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1日,公安部公布了5起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本次发布的案例中涉及以“销售墓地返利”、“医养结合”、"预付卡”“会员卡”等为名的非法集资案件。
警方、微信官方纷纷出手,私域运营合规面临新挑战。
01
“保健品”敛财被通报
4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8月11日,公安部公布了5起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本次发布的案例中涉及以“销售墓地返利”、“医养结合”、"预付卡”“会员卡”等为名的非法集资案件。
值得关注的是一起借虚构“保健品”项目敛财的案件,释放出监管持续趋严的明确信号。该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注册公司,以投资“食叶草”项目为名,对外宣称“食叶草”为国外传来的保健品,对老年人有独特的保健功效,大面积种植可带来可观收益。
案件经过如下,2023年12月以来,犯罪嫌疑人任某等人注册成立某植物科技公司,以投资“食叶草”项目为名,对外宣称“食叶草”为国外传来的保健品,对老年人有独特的保健功效,大面积种植可带来可观收益,并在老城区的菜市场、公交站台、公园等场所招揽老年客户,承诺每单投资3000元,60天后退还本金和200元收益。截至案发,共吸收资金340余万元,涉及参与人90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80%)。
目前,任某等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归案,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食叶草”等骗局的破灭,警醒行业概念炒作与夸大宣传的时代已经终结。微信群里亲切的营养师、直播间里的“白大褂专家”,不能将老人的健康焦虑转化为源源不断的订单。违规“保健产品”销售从街头体验店转入隐秘的私域空间,也不再是监管的灰色地带。
02
全面整治私域乱象
微信投下重磅“炸弹”
私域乱象当休矣。监管部门正在着手治理这一乱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不久前发布消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老年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明确将线上渠道纳入整治范围。同时也在进一步推进对直播电商市场秩序的规范。
前段时间,微信安全中心发布的《关于抵制诈骗类H5外链的公告》,也是投向私域领域的一颗重磅炸弹。从现有情况来看,多个主打大健康产品的私域直播平台已紧急停播,具体复播时间尚未明确。在监管高压态势下,此前游走于法律边缘的运营模式已难以为继。
此次平台方的主动清查行动,实质是对私域生态中诈骗行为的精准切割。那些依赖违规外链引流、通过信息不对称收割老年群体的操作手法,正在失去生存空间。这种"刮骨疗伤"式的治理,既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强力震慑,也为合规经营者创造了更公平的市场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监管介入并非行业发展的终点,而是转型升级的新起点。正如微商行业在经历传销式代理清退后逐步走向品牌化、规范化,当前私域直播领域的"停播潮",或许正预示着行业洗牌的开始。在合规经营成为主旋律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成为从业者必须思考的核心命题。
03
拓展私域,药店合规是关键
我国老年群体用药安全领域存在突出问题,尤其在私域场景下的用药知识普及环节亟待规范。药店作为健康服务前沿阵地,需将合规经营作为核心要务。建议从业人员系统学习微信等平台对药品推广的监管细则,深入掌握《药品管理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确保营销活动全程符合法律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药品直播销售领域已建立严格准入机制,且销售范围受地域限制,禁止跨区域配送。宣传环节更需严守真实性原则,杜绝使用"疗效最佳""包治百病"等绝对化用语,严禁通过医生、患者形象进行间接或直接推荐,避免误导消费者。
除了营销合规,资质合规也十分重要。私域运营企业须强化资质管理,确保企业微信认证、小程序备案、社群管理记录等基础文件完备。若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涉及诊疗建议,必须配置执业药师实时审核,严禁越界开展医疗咨询。
未来的药店私域治理将形成"三位一体"监管网络:政府端强化线上渠道整治,重点监管直播卖保健品及药品、私域营销等新兴业态;行业端推动药店转型,打造可信赖的健康服务枢纽;经营端需提升照护者医药素养,形成社会共治格局。这种从源头管控到终端服务的全链条治理模式,将切实筑牢老年群体用药安全屏障,推动健康消费回归科学理性轨道。
等
作者:Rick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