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题图:清·周培春《市井人物图》传统社会,读书人常被称为“文弱书生”,却少有人从性别文化视角去关注他们。他们是如何形成的,内部存在怎样的张力,所呈现出的男性气概又会是怎样的面貌?种种谜团,等待研究者前来解答。长期从事中国男性研究的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宋耕,采用跨
题图:清·周培春《市井人物图》传统社会,读书人常被称为“文弱书生”,却少有人从性别文化视角去关注他们。他们是如何形成的,内部存在怎样的张力,所呈现出的男性气概又会是怎样的面貌?种种谜团,等待研究者前来解答。长期从事中国男性研究的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宋耕,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代经典文学文本和历史叙事的分析,聚焦传统文化中以“才子”为代表的文弱书生,考察男性气概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建构。在前现代中国,社会性别话语更多以权力而非生理性别为基础,以“才子”为代表的文弱书生,可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理想的男性形象,本书通过讲述城市居民的欲望、幻想、需求和品味,生动呈现前现代中国的男性群体,启发读者对男性气概内涵的理解。
电视剧《陈情令》剧照“阴阳”体式还能解释众所周知的中国同性情爱传统。第五章考察才子佳人模式中男性身体的表现,以及古代中国同性情爱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追溯同性情爱中阴柔面的男性特质话语修辞在文学和戏曲中的差异类型,研究其作为想象的男性特质模式的支配地位如何形成,并影响小说和戏曲中的男女关系。诸如宋玉、潘安等文化偶像一直被视为异性恋叙事的才子佳人世情文学中男性美的典范,然而,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却揭示了这种身体性修辞同性情欲的本源。古代中国对同性行为持有相当宽松的包容态度,因为表达同性相慕只是强化性别等级结构而不会威胁社会秩序。“阴/阳”是一种权力等级制度,在上位的一方占据阳性/丈夫/性主动的位置,而在下位则是处在阴性/妻子/性被动的一方。这种关系是否涉及(异性)性行为,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政治化的“阴阳”二元体系还可深化对中国男性特质中同性社交本质的理解。本书并不打算巨细靡遗地涉及中国男性特质的方方面面,而只是择取其中一种类型,即文弱书生/才子。尽管在提及中国古典文学中其他男性特质的模式化形象时也确实给出了简要介绍,《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与英雄小说中对男性特质的界定就判然有别。虽然才子佳人这种异性恋话语体系表达了对主流叙事(即同性社交和厌女表现的男性文化)的某种抵抗,但它也必须被吸纳至主流话语之中,这从《西厢记》中的三角恋关系和莺莺被视为同性社交竞争中的战利品两点上即可管窥。同性社交渴望的共谋本质及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牵涉层层问题,本书只是抛砖引玉,对这一复杂问题作初步的思考。不过本书认为中国男性特质最为显著的特点必须置于同性情谊、雌雄同体和同性社交渴望的语境下考察,因此最后一章既可充作全书附录,也可当作本书渐强的高潮部分来读。THE END原标题:《从文弱书生到奶油小生:中国男人是怎么“失去”阳刚之气的?》 来源:才思敏捷k一点号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