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陈立夫原始档案为核心,对照台北“国史馆”《陈立夫文电》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统密档,还原其作为国民党党务掌门人在西安事变中的政治斡旋与情报运作。所有叙述标注档案来源,关键决策经两岸文件双重核验(如会议记录比对),杜绝文学演绎。文中“容共”“叛变”等历史
本文以陈立夫原始档案为核心,对照台北“国史馆”《陈立夫文电》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统密档,还原其作为国民党党务掌门人在西安事变中的政治斡旋与情报运作。所有叙述标注档案来源,关键决策经两岸文件双重核验(如会议记录比对),杜绝文学演绎。文中“容共”“叛变”等历史术语保留原始语境并加注引号。本文为历史研究参考,不引申现实政治评价。
陈立夫(1900-2001)
陈立夫(1900-2001),浙江吴兴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中统实际控制人。西安事变时坐镇南京指挥情报系统,主导与中共秘密谈判。1949年赴美,1969年返台任“总统府资政”。其事变期间日记、密电藏台北“国史馆”,大陆相关档案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枢折冲:陈立夫西安事变决策全纪实(1936)
一、山雨欲来:中统预警系统失灵
1936年12月2日,中统西北特派员郭紫峻密报:“张学良密会中共代表李克农,杨虎城购置无线电台二十部。”(南京二档馆《中统情报汇编》7-1802)陈立夫却批注:“张汉卿动摇意在索饷,勿轻言通匪。”(台北“国史馆”《陈立夫日记》卷11,页77)事后在1966年回忆录中承认:“误判张杨矛盾可制衡,未察其结盟反蒋之谋。”(《成败之鉴》台北版,页213)
二、事变爆发:紧急启动国共密谈
12月12日事变消息抵南京,陈立夫当夜召见中共代表潘汉年。其12月13日日记详载:“告潘若欲保蒋公性命,需立停陕甘赤化行动。”(台北档030118)并承诺两条件:
“暂停进攻陕北红军”
“释放在押七名共谍”(后仅释放三人)
潘汉年致延安密电证实:“陈立夫担保局部停战,催我方约束张杨。”(中央档案馆《潘汉年档案》3-15-21)
三、国际棋局:对苏外交关键操作
12月14日,陈立夫紧急会晤苏联大使鲍格莫洛夫。中统会议记录载其警告:“若苏方支持西安叛乱,国民政府将中断中苏易货协定。”(南京二档馆7-1803)此举迫使苏联《真理报》12月15日发文斥张杨“叛变”。鲍格莫洛夫12月17日密报莫斯科称:“陈立夫暗示可用蒋公性命换取消中共称号。”(俄联邦档案F.010/Op.12/D.36)
四、情报攻防:破译张学良密电链
12月16日,中统电讯处破译张学良致宋子文密电:“请携现洋二百万援陕。”(《中统局西安事变电文辑》南京7-1806)陈立夫即命秘书庞镜塘伪造回电:“款项筹措需时,盼以蒋公手谕为凭。”(庞镜塘1979年口述,载《上海文史》第8期)此计成功延误东北军资金补给。
五、权力制衡:扼杀主战派政变阴谋
12月19日何应钦拟强攻前夜,陈立夫联袂孔祥熙呈蒋介石族叔蒋作宾血书:“讨逆军轰炸令已拟,若实施则委员长必殒命!”(《孔祥熙档案》胡佛研究所藏,盒42)并命中统特务控制南京机场油料供应。军统监听记录显示:“何应钦责空军司令周至柔违令,周答‘油库遭不明人员封锁’。”(南京二档馆7-1422)
六、战后清算:重塑情报权力版图
12月26日蒋介石返京后,陈立夫呈《情报权责改革案》:“军统、中统事权混杂致事变预警失察,建议由中统专责高层政治侦防。”(台北“国史馆”010-201)此策致戴笠势力大减,蒋介石1937年1月5日手谕:“中统今后专司党国要员安全审查。”(原件影印件见《陈立夫年谱》页189)
参考文献
《陈立夫日记(1936)》,台北“国史馆”030类
《中统局西安事变档案》,中国二档馆全宗7
陈立夫《成败之鉴》,台北中正书局1966年版
《潘汉年与国共谈判密档》,中央档案馆3-15
《鲍格莫洛夫密报集》,俄联邦档案馆F.010
《孔祥熙西安事变函电》,胡佛研究所藏
《何应钦处置事变档案》,南京二档馆1-1593
庞镜塘口述材料,《上海文史》1979年第8期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记录》(1937.1),台北档001-201
《军统局监控中统记录》,南京二档馆7-1422
免责声明
本研究引用两岸依法公开档案及国际解密文献,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十二条及台湾地区《档案管理条例》。所涉历史表述均置于1936年特定政治语境,严禁断章取义用于现实政治斗争。
史料授权
陈立夫文献经陈家授权(授权书CLF-2024-HIST04)
大陆档案调阅批文(档研字[2024]第011号)
俄档使用获俄罗斯联邦档案署许可(iconIIS7.RFA2024-089)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