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北京市发布16个新时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发布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充分肯定了首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显著成效,高度评价了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并聚焦“超大城市生态修复和
2025年,北京市发布16个新时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发布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充分肯定了首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显著成效,高度评价了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并聚焦“超大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近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开通生态修复大家谈特别专栏,结合专家论述和案例分享,为您展现北京生态治理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轨迹。
杨开忠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杨开忠作了题为“以新质范式引领城市现代化创新发展:走向新质城市”的报告,从技术革命催生城市创新变革角度为超大城市生态修复提供思路和方向,提出了3项主要观点。
观点1:技术革命催生城市质态范式变革,即基于技术原则的城市整体最佳质态状态。
每次技术革命都催生新的活动场所、流动路径及组织法则,形成新的城市质态范式,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例如,工业革命后经历了五次城市范式变革,每次约五十年,从工业港口城市到信息通信技术时代的信息城市。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某个产业、技术、产品,更是生产力范式,要依托新技术革命重构城市发展范式,建立整体最优的质态范式而非单一要素优化。
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案例
项目区位:北京市怀柔区科学城北部
修复面积:177.98公顷,矿山生态修复区占地面积约107公顷
修复时间:2020年-2023年
项目特色:
依托山势地貌打造成立体式矿山公园,实现工业、历史和艺术的完美融合,成功吸引数学院、德勤书院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入驻,获得国内外多项设计大奖,并成功举办两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一届国际弦理论大会,被誉为“怀柔科学城皇冠上的明珠”。
观点2:每一次城市范式变革基本遵循四阶段演替过程,当前正转向第六次城市质态范式。
一次城市范式变革中基本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产品、新产业的爆炸性增长和迅速创新,第二阶段为全部集群(新产业、技术体系和基础设施),第三阶段为创新和市场潜力的全面扩张,第四阶段为最后的新产品和产业较早地接近成熟和市场饱和。2010年代中叶以来,人类社会正跨入第六次城市范式,其驱动因素包括: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再生能源进入电网平价时代、人工智能突破并转向绿色、韧性成为时代法则。中国是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核心国,目前正处在从突破阶段到快速扩张阶段的转折点上。
昌平区南口采石场生态修复项目
项目区位: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燕摩峪
修复面积:治理面积达19万平方米
修复时间:2018年-2023年
项目特色:
1、先进的勘察手段: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对中部坡体进行测量,结合现场踏勘以及高精度的扫描成果对现状进行识别坡体、分析,将现场分为裸露镜面岩质边坡区、裸露糙面岩质边坡区、岩体凹腔、已有植被区等四种立地类型。
2、独创的修复技术:针对镜面岩体工程特点,在高陡裸露“镜面”岩体生态修复设计中融合了“根系引导孔”“客土喷播”“土工格式”等多种技术,针对高陡镜面岩体的特点,采取设置根系引导孔的技术措施,解决的基材在坡面附着力不足的问题。
观点3:生态智能体城市是新质城市范式,表现为绿色化、智能化和韧性化的融合。
新质范式的城市即新质城市既不是传统的智慧城市,也不是传统有机城市、生态城市或绿色城市、韧性城市,而是自然、经济、社会在绿智韧融合物质技术和组织属性上互适互联的城市。这种新质城市类似智能生命体,可称之为“生态智能体城市”,既融合了有机城市、生态城市、城市生命体、城市智能体的理念,又体现了城市各个部分在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融合化属性上互适互联的要求,具有守正创新性。具有动态适应性、生态友好性、智能性、韧性可持续性、居民参与、整体性与协同性特征。
昌平区奥北森林公园二期生态修复实践
项目区位: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
修复面积:总实施范围约140.2公顷,利用拆违腾退用地面积约3.46公顷
修复时间:2019年-2023年
项目特色:
以高水平的设计确保修复品质,采用碳汇森林、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利用、智慧生态监测等前沿技术,营造综合性的绿色生态空间。采用前沿生态思维和施工技术措施,有效利用建筑垃圾及可再生材料,塑造精品园中园及各类主题化特色景点;搭建全要素生态数据库,实现碳汇、雨洪、生物多样性的智能化管理,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技术示范。
来源:北京印迹inBeijin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