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这家4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你会发现这里和普通公司没什么两样:标准工位、会议室、领导办公室、甚至还有直播间。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员工"的背景五花八门。
杭州出了个一个公司,叫"假装上班无限公司"。
这家公司有个特别的规矩:员工不但拿不到工资,还得每天倒贴给老板30块钱。
开业两个月来,已经有三四十个人抢着去当这种"赔钱员工"。这到底是什么操作?
走进这家4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你会发现这里和普通公司没什么两样:标准工位、会议室、领导办公室、甚至还有直播间。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员工"的背景五花八门。
小岳是这里的"老员工"了,在浙江读大三,学工商管理。暑假期间,他除了回家睡觉,其他时间基本都泡在这里。两个月下来,他已经花了600块钱。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钱不如去找个暑期工,至少还能赚点零花钱。但小岳觉得值得,因为老板会带他参加企业家聚会和沙龙,让他接触到了不少商业思维,这些在课本上学不到。
30岁的朱小姐是个"包月员工",每月只花150块。她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学工业设计,现在在小红书上经营饰品店。之前在家办公总是效率低下,一会儿想刷个剧,一会儿想躺一下。来到这里后,她发现在正式的办公环境下,自己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了。
还有一些人来"假装上班",上着上着竟然变成了真员工。贵阳人小彭就是这样,他原本想做酒水生意,需要个临时办公场地就来了这里。结果生意没做成,倒是被老板陈英健看中,直接招进了自己的其他公司。
从以上来看,这三四十个"员工"主要分为三类:想要低成本创业空间的年轻创业者、希望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颓废的失业过渡者,以及提前体验职场氛围积累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花钱去假装上班,这不是有病吗?但这背后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先来看一下朱小姐的例子,自由职业者在家办公确实容易分心,效率往往比在正式办公场所低。而租一个正式的办公室,在杭州这样的城市,一个月怎么也得几千块,对于个人创业者来说成本太高。150块钱包月,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且失业对很多人来说不仅是经济压力,更是心理压力。特别是面对家人朋友的询问,"最近在做什么"这个问题往往让人尴尬。有了这个"假装上班"的地方,至少可以说"我在一家公司上班",虽然是假的,但能缓解一些社交压力。
再次是学习需求,小岳花600块钱学到的商业思维和人脉资源,可能比花几万块钱报个培训班效果还要好。创始人陈英健本身就是个成功的商业人士,有自己的商业地产业务,他带着这些年轻人参加各种商业活动,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付费学徒"的机会。
最后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感到孤独,特别是自由职业者和失业者,缺乏固定的社交圈子。在这里,他们可以遇到各种有想法有创意的同龄人,互相交流启发。据了解,已经有人在这里组成了直播团队,也有人找到了创业合作伙伴。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假装上班"这个现象背后有几个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第一个是"沉没成本效应"。当一个人为某件事付出了金钱,他就会更加珍惜这个机会,更加努力地去投入。如果是免费的,反而可能不当回事。30块钱虽然不多,但足以让人产生"不能白花钱"的心理,从而更加认真对待每一天的"上班"。
第二个是"身份认同"的维持。职业身份对现代人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经济收入,更关系到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感。失业者通过"假装上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自己"工作者"的身份标签,避免因为失业而产生的自卑感和社会歧视。
第三个是"环境心理学"的作用。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在正式的办公环境中,人们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提高专注度和效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咖啡馆里学习比在家里效率高的原因。
第四个是"社会学习理论"。在这个环境中,大家都在努力工作或学习,这种氛围会相互感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动力。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自制力的人来说,这种外部环境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更加明显。
"假装上班无限公司"的火爆,其实反映了当下就业市场和社会结构的一些深层变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但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还没有跟上。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工作机会,还有工作环境、社交网络、学习平台等综合性支持。这家"假装上班"公司实际上就是在填补这个空白。
年轻人对于"工作"的理解正在改变,以前大家认为工作就是为了赚钱,现在更多人把工作看作是自我实现和社会参与的方式。小岳愿意花钱来学习商业思维,朱小姐愿意花钱来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说明他们对于"投资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再次,社会对于"失业"的污名化仍然存在。很多人不敢承认自己失业,不敢承认自己迷茫,这种社会压力促使他们寻找各种方式来维持"正常"的外表。虽然"假装上班"看起来有些荒诞,但它确实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缓冲的空间。
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比如可能有人利用这个"工作"经历来伪造简历或在职证明,这就涉及到法律问题了。另外,如果过度沉迷于"假装"状态,可能会延缓真正的求职行动。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政府和社会也需要思考如何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好的支持。比如建设更多的公共共享办公空间,完善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多的职业指导和心理支持服务等。
创始人陈英健说,他做这件事主要是为了帮助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够在这里找准自己的定位,最终把"假装上班"前面的"假装"两个字删掉。这个愿景听起来很美好,也确实有一些成功案例,比如小彭就从"假员工"变成了真员工。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也许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尝试,来帮助那些在职业道路上迷茫的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毕竟,每个人都有追求体面生活和自我实现的权利,而社会也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来源:Hi科普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