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代。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由高速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下半场”,城市更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另一方面,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划定了清晰的绿色低碳航道。
引言:当“城市更新”遇上“双碳战略”,一个北京样本的诞生
中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代。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由高速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下半场”,城市更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另一方面,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划定了清晰的绿色低碳航道。
当两大国家战略交汇,一个时代命题浮出水面:如何让城市更新行动与双碳目标同频共振,实现发展与减排的协同增效?
这一命题的紧迫性尤为突出。
建筑领域,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全过程碳排放已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半壁江山,超过50%。这意味着,城市更新的每一个决策,从规划设计、材料选择到运营管理,都直接关系到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
然而,现实的挑战是严峻的。传统的城市更新模式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拆建,隐含碳排放巨大;而绿色低碳改造则面临着“投入大、收益散、回报难”的普遍性融资难题,导致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发展与减碳似乎成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一个能够破解困局、兼顾社会效益、经济与环境效益的范本,显得至关重要。
位于北京昌平区的“首开LONG街”项目,正是在这一时代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典型样本。
作为北京市属国企首开股份倾力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它不仅成功将一片沉寂的社区配套升级为京北充满活力的商业新地标,荣获“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等多项殊荣,更在行业内开创性地获得了一栋单体建筑的“改造期+运营期”双重碳中和认证。
首开LONG街的实践,超越了单纯的物理空间改造,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存量时代,如何通过一次成功的城市更新,同时实现区域的经济复兴、社会的活力重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深度剖析首开LONG街在“提升区位价值”、“空间设计”、“业态配置”、“经济活力”、“文脉营造”以及核心的“碳中和认证”等六大维度的系统性创新。
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其如何构建一个“商业成功反哺绿色投入,绿色价值提升商业品牌”的良性循环,并最终提炼出其对北京乃至全国城市更新技术路径的普适性启示与借鉴意义,为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首开方案”。
城市复兴的基石——“一个项目”如何“激活一片地区”
在探讨首开LONG街的“零碳”属性之前,必须首先理解其作为城市更新项目的“基本功”——即如何在非低碳维度上实现区域价值的重塑。任何脱离了社会需求和经济可行性的绿色实践都难以持续。首开LONG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首先是一个商业上、社会上成功的城市更新项目,这为其后续的碳中和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社会与经济基础。
本部分将聚焦于项目如何通过精准的定位与规划,将一个功能单一、活力不足的区域转变为多功能、高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真正实现了“更新一个项目,激活一片地区”的宏大目标。
提升区位价值:从“睡城”到“城市会客厅”的蝶变
城市更新的首要任务是识别并解决区域的核心痛点。首开LONG街的选址——北京昌平“回天地区”(回龙观、天通苑),是中国超大城市职住失衡问题的典型缩影。这里曾被普遍称为“睡城”,其典型特征包括:
人口高度密集:核心辐射区人口超80万,25分钟车程内辐射人口超100万,且以高知青年和品质家庭为主,消费潜力巨大。
商业配套严重滞后:区域内长期缺乏中高品质、多元化的商业综合体,商业环境落后,导致严重的消费外溢现象。居民的日常消费、休闲娱乐需求无法在本地得到满足。
公共空间匮乏:缺乏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社区活力不足,居民的社交和文化生活单调。
作者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分析这里的宜居性,可参考:尝试用“居住行为学”理论框架分析北京天通苑社区的宜居性。
面对这些痛点,首开股份秉持其“城市复兴官”的战略定位,与昌平区政府紧密合作,将原本功能单一、甚至部分空置的廉租公寓和低效商办资产,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其核心策略,就是将项目精准定位为填补区域空白的“京北商业新地标”和承载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天百姓新客厅”。
这一精准定位带来了显著的区位价值提升。项目不仅补齐了区域商业和服务的短板,更通过创造一个高品质的公共消费空间,将过去外溢的消费力成功截留并吸引回来。
开业后的人气爆棚(开业首月客流达90万人次),证明了其对区域居民需求的精准把握。这种由内而外的活力,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片区的形象和土地价值,从一个被动的“居住区”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目的地”,实现了从点状更新到片区激活的价值蝶变。
空间重构与业态焕新:打造开放、多元的消费新场景
为了实现“城市会客厅”的定位,首开LONG街在空间设计和业态配置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彻底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构建了一个开放、多元、充满体验感的消费新场景。
首开LONG街采用开放式街区设计,木色格栅立面与公共步行空间营造出现代而亲切的商业氛围
空间设计创新:从“盒子”走向“绿洲”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健康、开放的户外空间需求日益增长。首开LONG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其空间设计的核心是“去盒子化”和“立体化”。
“去盒子化”的公园式街区:项目摒弃了传统封闭的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形态,大胆打造了一个总长650米、拥有3.2万平方米中央共享花园的开放式商业街区。
这种将绿色生态与商业空间紧密结合的“城市绿洲”理念,不仅提升了购物环境的舒适度和健康性,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日常休憩、社交的公共场所,回归了“逛街”的本源乐趣。
“飞檐走壁”的立体街巷体系:为解决开放式街区高层商业人流不足的普遍难题,项目设计了极具创新性的立体交通体系。通过增设外部连廊、交错的挑台和室外楼梯,并创造性地提出“双首层”概念,将原本分散的建筑有机串联,引导人流自然地向高区流动,形成了一个可以上下探索的“空中街市”。这种设计不仅盘活了所有商业空间,也创造了丰富的视觉层次和游逛体验。
主题化空间营造:项目并未满足于单一的商业功能,而是精心规划了“回龙集”、“焕活广场”、“磁力广场”、“鸿运巷”等四大主题空间,分别承载了潮流市集、文化演艺、运动休闲、夜间餐饮等不同功能,满足了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偏好客群的多元化需求,使街区成为一个复合功能的社交新基地。
业态配置升级:从“满足基本”到“引领潮流”
精准的业态配置是激活商业活力的关键。首开LONG街的招商策略紧紧围绕“消费升级”和“产城融合”两大核心。
“首店经济”引领消费升级:项目深谙“首店”对于吸引客流和提升品牌形象的巨大价值,成功引入了包括6家北京首店、12家昌平首店在内的百余家优质品牌。这些具有新奇、稀缺特征的品牌,如醒局再三杯、完美世界影城等,有效填补了区域高品质消费的空白,成为引领区域消费升级的强大引擎。
“商产融合”实现内循环:项目创新性地采取了南北两区联动模式。南区是主打品质生活的商业街区,而北区则规划为“智能物联未来产业社区”。这种“商业+产业”的融合模式,一方面为产业园区的办公人群提供了便捷、高品质的商业配套,另一方面,产业人群也成为商业部分稳定、优质的消费客群,形成了工作、生活、消费的良性内循环,在更大尺度上推动了区域的职住平衡。
“全时段业态”激发夜间活力:为打破“睡城”的沉寂,项目特别引入了24小时营业店铺、KTV、酒吧等夜间消费业态,并打造了“鸿运巷”等夜经济场景。通过举办音乐节、灯光秀等活动,成功点亮了区域的“夜经济”,将街区打造成一个7×24小时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激发经济活力与营造文脉:政企合作共创繁荣
一个成功的城市更新项目,其价值绝不止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文化生态的重塑。首开LONG街在这方面同样表现出色,其背后高效的政企合作模式尤为值得借鉴。
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的经济成效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硬指标。首开LONG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开业仅三天,总客流量达21万人次,总销售额高达1200万元。这不仅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项目盘活了存量低效资产,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并直接提供了超过2000个就业岗位,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营造当代社区新文脉
与许多城市更新项目热衷于复刻传统符号不同,首开LONG街的“文脉营造”更侧重于构建属于当代社区的“新记忆”和“新文化”。它并非简单地模仿古建,而是通过现代的设计语言(如从古建筑构件中提炼的木色格栅)表达含蓄的东方美学。
更重要的是,它将空间作为文化的容器,通过持续举办开心麻花音乐剧、摩登天空音乐LIVE、街头篮球赛、艺术市集、汉服游园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文化真正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这种做法使得商业空间充满了社交属性和情感链接,塑造了一个开放、包容、交互的社区文化特质,让居民在这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一种活的、生长的文脉。
治理模式创新:高效的政企合作
首开LONG街的快速落地和成功运营,离不开其创新的“政企合作”治理模式。项目由昌平区政府与首开集团联合成立工作专班,高效协同推进。政府方面,扮演了“服务者”和“协调者”的角色,统筹各委办局,在建筑规模平衡、绿地比例管控、交通组织优化等方面提供了“一揽子”政策服务包,为项目扫清障碍。
企业方面,首开集团作为市场主体,发挥其专业优势,应时而动,高效决策,组建专门的运营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从设计、改造到招商、运营的全过程。这种政企分工明确、高效联动的模式,为国内其他城市更新项目如何破解审批流程长、协调难度大等难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治理范本。
双碳目标的“硬核”实践——首开LONG街的零碳认证之路
如果说上述内容展示了首开LONG街作为城市更新项目的“广度”和“温度”,那么本部分将深入其内核,剖析其在“双碳”维度上的“深度”与“锐度”。
首开LONG街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其商业上的成功,更在于它为行业树立了一个全生命周期低碳实践的“硬核”标杆。特别是其获得的“改造期+运营期”双重碳中和认证,这在国内城市更新领域尚属凤毛麟角,标志着其减碳承诺从一次性的建设行为,延伸至长期的运营管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本部分将以首开股份的“双碳”战略为总纲,系统拆解LONG街从蓝图到现实的零碳认证之路。
顶层设计:从企业ESG战略到项目级“双碳”蓝图
任何成功的项目实践,都源于清晰的顶层设计。首开LONG街的碳中和之路,根植于首开股份自上而下的企业级“双碳”战略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
企业层面:前瞻性的“三步走”战略
作为负责任的市属国企,首开股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展现了前瞻性和领导力。其行动路径清晰而坚定,可以概括为“碳盘查、碳规划、碳实践”的“三步走”战略:
1.第一步:碳盘查(2022年):首开股份率先在北京市房地产企业中完成了企业级的全面碳盘查,系统核算了在建和运营项目的碳排放量,摸清了自身的“碳家底”。这一步至关重要,为后续的科学减排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第二步:碳规划(2023年):基于盘查结果,公司编制并发布了《首开股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白皮书》,明确了自身的双碳战略总体目标和清晰的“三步走”时间表:2025年全面推进减排举措,2030年实现整体碳达峰,2060年实现整体碳中和。
3.第三步:碳实践(2024年至今):在明确的规划指引下,公司进入全面的“碳实践”阶段,通过开发碳管理平台、挖掘碳中和示范项目、推广绿色技术等一系列具体行动,将战略蓝图落到实处。
此外,首开股份还建立了“董事会-ESG领导小组-ESG执行小组”的三级ESG管理架构,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和日常运营,为双碳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项目层面:定位“碳中和建筑示范项目”
在企业宏观战略的指引下,首开LONG街项目中的09-3#楼被明确选定为“碳中和建筑示范项目”。这一定位赋予了该项目特殊的使命:它不仅要成为一个商业成功的样本,更要成为一个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低碳试验田,为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城市更新项目探索一条可行的碳中和路径。
全生命周期减碳:从源头减排到长效运营
实现建筑的碳中和,必须贯穿其从设计、建造、运营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首开LONG街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它通过“源头减碳”和“长效管理”两大抓手,系统性地降低了建筑的碳足迹。
“十四五”规划为首开LONG街等项目的绿色实践提供了明确的国家政策导向和量化目标
改造期(源头减碳):为建筑注入绿色基因
在项目启动之初,首开LONG街就将低碳理念融入设计和建造的每一个环节,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的隐含碳(Embodied Carbon)和未来运营碳排放。其整个项目已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为低碳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措施包括:
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应用:项目系统性地应用了一系列成熟的绿色技术。例如,在公共区域采用装配式内装体系,减少了现场湿作业和建筑垃圾;引入全电厨房和高效的LED照明系统,响应国家提升建筑电气化率的要求;采用空气源热泵等高效节能设备,替代传统高能耗设备;改造幕墙时优先选用隔热性能更好的玻璃,减少能量损失。
低碳与循环材料的选用:在材料选择上,项目坚持绿色采购原则,优先采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并强调材料的可循环利用。这不仅减少了资源消耗,也降低了建材生产和运输环节的碳排放。
可再生能源的本地化应用:积极响应《“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中关于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的要求,项目在部分建筑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直接利用清洁能源满足部分用电需求,有效提升了建筑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率。
在建筑屋顶规模化安装太阳能光伏板,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降低运营碳排放的关键措施
运营期(长效管理):让低碳成为日常
建筑建成只是开始,长达数十年的运营期才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首开LONG街通过智慧化管理和创新运营机制,确保低碳理念在长期运营中得到贯彻。
智慧化能源管理平台:首开股份自主研发了“首开碳云”综合性碳管理数字化平台。该平台能够对各项目的能耗数据进行实时汇集、监测和分析,实现了碳管理的精细化和数字化。在LONG街,通过为空调、滤水系统等设备加装IOT智能模块,可以实现远程调控和智能运维,显著提升了设备运行效率,避免了能源浪费。
开创性的“绿色租赁”模式:这是首开LONG街在运营减碳方面的一大亮点。项目主动与入驻商户合作,推广绿色运营。最典型的案例是与星巴克签署“绿色租约”,共同建设其“Greener Store”(绿色门店)。这类门店遵循严格的环保标准,如使用100%无汞LED灯具、节能空调和空气源热泵等。这种模式将减碳责任从业主延伸至租户,共同打造可持续的商业环境,起到了极佳的示范效应。
全面的绿色运营体系:除了上述创新,项目还实施了严格的废弃物管理制度,如设置沉淀池处理废水并循环利用,以及全面的垃圾分类回收。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向商户和办公企业推广节水、节电、无纸化办公等低碳行为,营造了浓厚的绿色文化氛围。
首开LONG街与星巴克合作打造的“Greener Store Lab”,是“绿色租赁”模式的成功实践
碳中和认证与创新机制:让减碳价值可见、可交易、可参与
如果说技术应用是实现低碳的“手段”,那么认证和创新机制则是验证成果、放大价值的“催化剂”。首开LONG街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极具开创性。
双重认证的里程碑意义
首开LONG街09-3#楼的碳中和认证,其核心价值在于“双重”二字,它遵循了国际通行的PAS 2060等碳中和标准框架,涵盖了两个关键阶段:
改造期碳中和:这一阶段的实现路径是“源头减碳 + 碳抵消”。首先,通过前述的低碳设计和绿色施工技术,最大化地减少了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对于无法避免的剩余排放,则通过购买经过核证的自愿减排量(如CER或CCER)进行抵消,最终实现了改造建设期的“净零排放”。
运营期碳中和:这是更具挑战性也更具价值的一步。首开股份对该建筑进入运营阶段后的碳排放进行持续的核算和量化,并通过市场化的碳排放权交易,再次实现了运营期的碳中和。
解读其示范性:获得“改造期碳中和”认证,证明了项目在建设阶段的低碳承诺是真实可核查的。而获得“运营期碳中和”认证,则验证了其绿色设计和智慧管理在长期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能够持续维持低碳运营。
这种“说到做到、持续做到”的全生命周期碳中和实践,为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漂绿”(Greenwashing)现象敲响了警钟,树立了一个以数据为依据、以认证为标准、以持续为目标的诚信标杆。它向市场证明,建筑碳中和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有具体路径可以实现的工程实践。
“碳普惠”平台的社会价值
首开LONG街的另一大创举,是建立了国内首个低碳街区碳普惠平台。碳普惠是一种创新机制,旨在通过激励手段,将公众的绿色低碳行为(如绿色出行、垃圾分类、低碳消费)进行量化,并赋予其价值。
首开LONG街的碳普惠平台通过其公众号和小程序,向消费者普及低碳知识,并记录其在街区的低碳行为,将其转化为可兑换优惠的“绿色积分”。这一机制的社会价值体现在:
连接消费端与生产端:它巧妙地将消费者的低碳行为与商户的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形成“谁低碳、谁受益”的良性循环。消费者因低碳行为获得奖励,商户则通过参与活动吸引了客流、提升了品牌形象。
扩大减碳的参与主体:它将减碳行动从企业自身的“分内事”,扩展为一场吸引周边居民和广大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社会运动”。这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了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
探索价值实现新路径:碳普惠产生的减排量,未来有望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衔接,为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减碳行为提供直接的经济回报,从而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激励体系。
京津冀地区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动区域性的碳普惠机制,并发布了统一的核算技术规范,首开LONG街的街区级实践,无疑为这种宏观政策的落地提供了宝贵的微观样本。
范式与启示——首开LONG街对中国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
首开LONG街的实践,不仅是一个孤立的成功案例,更是一个具有高度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的“范式”。它系统性地回应了城市更新在“双碳”时代面临的核心挑战,其成功经验对于北京乃至全国其他正在探索绿色转型路径的城市,都具有深刻的启示。
理念之新:从“功能修补”到“价值重塑”
首开LONG街带来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启示,是城市更新核心理念的转变。
从“功能修补”到“综合价值重塑”:传统的城市更新多停留在“缺什么补什么”的功能修补层面,例如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增加停车位。而首开LONG街的实践表明,新时代的城市更新,其目标应是经济、社会、环境三重价值的综合提升与重塑。它不仅补齐了商业短板(经济价值),营造了社区客厅(社会价值),更实现了碳中和示范(环境价值)。这种系统性思维,是项目成功的基石。
实现“减排”与“发展”的双赢:项目有力地证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完全可以为高成本的绿色投入找到“买单方”,甚至让“绿色”成为新的商业吸引力和品牌溢价。正如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所倡导的,加强城市更新政策与气候政策的联动,可以实现“减排”和“发展”的双赢。
贯彻“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观:无论是满足居民对高品质、健康开放空间的需求,还是通过碳普惠平台引导公众参与低碳生活,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它所倡导的绿色发展,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为了创造更美好、更可持续的人居环境,这使得其绿色转型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参与基础。
路径之鉴:一条可复制的“技术+商业”融合之路
首开LONG街最核心的借鉴价值,在于它探索出了一条将绿色技术与商业创新深度融合,从而实现财务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路径。这条路径破解了绿色更新“投入大、回报难”的核心症结,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企业级碳盘查是制定科学减排策略的前提,首开股份的数据显示运营阶段(范围二)是减排关键
“绿色技术”是基础支撑
没有坚实的技术应用,碳中和就是空中楼阁。首开LONG街的经验表明,必须系统性地规划和应用一整套绿色技术组合,包括但不限于:
-被动式设计优先:通过优化建筑朝向、窗墙比、自然通风采光等手段,最大化降低建筑本体的能源需求。
-主动式技术高效:全面采用高能效等级的设备,如LED照明、节能空调、热泵系统等。
-可再生能源集成:因地制宜地应用太阳能光伏、光热、地源热泵等技术,提高清洁能源自给率。
-循环建材利用:在设计和施工中,提高绿色建材和可循环材料的使用比例,减少隐含碳。
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是实现源头减排和运营节能的硬支撑。
“商业创新”是核心引擎
技术需要投入,而商业创新则为这种投入提供了强大的“造血”能力。首开LONG街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其成功的关键,其经验可归纳为:
以“新场景”创造“新价值”:通过打造开放式街区、主题空间等区别于传统商业的“新场景”,创造了独特的消费体验,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客流和租金溢价。
以“产城融合”构建“新生态”:将商业与产业联动,不仅稳定了客群,更提升了项目的综合价值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了1+1>2的效果。
以“内容运营”增强“新粘性”:通过持续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将商业空间转变为社交平台,增强了消费者的情感链接和品牌忠诚度。
正是这些商业上的成功,为项目在绿色技术和碳中和认证上的巨大投入提供了资金保障,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数字赋能”是关键手段
在技术和商业之间,数字化是不可或缺的桥梁。首开LONG街的实践凸显了数字化工具的重要性:
碳管理平台:如“首开碳云”,是实现精细化、常态化碳核算与管理的基础设施,让减碳从“估算”走向“精确计算”。
智慧运维系统(IOT):是实现建筑节能从“设计节能”走向“运行节能”的关键,能有效避免“高配低用”的现象。
碳普惠平台:是连接B端(企业)和C端(公众)的数字化工具,是实现减碳行动大众化、社会化的必要手段。
机制之要:构建多方共赢的协同生态
城市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利益相关方。首开LONG街的成功,还得益于其构建了一个多方协同、利益共享的共赢生态。
政企高效协同机制:如前所述,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服务员”,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专业高效执行。这种清晰的权责分工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是项目得以快速、高质量落地的根本保障。
金融工具创新机制:绿色城市更新面临的融资难题,需要金融工具的创新支持。首开股份董事长李岩曾提案建议,研究完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鼓励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提供绿色信贷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首开LONG街的成功,将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有力的资产标的。
标准与信息透明机制:这是构建市场激励的基础。国家层面正在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双碳”标准。首开LONG街的双重碳中和认证,正是这种标准化的先行探索。一个清晰、可信的认证和信息披露体系,能让建筑的“绿色价值”被市场识别和定价,从而真正激励开发者进行绿色投入。
未来展望
首开LONG街作为一个范本,其探索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城市更新的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但其模式的广泛推广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对于其他城市和项目而言,借鉴首开LONG街的经验,不应是简单的复制,而应是结合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对于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可能在于如何平衡居民出资、政府补贴和市场化运营的关系;对于工业遗存改造,重点则在于如何保留历史文脉的同时,植入新的绿色产业功能。但其“技术+商业”融合的核心逻辑、多方协同的治理机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对于国家政策层面而言,应加快完善顶层设计,为更多“首开LONG街”的涌现创造沃土。包括:
1.强化金融支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出更多针对城市更新项目的低息贷款、绿色债券、REITs等金融产品,降低绿色转型的资金门槛。
2.推广普惠机制:鼓励各地建立和完善碳普惠机制,并探索其与全国碳市场的有效衔接,让全民减碳的价值得以实现。
总而言之,首开LONG街以其前瞻性的理念、系统性的实践和开创性的认证,为中国城市更新的“双碳”破局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答案。
它证明了城市复兴与绿色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会有更多蕴含着东方智慧和创新精神的“LONG街”涌现,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来源:友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