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交出“十四五”暖心答卷,绘就残疾人幸福底色|格外关注,非凡五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13:25 2

摘要:2320家用人单位开发17200余个适残岗位,优先保障16.9万人(次)农村低收入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推动政务服务办事跑动由至少5次减少至“最多1次”……在“十四五”收官之际,吉林交出了一串串暖心的数据“答卷”。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北京报道

2320家用人单位开发17200余个适残岗位,优先保障16.9万人(次)农村低收入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推动政务服务办事跑动由至少5次减少至“最多1次”……在“十四五”收官之际,吉林交出了一串串暖心的数据“答卷”。

“十四五”以来,吉林进一步保障残疾人民生,用心用力用情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在就业帮扶、康复服务、权益保障等关键领域持续加力,回应了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今年,我工作的地方评上‘美丽工坊’了!”杨艳燕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有了资金,工作室规模又扩大了,我和残疾姐妹们干劲儿更足了。”

杨艳燕是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重度肢体残疾人,在加入长春市美丽工坊——维纳斯手编工作室以后,生活忙起来了,收入水平也提高了,她对未来生活没有了那么多的担忧。

同样迎来转机的还有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的张卫东。这名曾依靠低保维生的肢体二级残疾人,在2023年看到同村残疾人在县残联的产业扶持帮助下实现就业增收后,想要致富的热情也高涨起来了。在县残联的扶持下,他做起了小鸡养殖项目。等小鸡长大后,县残联组织企业按照稳定市场价回收成鸡,当年张卫东就实现了增收3000元以上。

这是吉林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小而美”的案例。立足实际,吉林打造了“吉兴”残疾人网络创业、“吉林妙手”盲人按摩就业、“友爱之家”辅助性就业、“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等特色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吉林在组织实施残疾人“智志双扶”工程上持续发力,以“抓产业、促就业、稳增收”为重点,带动残疾人融入本地庭院经济、产业发展项目。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智志双扶”工程为3.8万人次有劳动能力、有培训意愿的农村残疾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投入资金8178万元,为5.4万人次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农村残疾人提供产业扶持。积极培育发展121个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为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提供稳定保障。

高校残疾人就业也是吉林关注的重点,通过实施专项行动和“留吉就业”专场招聘会,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调查率和“一人一策”服务率达到了100%,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也已经连续四年达80%以上。

精准康复:推广更加贴心的自助互助服务模式

康复一人,幸福一家。“十四五”以来,吉林扎实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让更多残疾人重拾信心,融入社会,享受美好生活。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小城子镇的刘大姐,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一度心灰意冷,甚至想到自我放弃。“听说残联组织了自助互助康复服务,主要是帮助像我这样的人进行生活重建。”在家人的支持下,刘大姐报名参加了康复训练。

经过康复师的耐心示范和学员互相帮扶,刘大姐学会了轮椅转移,生活自理能力极大提升,她激动地说:“康复训练让我看到了希望,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华夏时报》记者从吉林了解到,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是吉林推广的一种新型康复服务模式。该模式依托专业力量指导,充分发挥群体的经验优势和价值感,通过同伴扶持、经验分享和技能训练等,帮助脊髓损伤、中途失聪失明和稳定期精神、智力残疾人等接受康复知识、技能培训,增强自我和家庭康复能力,从而帮助残疾人树立信心,重建独立生活能力,顺利融入社会。

据统计,吉林共推动各市(州)建立了19个省级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带动各地共为1000多名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自助互助康复服务,获得了残疾人的好评。

此外,吉林还积极推动各地开展居家康复服务,针对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偏瘫和脑瘫肢体残疾人不能离开家的现实情况,设计康复服务项目。2025年,吉林预计将为10000名肢体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服务。

保障服务:政务服务设专区,权益协调“总对总”

吉林积极回应残疾人诉求,2024年,吉林将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纳入政务服务体系,依托“吉事办”开发专区服务系统,推行残疾人证信息查询结果证明共享应用,实现了残疾人证办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6个事项集成办理。

整套流程实施后,办事环节由12个减少至2个,时限累积从67天减少到不超过20天,材料基本从25份减至10份,跑动由至少5次减少至“最多1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申请“失业登记”实现了即时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实现了免申即办。

按照“一件事”向“一批事”的拓展要求,吉林也加强了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推动服务下沉,促进帮办代办,积极拓展增值服务,不断实现政务服务从“无差别受理”向“个性化服务”转变,让残疾人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社会资源与服务支持,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从一事一办到联合办、一门办、在线办的多个渠道,从材料重复提交到一张表单办理的多个事项,从反复多跑到一套材料共享使用,吉林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残疾人少“跑腿”,最大限度利民便民。

利民也体现在权益保障方面,2025年以来,省残联和法院探索开展了“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通过调解方式化解涉残疾人纠纷。

《华夏时报》了解到一则案例,吉林省长春市肢体二级残疾人朱某,所在单位自2018年暂停经营后,一直没有给他缴纳养老保险,虽然符合病退条件,但是因为工作单位不配合出具相关手续而无法办理,后来,朱某向所在地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求助,双方达成了和解:单位配合办理养老保险补缴手续,承担养老保险费用的60%。

“朱某对调解结果很满意。”吉林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抓前端、治未病”,引导残疾人诉前化解纠纷,既能够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又能够节约司法资源。

靶向发力,向新而行。吉林将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目标和任务,谱写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