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变革的背后,是零售业新周期的到来。正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立平教授所言:中国零售业已进入后大卖场时代,食品超市将成为主导业态,其核心在于以“多品种少量”经营模型(具体包括生鲜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3R食品、开发自有品牌商品)来回应消费升
真正的竞争力藏在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分钟效率提升里,藏在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中,更藏在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上。
作者:喻博雅 编辑:鹤翔
出品: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
近两年,中国商超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调改”浪潮。永辉、步步高等头部企业纷纷将重心转向生鲜与加工食品品类,部分调改门店销售额同比增幅甚至超过300%。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零售业新周期的到来。正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立平教授所言:中国零售业已进入后大卖场时代,食品超市将成为主导业态,其核心在于以“多品种少量”经营模型(具体包括生鲜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3R食品、开发自有品牌商品)来回应消费升级需求。
生鲜,作为传统超市中的关键引流品类,既承载着“菜篮子”的民生重量,又带着街坊邻里的烟火气。
综合尼尔森IQ《通往2025:中国消费者展望》等行业报告来看,消费者倾向于在新鲜蔬果、新鲜肉类等“新鲜”食材上增加支出,对生鲜的关注点从“有无”转向“优劣”,“吃得好”取代“有得吃”成为主流诉求。这一变化促使整个行业进入“质价比”竞争的新阶段,而供应链效率高低恰恰决定了“争鲜”的成败。
我们观察到,钱大妈近来的表现尤为亮眼。除了入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4年中国超市TOP100”榜单前十外,还连续成为胡润2024年、2025年“全球独角兽榜”上榜企业。
图:钱大妈所获荣誉
众所周知,作为社区生鲜专业连锁品牌的代表,钱大妈以“不卖隔夜肉”的差异化定位和“日清”模式创新打破了生鲜行业“高损耗、低利润”的魔咒,让“新鲜、便捷、优选”成为了社区生活的标配。
但耐人寻味的是,当行业平均损耗率仍在15%徘徊时,钱大妈凭何将损耗率控制在5%?当区域生鲜品牌难以突破地域限制时,它近3000家门店的规模化扩张又是如何做到效率与品质两手硬?
深度拆解这场以“日清”为核心的变革逻辑,我们或许才能真正读懂生鲜零售“分秒必争”与钱大妈敢为天下“鲜”的经营哲学。
01 日清模式,多快好省不隔夜
“早上刚摘的菜,中午就得端上桌;现切的肉,必须带着当日的温度。”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买生鲜时将“新鲜度”放在第一位,甚至愿意为“当日鲜”多花点钱时,这就意味着,他们对“新鲜”的要求早已不只是“没坏”这么简单,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仪式感。
图:消费者在钱大妈门店挑选鲜肉
一个很直观的变化是,“求鲜”需求令“明厨亮灶”成为餐饮业标配,让现制沙拉、即烹净菜入选年轻客群的常购清单,也让“餐超”火了。
在这场有关新鲜度的竞赛里,钱大妈作为“日清”模式的开创者无疑展现出了超前的战略预判。
每晚七点,钱大妈门店便开启“定时打折”,商品从9折起售,每半小时降1折,直至晚上11点半后,未售完商品将免费赠送。显然,在保证商品品质与品类丰富度的前提下,钱大妈通过动态定价策略实现零库存周转,确保门店商品时刻新鲜的同时,巧妙避免了库存积压与损耗。
图:钱大妈“定时打折”机制
当然,支撑这一模式的核心,正是从源头到货架的全链路品控与效率把控:一方面通过源头控品,确保进入流通环节的商品具备“先天”的品质优势;另一方面通过高效周转,缩短流通周期减少“后天”的损耗。
以华南市场的生猪供应为例,供应商凌晨开始屠宰生猪,经过品控及检测合格后,大概早餐5点就可以送到门店,6点后开始销售,配送速度非常快。
炎陵黄桃的“朝采暮达”流通案例同样具有代表性,钱大妈通过“产地直采+冷链直发”模式,实现了“早上摘桃,下午尝鲜”的极速流转。数据显示,过去四年间,钱大妈已创下累计销售超2000万元、输送650吨鲜果的佳绩,见证着这颗“黄金果”在大湾区生鲜市场完成的华丽转身。
图:炎陵黄桃
此外,在阳江荔枝季,钱大妈采用“企业+供应商+农户”基地直采模式,携手当地农户,采用标准化种植管理,让荔枝的品质更加稳定。同时,借助高效的冷链物流,让荔枝能够快速、新鲜地抵达消费者手中。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面对万变不离“时效”的生鲜产品,钱大妈抢“鲜”突围之道是:全链条齐发力,打通从产地的“最初一公里”到社区的“最后一公里”,并以增收降本、高效供应链体系等一系列组合拳提升运营力。
我们了解到,钱大妈在全国建立了13座标准化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布局产地仓、加工中心、配送中心等关键环节,将商品分级、包装、部分载具都实现标准化前置,产品直接从产地运送至加工中心、配送中心再到其加盟门店,最大程度保障了食材新鲜;还在全国超过30座城市构建了本地化物流网络,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对物流配送进行智能调度和路线优化,有效提高了配送效率,为“日清”模式保驾护航。
图:钱大妈高效供应链
不仅如此,钱大妈也开启了“科技卖菜”。通过打造大数据开发平台、智能订货应用、智能采销平台等多套科技业务系统,建立高效流转零库存的端到端数字化体系。同时,利用SRM系统建立起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保证生鲜产品的高质量和供应稳定。
可以说,这种技术驱动的精细化管理,使得钱大妈在近3000家门店的规模化扩张中保持了运营一致性,不仅有效破解了农产品“卖难买贵”、损耗巨大的传统难题,也让最后落到消费者菜篮子里的,都是带着露水的“鲜货”。
02 社区深耕,用“真鲜”换“真心”的邻里哲学
从2012年东莞农贸市场的一家猪肉档口,到如今布局全国30余座城市、近3000家门店、2000万会员的社区生鲜网络,钱大妈用13年时间将“用‘真鲜’换‘真心’”的邻里哲学,深植于“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肌理之中。
凌晨五点的钱大妈前海门店,冷链货车卸下最后一筐蔬菜。店长捏住叶子轻折,“叶菜破损的部分要摘掉,钱大妈的菜品质量必须有保证。”加盟商明廷兴一边看着店员熟练地分拣蔬菜,一边分享着自己的创业故事。
图:钱大妈加盟商明廷兴
“做社区生鲜生意,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位从模具制造跨界的创业者,在钱大妈的支持下,8年内在深圳开设11家门店,其经验印证了社区零售最朴素的经营之道:通过持续的商品新鲜度与服务稳定性,建立与邻里的信任联结,在买卖间种出信任,而这份信任终将长成商业韧性。
在创业初期,明廷兴也曾因“40天连开3家店”的冒进栽过跟头:“当时有点不知所措。”他坦言,在公司运营经理和督导充分沟通和帮助下,慢慢静下了心,决定先稳住底盘再突围,并逐步摸索出正确的运营方式。
与明廷兴类似的加盟商有很多,而钱大妈对加盟商的赋能体系,构成其扎根社区的关键支撑。这种赋能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包含品牌资源共享(包括统一的门店形象、促销活动策划),以及灵活的品类结构及价格策略。
这种“不蛮干,听总部‘导航’”的加盟商案例还有很多。实际上,钱大妈为加盟商搭建的支撑体系,既有标准化的“骨架”,也有本地化的“血肉”:品牌层面共享统一形象与促销资源,比如春节等传统佳节全国营销联动;运营层面则放权门店灵活调整,比如在上海,钱大妈门店取消了在广东的烧腊,换上本地卤味,增加了水产海鲜品类的比重;在湖南,增加了辣椒、紫苏等蔬菜调味品的比重。
图:钱大妈门店
“通过本地化物流网络与数字化工具实现千店千面的商品结构优化,就是钱大妈因地制宜、精准适配、把‘懂你’刻进DNA的直观展现。”在业内人士看来,钱大妈已经探索出了一套独到的“邻里哲学”:第一,做好服务和标准,成为消费者的好邻居;第二,薄利多销,保持既有客流,获取更多消费者,做长期主义生意;第三,资源下沉到门店,门店量身定制方案,实现千店千面。
“总部—门店”的协同,最终在社区日常里沉淀为双向奔赴的暖意。
明廷兴记得:有顾客看到店员吃外卖,特意从家里端来排骨汤;端午节、中秋节,居民们会给店员送粽子、月饼,店员们也会将这份温暖回馈给居民。
如今再看钱大妈的社区角色,早已不止于“卖菜的地方”。它是上班族下班顺手带把青菜的便捷站点,是社区长辈们交流菜谱的社交节点,更是标准化连锁扩张中,少数能保留“烟火气”的存在。这种“商业载体+社区纽带”的双重属性,或许正是其能在近3000家门店的规模下,仍被邻里视作“自家人”的独到之处。
03 脚踏“食”地,方为天下“鲜”
中国生鲜零售行业快速发展,基于科技创新、渠道化及市场化优势。
如今,钱大妈早已跳出“生鲜搬运”的传统角色,左手牵着城市餐桌的新鲜需求,右手拉着乡村地头的增收希望。
这种蜕变,藏在钱大妈消费帮扶的扎实布局里,让一个个农产品从“土疙瘩”变成“香饽饽”,用规模化终端网络和“产销服”全链条能力,激活县域农产品的价值。
图:钱大妈“百县千村”项目
云南宾川的阳光玫瑰青提就是典型,早几年它还是“水果中的爱马仕”,如今在钱大妈门店成了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的鲜品。
这背后是大数据直连产地的精准调控:倒逼果农按“甜度≥16度、单果≥8克”的标准种植,每批葡萄要过农残、糖度、风味等多重关卡。钱大妈线上线下联动发力,加上“当天采摘、8小时预冷、30-36小时到店”的冷链快送,新鲜与性价比兼得,让普通人轻松尝到阳光的味道。
图:云南宾川的阳光玫瑰青提
无论是季节限定的云南香椿、细腻少渣的江苏麒麟瓜、肉肥膏满的长荡湖大闸蟹,还是香嫩不膻的习水黔北麻羊……钱大妈能深刻洞察消费者真正的需求,从新鲜角度全面升级传统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模式,让各地优质的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去。
贵州铜仁的五谷蛋就是例子,通过基地共建,钱大妈与铜仁当地共同构建了贵州五谷蛋的产销对接渠道,打通了“产供销”一体化链路。
贵州五谷蛋供应基地按固定的饲料配方、养殖技术,保证产品稳定的口感;钱大妈则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以消费帮扶构建的分销体系全线展开,这种生态化协同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更通过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共享等方式,提升农户抗风险能力,探索出了一条为农户赋能的可持续路径。
图:钱大妈门店售卖贵州五谷蛋
数据显示,2024年贵州鸡蛋在广东地区市场销售已突破10亿元,广州市场每五枚鸡蛋就有一枚来自贵州,其中钱大妈销售额就突破1亿元,持续擦亮着“贵州五谷蛋”的金字招牌。
支撑这些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新鲜度,离不开钱大妈在品质管控上的硬投入:全国配送中心配套实验室,年快检超41万次,投入超8000万元;高风险品类加注定量抽检,终端门店公示证照、严控环境与计量,全链路溯源系统扫码可查。这份较真,让“大妈家”等自有品牌成了消费者信任的符号。
「零售商业财经」了解到,截至2024年末,钱大妈的订单农业模式已累计链接超300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突破2万元,全年消费帮扶金额达23亿元。从福建三都澳的大黄鱼到云南红河州的蓝莓,从蒲江耙耙柑到供港五谷鸡,这些特色农产品通过其渠道走向全国,离不开钱大妈团队常年扎在田间地头的深耕,既让城市消费者吃上“当日鲜”,又让乡村农户分享产业增值。
显然,钱大妈脚踏“食”地的探索早已超越简单的商业行为,而是深度融入“百千万工程”的发展大局。
当贵州的鸡蛋、炎陵的黄桃通过钱大妈近3000家全国门店卖得更好,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门好生意,更是企业深度助力乡村振兴的好故事。这种踩着泥土、分秒“争鲜”的执着,才是生鲜零售该有的样子。
来源:零售商业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