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排便>3次和每周<3次疾病风险升高;排软便死亡风险飙升48%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1 16:06 1

摘要:要说人这一辈子,最绕不开的四件事,莫过于“吃喝拉撒”。它们听起来平平无奇,却是维系生存的“刚需四部曲”。尤其是排便这件事,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有的人像是忠实的时钟,每天准时报到;有的人却像是忙碌的旅人,两三天才“酝酿出感觉”。往小了说是生活习惯,往大了说则是身体

要说人这一辈子,最绕不开的四件事,莫过于“吃喝拉撒”。它们听起来平平无奇,却是维系生存的“刚需四部曲”。尤其是排便这件事,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有的人像是忠实的时钟,每天准时报到;有的人却像是忙碌的旅人,两三天才“酝酿出感觉”。往小了说是生活习惯,往大了说则是身体状态的一面镜子——通不通畅,不只是影响心情,更可能悄悄揭示器官功能的好坏

来自中国北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的研究团队发表于BMJ Open的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1]就提出,排便频率,这个被我们习以为常甚至有些忽视的指标,居然与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风险紧密相关。不论是排得太多还是太少,都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乃至肺部疾病的风险升高相关联。

排便太少或太勤,给多器官“埋雷”

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揭示,排便频率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在不同体重人群中并不一致。尤其对于肥胖人群而言,若每两到三天排便1次,也会带来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显著上升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排便频率异常(无论过多或过少)与多种系统性疾病风险显著相关。这些发现提示,排便行为并非仅与肠道本身相关,而是身体多个系统运行状态的外在反映。

排得“像样”也很关键

不难看出,排便太多太少都可能暗藏风险。但话说回来,排得准还不够,排得“像样”也很关键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在healthcare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就揭示了排便频率和“大便形态”这两个看似日常的小细节,是如何联手影响多种疾病的死亡风险的。

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研究揭示出一个值得关注的规律:排便频率与死亡风险之间呈现出抛物线形关系。也就是说,排便次数无论太多还是太少,都与更高的死亡风险相关;而每周排便7次,恰好处于风险最低的“黄金点”

当排便频率低于这一参考水平时,死亡风险明显上升

这一发现也呼应了研究[1]已有的结论,即排便频率少于每天1次与多种疾病风险升高相关

如果进一步将目光聚焦于便便的“形态”,那么风险差异更加明显。

无论是便便过硬还是过软,都不妙,只有“刚刚好”才靠谱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不理想的排便频率和不正常的便型“联手出现”时,死亡风险会进一步叠加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排便的频率和形态不仅是肠道功能的外在表现,更可能是影响全因及特定原因死亡风险的重要信号。将这两个指标联合评估,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日常细节切入,更全面地理解肠道健康在整体生命健康中的作用。

肠道“防火墙”失守,

全身健康“崩塌”

如果说前面的研究揭示了“排便频率与健康风险之间存在关联”,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种关联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只是排便的频率变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死亡风险就跟着“水涨船高”?便便,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我们全身健康的

为了揭开这一谜团,研究者们将视角深入到了人体的“第二大脑”——肠道。一项发表于 Cell Reports Medicine的研究[3],尝试从机制层面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认为,排便习惯对身体的影响,很可能是通过“改写”肠道菌群的生态结构,进而牵动血液代谢,最终影响远离肠道的其他器官。

从粪便样本的分析结果来看,研究团队发现:排便频率与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存在显著关联。与每日排便1-3次的“高正常”组相比,“便秘”人群体内某些对健康有害的细菌丰度显著升高,而对健康颇有益处的细菌则明显减少。

这种菌群结构的变化,意味着肠道生态系统正在悄然“变调”。

其中,PAG3-IS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这两种物质属于“肠源性尿毒素”,是由肠道菌群分解氨基酸、色氨酸等营养物质后生成的代谢副产品。在排便正常时,它们会被迅速排出体外,不会造成困扰。但如果排便节奏变慢、肠道通行效率下降,这些“有毒废品”便可能积聚在血液中,提高肾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可能参与慢性炎症的发生与维持。

换句话说,“排便不畅”可能不只是肠的问题,还会让全身代谢环境变差,牵一发动全身,悄悄拉高身体的“隐患指数”。

并且,这种“排便节奏”还会影响到血液中的化学信号。

换言之,腹泻不仅仅是上厕所频率变高那么简单,它更可能代表着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蛋白合成系统紧张,甚至潜在的炎症反应。

而在“低正常”排便组(每周3–6次)中,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一个细节:这些人的血液中,ω-6与ω-3脂肪酸的比值明显升高。这个比值常被视为衡量体内慢性炎症水平的重要指标,数值越高,往往意味着潜在炎症风险越大。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适度排便才是关键。一般来说,每天排便1-3次是比较理想的节奏。如果还能顺带“拉出像香肠一样光滑成型的便便”,那就是肠道给出的健康信号:毒素和废物被及时清空,身体少了负担,肠道屏障功能也更有保障,整体炎症水平下降,疾病风险也随之降低了。

不过,排便这件小事,真的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哪怕我们的节奏是两三天一次,只要拉得顺畅、成型、没有异样,身体也没有其他不适,那就是专属于自己的“肠道节奏”,不必因此焦虑。肠道也挺有个性,它会根据我们每天吃了什么、心情好坏、有没有运动,“自主排班”、“弹性上岗”。与其死盯着频率,不如多关注“内容质量”——便得舒服自在,才是真正的肠道幸福感~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和研究[2]尚无法直接推断因果关系;研究[3]中研究对象是“一般健康”群体,便秘和腹泻类别的代表性有限,这限制了在这些群体中检测关联的能力。

参考资料:

[1]Nijs K, Treunen T, Jalil H, et al. Effect of virtual reality (VR) therapy on pain sens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and surgery under ultrasound-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25. doi:10.1136/rapm-2025-106418

撰文 | 梅斯医学

来源:热门时尚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