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东海开海后,梭子蟹大量上市,往年这时候海鲜市场都挤满了人。今年却冷清得很,摊位上堆着成筐的蟹,价格一降再降还是没人买。渔民捕捞量和往年差不多,可商贩愁得直叹气,连老顾客都说现在梭子蟹不好吃。
八月东海开海后,梭子蟹大量上市,往年这时候海鲜市场都挤满了人。今年却冷清得很,摊位上堆着成筐的蟹,价格一降再降还是没人买。渔民捕捞量和往年差不多,可商贩愁得直叹气,连老顾客都说现在梭子蟹不好吃。
渔民老张说,八月的蟹还没到最肥的时候。海水温度还没降,蟹黄蟹膏都没长好,肉也少。懂行的食客都等着中秋后买,那时候蟹才真正肥美。现在市面上的蟹,要么瘦要么咸,买的人自然少。
捕捞上来的好蟹,大部分先被挑走了。渔民知道哪些蟹品质好,直接卖给大酒店和大客户。剩下的才拿到市场卖,这些蟹本身就不够肥,再加上运输问题,到消费者手里更差。
运输是个大问题。梭子蟹在海里生活时,水温盐度都稳定,可一上岸就得装箱运输。箱子里温度盐度控制不好,蟹容易受刺激,肉会变松散,水分还多。北方来的蟹要坐几天船,到南方市场时已经不如刚捞上来时鲜了。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蟹来自东海,但最好吃的其实是北方的。丹东、大连那片海域水温低,又有江水带来的饵料,蟹肉更紧实,膏黄也多。可很多人不知道这点,觉得东海蟹和北方蟹没区别,买回家发现不对味,下次就不买了。
经济不好也是个原因。现在大家花钱都谨慎,一斤蟹能买两斤肉,可蟹壳多肉少,挑不好还容易买到空壳。年轻人更愿意买便宜的虾或者冷冻鱼,觉得实惠。
海鲜市场王老板说,往年这时候蟹能卖到六七十,今年三十都难出手。降价也没用,顾客觉得不值。有摊主尝试贴产地标签,写“丹东直运”,但成本高,销量也没涨多少。
渔民李叔在码头守了三十年,头回见这种情况。他说蟹本身没问题,就是时候没到,加上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知道该怎么挑。现在只能等中秋,那时候蟹肥了,大家自然会来买。
海鲜店小刘在研究直播卖货,想教观众怎么选蟹。他说得简单点,比如蟹腿硬的肉多,肚子白的膏黄足。可教了也白教,很多人懒得学,还是图便宜买差的。
商贩们开始互相压价,可越便宜越没人信。有顾客说,去年买的蟹膏黄满,今年买同样的摊位,蟹却瘦巴巴的。现在大家宁愿等双十一点便宜货,也不愿冒风险买新鲜蟹。
渔民们也在想办法,有人联系电商平台,想直接对接北方优质产区。但物流成本高,价格降不下来。也有摊主打算推出“试吃装”,可成本太高,利润更薄了。
市场里议论纷纷,有人说该推迟捕捞,等蟹肥了再上市。也有人说得加强宣传,告诉消费者不同产区的蟹有区别。可这些都需要时间,眼下只能看着蟹价一天天往下掉。
海鲜市场门口的电子屏还在滚动播放“开海第一鲜”,可摊位上冷清得很。渔民、商贩、顾客,都在等一个转机,但没人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
来源:机智的露珠n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