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队伍”撬动“大治理”——宝鸡市渭滨区清姜街道特色志愿服务队伍赋能基层治理新格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16:55 1

摘要:“小李,麻烦帮我取下体检单。”独居老人张奶奶拨通“代办匠”李佳的电话。10分钟后,李佳不仅将体检报告送到老人手中,还顺带帮老人买了新鲜蔬菜——这是“岭里十八匠”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的寻常一幕。在宝鸡市渭滨区清姜街道,像“岭里十八匠”这样的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并非个例

“小李,麻烦帮我取下体检单。”独居老人张奶奶拨通“代办匠”李佳的电话。10分钟后,李佳不仅将体检报告送到老人手中,还顺带帮老人买了新鲜蔬菜——这是“岭里十八匠”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的寻常一幕。在宝鸡市渭滨区清姜街道,像“岭里十八匠”这样的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并非个例,它们已在清姜遍地开花。

清姜街道总面积9.17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10.04万人,下辖10个社区,驻地国有大中型企业6户,人口密集且居民老龄化程度高。近年来,面对日益多元而迫切的社区服务需求,清姜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整合辖区资源,积极践行“群众服务群众”理念,通过需求分析与精准培育,孵化出60余支清姜特色志愿服务队伍,编织出一张温暖而高效的基层治理网络,显著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需求,筑牢志愿队伍根基

聚焦街道居民急难愁盼,特别是“一老一小”特殊群体,通过“入户调研+线上问卷”、征集“微心愿”等方式,广泛收集居民意见诉求,梳理出“共性需求”,精准组建志愿服务队伍,量身定制暖心志愿服务,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关怀落到实处、暖到心坎。

“党的二十大规划的是国家未来,更是咱们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社区的和谐。”宝桥社区桥新小区的居民广场上,温暖人心的话正在传递。宝桥社区立足辖区老党员多、精神文化需求旺盛的特点,整合老模范、老党员、青年党员骨干等力量,组建“桥之音·梦飞扬”红色宣讲团志愿服务队,用“党员声音”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讲述宝桥发展故事、弘扬身边榜样事迹,队伍成立以来,已开展红色宣讲50余场,让理论宣讲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真正“声”入人心。

“社区这个托管班真是帮了大忙!”学生家长梁书良欣喜地说,“不仅解决了孩子假期沉迷电子设备的问题,每天回家还能分享学到的知识,我们特别欣慰。”姜炎社区立足儿童成长需求,创新打造“护鹰妈妈志愿服务队”,专注青少年成长护航,开展课后托管、兴趣课堂、心理疏导、安全防护等特色服务,为社区“雏鹰”们营造寓教于乐、安全健康的成长空间。

整合资源,提升志愿队伍效能

挖掘社区差异化资源,梳理辖区文化、教育、医疗、商业等片区特色,联动驻地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益慈善机构等多元力量,聚焦居民需求,遵循“党建引领、特色定位、居民共创”原则,因地制宜组建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队伍,让志愿资源深度融入社区治理网格。

“自从有了帮帮团,家里大小事都能帮上忙。”退役军人常天海的感慨,道出了清姜路社区军属群体的共同心声。清姜路社区依托驻地部队优势,吸纳退役军人和党员100多人,组建了医疗护理、跑腿办事等6个“红色军属帮帮团”小分队,根据现役军人家属和退役军人需求,开展定向志愿服务活动,让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持续在社区服务中发光发热。

“阿姨,天热更要控制血压,咱饮食上得少盐少糖,多吃新鲜蔬菜”。清姜路航空大院小区义诊台前,“1+医”志愿服务队的医护人员正耐心解答着居民的咨询。清姜路社区整合两家优质医院资源,召集青年医护组建了这支队伍。他们每月进社区为居民开展健康义诊与知识科普,为重点人群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已为22名居民提供专属健康管理,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健康常伴身边”,赢得了居民的广泛好评。

精心培育,激发志愿队伍活力

依托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组建培育工作小组,分类培育符合各社区发展需要的志愿类社区社会组织。邀请专业社工、社会组织为志愿者开展沟通技巧、应急救护、活动策划等技能培训。推行“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发挥专业引领与系统培育作用,使志愿力量精准匹配社区需求,促进其蓬勃发展。

“多亏你们的协调,电梯很快就修好了,给你们点赞!”因维修费争议搁置数日、饱受出行困扰的王女士向社区表示感谢。作为典型的“村改居”社区,益门社区曾面临家庭、邻里及物业纠纷频发问题,为此,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小组的指导下,社区组建了以心理专家团队为核心,吸纳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能人共同参与的“太平洋调解队”,聚焦化解居民日常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有效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

“既要关注受助人的需求,也要重视施助人的成长和进步”。在宝成社区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培训会上,专业社工正引导志愿者深入探讨实践路径。宝成社区充分发挥专业社工优势,运用“调研-吸引-找寻-引导-培训-带入-激励”七步法,成功培育了“聚宝姜成”志愿服务队,通过实施“聚宝姜成”项目,志愿者在服务实践中能力日趋成熟和专业,队伍规模持续壮大。

长效激励,护航志愿队伍发展

创新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兼顾需求导向与长效激励,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深入挖掘居民现实需求,确保服务精准有效;另一方面,强化服务回馈,鼓励受益居民带动亲友加入志愿服务,为志愿队伍注入新力量。同时,通过赋权优待(如优先享受社区功能设施)、积分升级(如兑换便民服务)、荣誉强化(如“榜样的力量”名誉表彰)等举措,持续壮大志愿队伍,增强志愿者参与热情与归属感,推动志愿队伍稳定长效发展。

“激励机制升级后,‘岭里十八匠’累计吸纳了50多名热心居民和社区能人加入,队伍规模壮大了,更重要的是,大家参与服务的热情持续升温。”长岭社区书记宁莹介绍道。该志愿服务队伍自成立以来,始终锚定居民需求,在办实事、解民忧的基础上,注重激活队伍的内生动力,通过不断优化激励机制,创新积分兑换方式,不仅激发了现有成员的持续服务热情,吸引更多居民加入,更使得志愿服务成为一种充满获得感和认同感的社区治理参与方式,有效强化了社区治理效能。

如今,清姜街道这60余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如同点点星火,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社区治理网络。清姜街道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下的志愿服务体系,不断探索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新路径,让志愿服务润泽社区每一个角落,努力实现“睦邻情·悦清姜”的美好愿景。

来源:西北信息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