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网—2025|直播带货变“带祸”?六大红线碰不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4 11:32 1

摘要:直播间里“全网最低价”的呐喊此起彼伏,屏幕上闪烁的成交量节节攀升,但热闹背后可能暗藏违法陷阱。随着“净网—2025”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公安部网安局近期通报多起直播带货违法案例,从虚假宣传到数据造假,从AI换脸引流到诱导私下交易,一系列“暗黑套路”浮出水面。当前

直播间里“全网最低价”的呐喊此起彼伏,屏幕上闪烁的成交量节节攀升,但热闹背后可能暗藏违法陷阱。随着“净网—2025”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公安部网安局近期通报多起直播带货违法案例,从虚假宣传到数据造假,从AI换脸引流到诱导私下交易,一系列“暗黑套路”浮出水面。当前《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监管层明确释放“合规是底线”的强烈信号,从业者需警惕六大红线,避免从“带货”变“带祸”。

典型案例:这些“翻车”现场敲响警钟

直播带货的违法成本正在显著提升,近期多起典型案例揭示行业风险:

- 虚假宣传代价惨重:某美妆主播宣称其销售的面膜“七天祛斑、七天美白”,实际产品无相关功效,消费者使用后出现过敏反应。市场监管部门查实后,对该主播罚款100万元,账号永久封禁。此类案件中,主播不仅要承担行政处罚,还需退还全部货款并赔偿消费者损失。

- 数据造假身陷囹圄:为营造“爆款”假象,某食品主播委托刷单团队伪造数万单交易记录,通过非法软件模拟用户行为欺骗平台算法。最终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判刑,店铺被强制关闭,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 。警方调查发现,其背后黑产链通过“幽灵观众”软件控制虚假账号互动,每单可获利15%-20%。

- AI换脸侵权追责:某直播间使用AI深度合成技术伪造明星肖像引流,未进行显著标识导致消费者误认。依据《浙江省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指引》,平台对该直播间处以暂停直播30天的处罚,并向被侵权明星致歉赔偿 。

红线清单:六大绝对不能碰的违法禁区

结合最新监管政策与执法案例,直播带货存在六大法律红线,触碰即可能面临处罚:

1. 虚假宣传:从“功效神吹”到“人设造假”均违法

- 绝对禁区:宣称普通食品“包治百病”、化妆品“快速美白祛斑”等超出实际功效的内容;扮演“假专家”“假农民”等虚构人设,杜撰帮扶弱势群体等“泪点剧情” 。

- 法律依据:《广告法》第28条明确此类行为构成虚假广告,可处广告费用1-10倍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 。

2. 数据造假:刷单炒信、流量造假全链条打击

- 绝对禁区:雇佣团队刷单、虚构成交量与好评;使用软件篡改观看人数、互动数据;通过“高返”“鱼塘起号”等方式骗取平台流量加权 。

- 典型案例:某直播间通过“憋单”话术虚构库存紧张假象,以“仅剩最后50件”诱导冲动消费,实际库存充足,被认定为欺诈行为 。

3. 违禁商品:医药、烟草等绝对禁售

- 绝对禁区:销售电子烟、处方药、未取得批文的保健品;交易野生动物制品、侵权仿冒商品 。

- 特别提醒:声称“全部或部分替代母乳”的婴儿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禁止通过直播销售 。

4. 技术滥用:AI生成内容未标识属违规

- 绝对禁区:未经授权使用AI技术伪造他人肖像、声音;虚拟主播未在显著位置标注“数字人”身份;通过深度合成技术制作虚假引流视频 。

- 合规要求:AI生成内容需持续显示标识,且不得删除、篡改区分标识,确保消费者知情 。

5. 诱导场外交易:脱离平台即踩雷

- 绝对禁区:以“福利专属”为由引导消费者添加微信、支付宝私下交易;通过二维码跳转至非平台支付渠道 。

- 风险后果:此类交易不受平台售后保障,消费者权益受损后难以维权,主播还可能涉嫌偷税漏税。

6. 侵害未成年人:诱导打赏、利用“网红儿童”牟利

- 绝对禁区:以“粉丝等级”“真爱粉测试”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利用未成年人形象进行商业营销,影响其身心健康 。

- 惩戒案例:某游戏主播因说出“不打赏就不是真粉丝”被家长举报,账号被永久封禁并列入行业黑名单。

平台责任:从审核到处置的全链条义务

根据《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平台需履行七项核心责任,失职将面临连带处罚:

1. 资质核验:对主播、商家的身份信息、经营许可进行严格审核,建立登记档案 ;

2. 内容监管:配备专业审核团队,对医疗、金融等敏感品类直播实施“先审后发”,对违规内容即时阻断 ;

3. 数据保存:直播视频自结束之日起保存不少于三年,交易记录、互动数据留存六十日以上 ;

4. 违规处置:对违法主播采取警示、暂停直播、关闭账号等措施,建立黑名单并通报监管部门 ;

5. 信用管理:建立主播信用等级体系,将合规情况与流量分配、商业合作挂钩 ;

6. 消费者保护:设立便捷投诉入口,协助处理售后纠纷,对侵权行为提供维权支持 ;

7. 算法治理:不得通过“刷单返利”等方式优化算法推荐,禁止利用技术手段实施不正当竞争 。

合规指南:主播与商家必知的操作要点

从业者需建立“事前审核—事中规范—事后追溯”的全流程合规体系:

- 商品核验:索要并留存供货商资质、质检报告,对食品、化妆品等特殊品类额外核查备案凭证 ;

- 话术规范:避免使用“最”“第一”“绝对”等极限词,医疗相关商品不得提及“治疗”“预防”等功效性表述 ;

- 明码标价:促销时需明确标示原价(真实历史售价)与折扣价,禁止“全网最低价”等模糊表述 ;

- 税务合规: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如实申报直播收入,避免通过“拆分合同”“虚构成本”偷逃税款 ;

- 技术备案:使用AI虚拟主播或深度合成技术时,提前向平台报备并按要求添加标识 。

全国网络主播合规管控培训已启动,内容涵盖纳税实务、内容安全、技术合规等模块,建议从业者主动参与系统化学习 。

消费者维权:三步投诉法保障权益

遭遇直播消费纠纷时,可通过以下渠道高效维权:

1. 平台投诉:第一时间向直播平台提交订单截图、聊天记录等证据,要求介入处理;

2. 行政举报:通过“全国12315平台”或拨打12345政务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违法线索可直接向网安部门举报;

3. 司法途径:涉及大额损失或人身伤害的,可凭证据提起民事诉讼,虚假宣传、销售假货等情节严重的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

维权关键在于保留完整证据链,包括直播回放录屏、商品实物照片、支付凭证、与主播的沟通记录等。

随着“净网—2025”专项行动深化,直播带货行业正从“流量狂飙”转向“合规深耕”。公安部网安局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试图通过“暗黑套路”牟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守住合规底线,才能避免“带货”变“带祸”;对消费者来说,认清违法套路、善用维权渠道,才能在直播间购物时安心“剁手”。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让直播带货回归“好物分享”的初心。

来源:陈姐娱乐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