,承诺从不遵守,表演味道浓郁。
对中国这样,特朗普对其他国家更是如此。
比如特朗普经常抢先宣布和其他国家达成贸易协定,双方谈判代表刚离场,特朗普就发社交媒体了,对方领导人甚至都还不知道谈判具体内容。
再比如,印尼被特朗普两次宣布达成贸易协定,逼的印尼不得不出来辟谣。
这就又导致了一个后果,哪怕谈判桌上达成了协议,大家都会怀疑特朗普会不会「老实履约」,这又让中美贸易谈判停滞不前,两次会谈虽然都达成了一定的效果,但公布出来的全都是宏观的、意向性的宣言,没有具体的条款。
唯一确定的条款就是,延期,再延期。
暂停关税的90天+90天,企业都在抢跑。
一方面积极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和出口路径,一方面积极备货或者赶工,尽量多囤一点。
第二次的延期90天,对中国出海贸易商而言,是黑五和圣诞旺季前难得的缓冲期,是旺季前的一个窗口,所以沿海工厂开始加班加点的生产。
而对于美国进口商来说,也在疯狂下订单,如果赶不上这个窗口,那只有在美国的传统购物旺季把关税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必然结果就是,销售额暴跌。
对于大型生产型企业和产业集群来说,要在90天内布局的东西就更多了。
中国企业做了三线突围。
首先是供应链转移,这里面比较经典的案例就是比亚迪赴匈牙利建厂、宁德时代墨西哥基地投产,都是在绕开美国关税的“原产地规则”。
其次是技术攻坚,关税是双向性的,我们也从美国进口一些产品,其中大家关注度最高的就是芯片,那28nm芯片国产化提速、EDA工具市占率冲刺35%,就是我们的应对之策。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市场重构,美国不买,那其他地方要买,东盟、非洲、欧盟成了中国出口的新增长极。
和美国惨淡的非农数据比起来,中国7月份的答卷就非常漂亮,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6.7%,创了年内的增速新高。
具体来说,7月中国对非出口同比激增42.4%,对东南亚出口增速是16.6%,港口依然繁忙,只不过集装箱船的终点不再是美国了而已。
谈判虽然不一定能谈出结果,但谈判还是要继续。
这次延期争取到了90天,那90天之后,依然有四个领域要爆发较量。
第一,关税残留战。
10%基准税依然存在,特朗普已暗示用取消来换取中国三倍采购大豆,所以之后这10%的关税还是一个谈判点。
第二,供应链安全博弈。
美国紧盯中国稀土出口,希望中国能放开稀土出口,那我们也提要求了,让美国取消芯片禁令,所以在这两个双方都关注的产业供应链上,如何保证双方的安全,必然是谈判桌上的终点。
第三,规则定义权之争。
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其实是破坏了之前多年冲突、博弈、磨合、妥协下达成的规则共识,破坏了以后就要建立,美国想要争取对美国更有利的规则,那中国需要一个更公平的规则。
第四,第三方市场角力。
国际贸易,有时候就是拉帮结派,美国拉拢欧盟日韩想要搞“去中国化联盟”,那中国也在用RCEP撬动东盟,用一带一路布局贸易伙伴,比如最近这些年我们和巴西的关系愈发密切,让美国有种后花园失火的感觉……就都有兄弟,都有好友,怎么合纵连横,怎么构建搭配,也要谈,也必须谈。
总归,关键矛盾在于「结构性权力之争」,美国想要中国削减独占全球30%的制造业产能,中国要美国回归到自由贸易的原则,某种意义上,这是21世纪版的结构性矛盾。
关税、规则、标准、盟友、供应链,都是博弈的点,都是谈判的坎。
给各位大佬描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意境:
中美贸易发展了这么多年,又是体量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实质上已经形成了连体双头鹰,强行分割必血流成河,但如果共享躯体,又永在争夺飞行方向。
这时候要比的,就是谁更有控制权,或者谁更能忍痛切割了。
有一说一,两个方向上,中国都不怵。
各位大佬觉得呢?
来源:曹小灵比比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