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陈昱臻 | 陕甘宁边区展览叙事中的认知塑造与革命话语建构——基于中共主要报刊的文本分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11:49 1

摘要:延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领导举办了各类主题不一、形式多样的展览会。这些展览会被赋予“服务抗战与生产”的政治意涵,不仅有效塑造了中共形象,而且深刻塑造了边区民众在经济文化建设、科技知识普及、抗战宣传动员等方面的认知,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革命叙事。

延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领导举办了各类主题不一、形式多样的展览会。这些展览会被赋予“服务抗战与生产”的政治意涵,不仅有效塑造了中共形象,而且深刻塑造了边区民众在经济文化建设、科技知识普及、抗战宣传动员等方面的认知,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革命叙事。

展览会是中共进行政策宣传的有效运作方式,也是促进民众政治认同的重要场域。展览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叙事文本”,其展品样态、空间布局、仪式展演等丰富形式构成了“叙事文本”的核心要素,能够有效塑造民众认知、建构革命话语。中共展览工作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但其所蕴含的认知塑造功能尚未引起足够关注。本文试图从认知塑造和革命话语建构的视角,通过对《解放日报》《新中华报》等中共主要报刊关于展览会翔实报道的挖掘,探讨延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利用展览会进行认知塑造和革命话语建构的呈现方式、主要内容和价值意蕴等,以期丰富学界研究。

一、陕甘宁边区展览叙事的多样化呈现

延安时期,中共领导开展的展览工作与当时的抗战背景密不可分。一方面,组织展览会是中共粉碎国民党反动宣传的迫切需要。这一时期,国民党实施文化专制,进行“文化围剿”,操控新闻机构极力造谣和诽谤中共领导人及中共各项政策,试图妖魔化中共形象。为客观展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工作成绩,宣传边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扩大边区对外宣传与影响”,中共亟需借助展览会来展示边区生产建设成就,展示自身积极抗战的模范形象。另一方面,组织展览会也体现了中共宣传新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考虑。中共到达陕北后积极领导边区建设,既要宣传取得的经济文化发展成就,也需要借助展览会向外界传递自身的新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作为边区社会生活的缩影,展览会以形象生动的多维展示方式,对边区民众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和精神感召,帮助他们形成深刻革命认知,最终达到教育民众、增强政治认同等目的。

(一)仪式展陈编排与“文本”空间再造

展品陈列、空间编排、场景布置和仪式展演共同构成了展览“文本”的主要元素,也是展会内容的重要表达方式。民众自进入展会伊始,就展开了对展览这一特殊“文本”的“阅读”。中共借助展览会上具体形象进行直观性表达,对民众进行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

尽管边区物质条件有限,展览会仍能灵活选择会址,在政府礼堂、学校课堂、机关窑洞、各种庙会等公共空间举行。展览会的空间场域和展品的多样呈现,给民众带来强烈感召力,是其他政治宣传形式所难以比拟的。1939年边区工业展览会用青翠的柏叶搭建牌楼,牌楼中间悬挂“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横幅,展会四周布满领导人的题字,形成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空间展示,帮助民众加深对展览会的认知。1943年边区生产展览会上,“总展门前高悬大红色五角星,左右为毛主席及朱总司令彩色画像”,劳动英雄吴满有、赵占魁等人的彩色画像也同党和边区领导人的彩色画像同时悬挂于总展门前,激发群众向劳动英雄学习的精神动力和劳动热情,助益民众形成革命认知。1944年延安市卫生展览会上,参观者“踏进展览会首先看到毛主席的题字——‘为全体军民服务’”,“题字两旁悬有模范医生阿洛夫像及白求恩医生遗像”,“接着顺序陈列各类展览品”。这样的展陈排列鲜明表现出展览主题。

有的展览会上还设置嘉奖表彰环节。在奖励对象方面,多侧重于为边区建设和对敌斗争作出贡献的个体及其成果。比如,1939年1月边区首届农产竞赛展览会上评出特等奖5名,包括盐池县孙学间的黑紫种羊、固林县冯大品的棉花等。再如,1938年1月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上,兵工厂厂长郝希英和副厂长周鉴祥因军事工业发明甚多而被授予名誉奖状;1939年 5月,边区工业展览会在评选优秀展品时也将“对国防工业有特殊贡献”作为重要奖励标准等。通过评奖和表彰,展览会在为群众树立榜样的同时进行了“劳动光荣”的认知塑造。

(二)标语、口号、题词等文字宣传

标语、口号、题词等是中共对参观民众进行引导的重要形式。通过宣传“生产”“抗战”“建设”等语词,中共对民众进行话语引导,强化社会动员。

在展览会上,宣传标语、口号、题词等话语有助于民众了解党的政策,加强其革命认知。1938年1月,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的宣传标语有“到展览会去”“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开幕了”以及毛泽东的题词“国防经济建设的先锋”等。1939年5月,陕甘宁边区首届工业展览会上,也有毛泽东、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及“劳动创造一切”的红色标语等话语呈现。为进一步强化观众记忆,会场布满了“到工展会去”“按工业发展的必然程序,尽先建立原料工业”等标语横幅。中央医院三周年纪念展览会在会场四周挂满锦旗及各式标语,其中“掌握技术、提高技术”的口号令人印象深刻。在生产类展览会上,展室内部根据展览的主题呈现不同的具体标语。1943年11月,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会场张贴了毛泽东的题词“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以及朱德的题词“今年做到丰衣足食,明年要做到建立丰衣足食的家务”。同年12月,边区生产展览会的公营工厂展室中有“自给自足,保障供给”的八字标语,机关生产展览部有“兵精粮足,人寿年丰”“兵强马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标语。这些口号、标语、题词等话语生动阐释了中共具体方针政策,并和实物展品形成互补,对于宣传展会主旨、增强展会政治意蕴和塑造民众革命认知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

(三)丰富多彩的实物展品

实物展品是展览会的主要展示形式,种类丰富、涉及广泛。1938年1月,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展出的实物展品有迫击炮、高射机关枪、步枪、盒子枪、手榴弹等武器,还有边区自制的油墨、甲油、擦枪油、汽油,以及定边盐场的盐、矿场的石炭等,“统计展览品一一五种,四二〇件”。1940年3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农工业展览会上,农业部门的展览包括了边区各地的特产,主要有谷物类、棉花、菜蔬果品、林业、药材等,工业部门的展览品有光华化学工业合作社生产的肥皂、牙粉、粉笔、墨水、香糊,光华制药合作社生产的止咳丸、补脑丸、八路行军散、保婴丸、痢疾丸、平胃散、调经丸、胜利茶、退热散等10余种药品,以及振华制纸工业合作社出品的稻草纸、麻纸、麦秆纸、糜草纸、破布纸、马兰纸、画图纸 7种,此外,还有篮球、足球、皮鞋、毛呢、空军服、农具、皮衣与布匹等。丰富多彩的实物展品使参观民众直观感受到了中共领导抗战和生产的成就,从而塑造了革命认知。

(四)增强传播效果的图像性表达

图标、照片、统计图表、文字补充说明等,是重要的图像性展示方式,能够更形象、准确地说明问题,给民众留下深刻印象。

延安时期展览会一般采用统计图表,运用前后对比方式形象反映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便于群众观览和形成深刻印象。1943年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上,“各种图表已绘就者有边区阶级变化统计表、开荒面积统计表、耕地面积统计表、植棉面积统计表、集体劳动与个体劳动成绩比较统计表等近百幅”,展示了军民生产建设的优异成绩。1943年中直军直第二届生产展览会展出了230多种实物,并配有各种图表和照片,“展览室四壁张贴各种图表,如农业生产之总数字,如纸厂质量增高之绘图,如各机关丰衣足食比较图,如各机关粮食节省之比较表格等”。展览会还创造性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连环画进行叙事。1943年中直军直第二届生产展览会展出“各种连环画如《黄立德之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卫生连环画等共八套”。1944年12月陕甘宁边区建设展览会上,“连图表、人像、布画、连环画、木刻、剪纸、画册在内,一共有三千五百四十五张”。这种图像性展示方式不仅更加直观,而且趣味性强,更易于群众接受、理解,受到了广泛欢迎。

展览会还将图片和实物、文字相结合,在空间和视觉上给观众感官和认知形成直接影响。1938年11月,边区农产竞赛展览会展品主要有畜牧、狩猎、主要农作物、果类药材等农产资源,并加以图表辅助说明,获得了民众好评。《解放日报》还对此评论道:“展览会的艺术设计及组成部分,极得观众称赏。如农业部分第一展室总的概况、植棉、防虫害,除实物外,图表简明,设计亦很艺术。”

(五)主流报刊的文本传播

报纸联结社会,是展览信息再次传播的重要媒介,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新中华报》等一批主要报刊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展览会,据不完全统计,仅1936年至 1946年间《解放日报》《新中华报》刊登有关展览会的报道、社论、讲话等就多达 168篇。《解放日报》重点集中了关于陕甘宁边区展会信息、通讯和专题综述的报道,从不同角度向边区民众推广主要展品,介绍展会内容及劳动模范,总结边区抗战建设主要成就和重要经验。此外,还专门开辟“展览品集锦”专栏,向群众详细介绍展会各种生产技术和良种防害等方面专业知识。《新中华报》在陕甘宁边区首次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之后,刊登了《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志》等文章,详细介绍了展会流程、展品情况、竞赛结果以及参观者意见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还根据展览会举办需要出版专门的刊物。1943年4月,中央管理局在决定举行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之际,提出要尽快专门出版《丰衣足食》周刊以加强对生产运动的领导。该周刊“内容系包括全部生产工作,与改善生活之详细报道与指示”,客观上成为向边区广大军民宣介生产展览会主题和内容的重要媒介,拓展了宣传展览会信息的传播渠道。

(六)群体和组织的人际传播

展会人员解说、展会期间举办座谈会,以及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的积极评价,是陕甘宁边区宣传展览内容与塑造中共形象的重要方式。1938年陕甘宁边区筹备农产竞赛展览会时,工作人员“利用群众的各种集会、庙会,或下乡”,向当地农民就展会作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在展览会上,招待员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负责向民众讲解各种展品。比如在 1943年11月边直生产展览会上,“站在高等法院设计的纺锭子和延大发明的新式手摇倒线机旁边的招待员,是最忙碌的一个”,要不断地回答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在举办展览会的同时,陕甘宁边区还注重举办相关座谈会,使“展”与“会”相结合,强化传播效果。1943年 12月,毛泽东参观第三届农工业生产展览会后,邀请吴满有、申长林等17位劳动英雄进行座谈,推广劳动经验。

国际友人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他塑”作用。1943年11月,燕京大学班威廉教授在参观中直军直第二届生产展览会后留言称,这次展览会是“一个无可比拟的起政治领导作用的范例”。1944年7月,边区部队建设展览会展出了边区部队的粮食、菜蔬、被服和其他日用品,国际友人参观后予以高度评价:“这个展览会是很好的,并且确切地证明:人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1945年1月,外国参观团参观边区建设展览会时,在司法工作展览室看到了世界学联代表傅路德此前对边区司法工作的评论:“边区的司法系统中充满着平等与正义的精神”,“它是全世界的一个模范”。通过外国友人的积极评价,陕甘宁边区的展览会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共形象也得到了正面的塑造。

二、陕甘宁边区展览叙事中认知塑造和革命话语建构的主要内容

展览会是延安时期中共抗战叙事的重要手段,呈现了中共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生产、抗战、教育等多方面情况,充分彰显出中共坚持抗战的形象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向民众有效传递了中共革命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塑造了民众的革命认知。

(一)“最先进的政党”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举办的展览会借助“抗战”“解放”“人民”“民主”等语词诠释了中共的阶级立场与执政理念,塑造了中共“最先进的政党”形象,增强了边区民众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执政基础。

作为一种群众性集会,展览会面向边区全体民众宣传中共政党形象,塑造群众对中共的形象认知。1939年5月,毛泽东在边区工业展览会开幕典礼大会上强调“一打日寇,二建设新中国,是目前的两大任务”,彰显了中共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抗战的态度。

展览会注意凸显中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944年7月,一位姓李的老婆婆在参观卫生展览会后动情表示,“这里的公家人个个都好,给老百姓想得这样细枝细节”,“我在河南活了平七十……那里的人(指统治者)不吃你不杀你就够好了!”同年11月,延安市展览会以图表生动展现了延安人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情况,如“新市乡人民民主活动的摄影上,那些工人、农民、商人、妇女们,正在乡级一揽子会议上,讨论国家大事”等。

展览会也注重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1943年6月,边区八路军留守兵团举行生产展览会,展示了自1941年至1943年全军实现丰衣足食的历程,可谓创造了“实为全世界所罕见”的事迹。同年9月,留守兵团直属队生产展览会“给予广大观众以生产与战斗结合的深刻印象,表示八路军无比雄伟的力量,由此更加增强了广大观众抗战胜利的信心”。

(二)“支持抗战建设”

延安时期,促进国防经济建设以服务抗战事业大局,是陕甘宁边区举办展览会的一个重要目的。

各种类型的展览会突出表现中共领导边区建设的成就,既能鼓励生产,又能宣传抗战精神,增强民众抗战胜利的信心,推动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凝聚力。1938年1月,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明确提出“支持抗战建设”,强调展会宗旨是“促进国防经济建设,完成工人阶级在国防经济建设中,在民族自卫战争的先锋任务”。1939年4月,延安举行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以支持抗战经济建设,“希望它能提高边区工业志趣,完成国防经济建设”。展览会上相关题词也直接表达了这一诉求。比如,1938年11月,毛泽东为边区农展会所作题词为“我们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定能够战胜敌人”;1943年5月,李富春给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题词是“生产是抗战的基础,要战胜敌人就要努力生产”;同年12月,朱德为中直个人生产展览会所作的题词是“一齐动手真正是抗战建国的好方法”;等等。

(三)“劳动创造一切”

各类展览会上,中共对民众进行政治动员和思想引导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劳动光荣”,以此有力塑造边区民众的劳动意识,激发民众对中共领导下新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在组织、宣传展览会的过程中,中共反复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比如,1939年五一劳动节举办的边区工业展览会,主要目的就是要“宣传对劳动之新认识,使之知道,劳动之真正意义”。“劳动新认识”即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存在的轻视劳动观念,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树立劳动光荣的正确态度。1943年边直生产展览会现场挂出了“劳动创造一切”的醒目标语,使“劳动光荣”的理念贯穿展会全过程。通过参加这次展览会,很多民众真切感受到:“我们的劳动英雄比古时的状元还光荣”,“人人参加生产,都做个劳动英雄,你看光荣不光荣!”“劳动光荣”这一科学理念的推广,传递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进步思想。

(四)“改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延安时期,各行业科研成果争相涌现。中共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组织各类专题展览会向边区军民普及和推广新技术,启蒙和传播科学知识,以更好促进工农业发展。

展览会呈现了丰富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是推动科技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军工产品和工农业展览会上,最吸引民众的是各类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方法的推广和利用。比如,1938年1月,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成为国防工业成果宣传的重要窗口,评选了大批优秀技术工人,推动了边区“生产的国防化普遍化”,在“改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强国防生产,充实战时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1939年5月,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出于“改良品质”等主要目的,鼓励工人和工厂作坊采用新的技术,特别展示了步枪、机关枪、高射机关枪、迫击炮等军工产品。据回忆,毛泽东对此说:“使上我们自己造的枪啦!”“枪造得很好嘛!很漂亮啊!要创造条件,多生产,狠狠打击日寇。”在工农业方面展览会上,技术革新成果获得普遍推广。比如,1940年1月,第二届农工业展览会有力推广了边区农工业的技术革新成果和生产经验,边区农校的各种农作物试验与改进成果如“南方之丝瓜,茼莴及美国之玉米等均已试验成功”,“畜产之改良及牛肉干,牛肉粉等食品的制造也获有相当成绩”。1943年11月,留守兵团直属队举行生产展览会,展出了部队在水利灌溉、皮革制造和药材的改造与发明,“表现了卓著的成绩”。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各类生产展览会,承担着向民众宣传推广新技术新成果的重要任务。该时期“生产”“技术”“经济”与“革命”“国防”“抗战”等语词时常结伴见诸关于生产展览会的各种报道中,鲜明体现了中共发展科学技术、保障抗战胜利的迫切需要。

(五)“推进边区卫生运动”

中共高度重视百姓生命和健康安全,非常注重借助卫生展览会和生产展览会进行常识性科普,通过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提升民众的公共卫生和文教常识,“以便推进边区卫生运动”。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频发。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疫病,保障边区军民生命安全,陕甘宁边区政府积极动员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运动,把关注“社会病及传染病的预防及消灭”作为重要目标,组织了一系列卫生展览会和生产展览会,有效提高了边区民众的卫生常识,推动卫生运动取得显著成效。1939年 5月,八路军军医处筹备的卫生展览会,以“卫生展览”为主题,着力“提高军民卫生常识,推动全国卫生工作”;同年7月,八路军卫生学校筹备“七七”卫生展览会,制有“解剖图及其他卫生图表共百余幅”;1942年11月,中央医院举办以图画图表为主的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卫生展览,“对增进卫生常识甚有裨益,故参观者,均称道不置(止) ”;1944年7月,延安市卫生展览会以“开展卫生运动增进军民健康”为主题,强调“中西医合作,反对巫神,推行防疫卫生”,借助实物、图表、连环画、故事以及各种统计对比帮助观众了解疾病的危害及各种卫生常识,“提醒了大家对疾病死亡的警惕和注意而积极起来扑灭它们”等。

延安时期中共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所组织的以“普及医学知识”“如何预防、治疗疾病”“反对巫神,相信医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展览,传递了中共“为全体军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强化了亲民爱民政党形象。

(六)“全国妇女界的光辉”

妇女解放是延安时期中共进行新的革命思想宣传和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多次举办以妇女生产生活为主题的展览会,宣传进步思想和现代理念,帮助边区妇女“从封建的枷锁中被解放出来”。

这一时期,中共通过展览会鼓励广大妇女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去。比如,1940年陕甘宁边区在妇女节举办展览会,通过图画、照片、实物等展现了历史上的妇女生活、当前的妇女运动、各国的妇女生活以及妇女生产等反映妇女工作的内容,参观民众不但“见到了妇女生活黑暗的过去,同时也可遥望到光明的未来”,认识到边区的妇女工作是“全国妇女界的光辉”。再如,1941年陕甘宁边区在妇女节举办的专题展览会,包括了“妇女与儿童”“妇女生产的成绩”“女同志的学习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妇女生产的成绩”部分主要包括她们在手工业生产、学习教育方面的成绩。又如,1945年的“三八”纪念展览会,以妇孺卫生和妇女纺织为主题,通过图片标本展示、模范讲解、秧歌表演等形式引导妇女学习先进纺织技术和卫生知识,大批参观妇女“步出展览会时,莫不兴致勃勃”。

通过举办以妇女为对象的展览会,中共将“生产”“卫生”“文化”“教育”等蕴含现代、文明、科学精神的语词越来越多地与“妇女”联系起来,不仅使得陕甘宁边区广大民众对妇女的传统认识发生深刻转变,也发掘了边区妇女潜在的强大力量,推动了其自立自强意识的逐渐觉醒,为充分发挥妇女的历史作用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陕甘宁边区展览叙事中认知塑造和革命话语建构的价值意蕴

延安时期举办展览会是一种新兴的宣传手段和形象建构方式。通过展览会对民众的认知塑造和革命话语建构,彰显了根据地的崭新面貌,增强了民众的政治认同,培育了新型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阔了民众视野,促进了边区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对外宣传,为中共争取到了各方支持,最终达到了政治整合的目的。

(一)有效塑造了中共形象,凝聚了抗战和建设的人民力量

展览会与话语建构紧密互嵌。借由仪式展陈、图像性展示、文本传播、实物展览和话语动员等方式,展览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民众对“建设”“抗战”“民族”等革命话语的认知,成为中共推动革命话语建构和认知塑造的有力手段。通过空间排列、口号题词、实物展品、图表等各类元素的呈现,展览会突出了中共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领导边区建设的光辉业绩,增强了边区民众对中共的政治认同,促进其参与生产建设的热情和对中共方针政策的支持,为抗战和建设事业凝聚更多人民力量。

(二)开阔了民众视野,促进了文化知识传播

展览会是一场“民众教育会”,通过对民众的认知塑造和叙事建构,普及科学知识,改变民众价值观念,提高民众科学文化水平,提升了整个陕甘宁边区的“风俗习惯法律及文化教育程度”。比如,边区农产竞赛展览会就旨在让“保守性”的农民群众接受“别人的长处,改良的方法,或科学的指示”,“以教育群众激励群众,改良产品,提高生产”。展览会也是一个生动的课堂,这一时期举办的边区生产展览、卫生医疗展览、妇女生活展览等主题展会多以图画、图表、照片、实物等为展品,开阔了民众视野,冲击了民众的落后思想和封建观念,推动了科学知识传播和技术经验交流,使新的思想文化在边区扎根。

(三)推动了对外宣传,为中共争取到了各方支持

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展览会通过空间设计、话语呈现、实物展示等,向国统区和国际社会传播了延安“乐园”“真理的标志”“光明的象征”“革命圣地”等话语,展现了中共领导下的“人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等光辉形象,是外界更好认识了解中共政策的重要窗口。很多国民党人和国外友好人士通过展览会改变了对中共和陕甘宁边区的看法。一位国民党军官指出:“我觉得一个荒凉落后的边区,在共产党领导下,能发展到这样,如果领导全中国,将有我想像不到的进步。”1944年12月,国际友人盛赞边区部队建设展览会,“你们能这样克服困难,食用都自己解决,这样艰苦的军队是少有的”,“这个极优美的展览会,仅仅是展开了走向这非凡的地方与人民的真正‘宝藏’的大门”。展览会“确切地证明:人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1945年1月,一位外籍人士参观展览会时由衷感慨道:“我曾经在‘自由中国’的九个省份走过,可是从没有看到像这里(边区)的惊人成绩。你们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有如此成就,我们是应该向你们学习的。”

总之,陕甘宁边区举办的展览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领导革命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中共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军民的火热战斗生活和取得的伟大抗战业绩,有效调动了广大军民积极参加抗战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边区军民的革命斗志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革命叙事,是中共“讲好抗战故事”的生动体现。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