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三坪农场居民刘芸在出门上班前,反复叮嘱独自在家的10岁儿子:“千万别碰插线板,离窗户远一点!”尽管她的手机界面时刻被家中实时监控画面占据着,但那颗悬着的心也始终无法真正放下。孩子独自在家的每一分钟,都伴随着对未知风险的担忧:安全隐患、沉迷电子设备、缺乏规
对于孩子们来说
暑假是期盼已久的自由时光
是探索兴趣、放松身心的最佳时期
然而
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
暑期常常伴随着孩子无处去、无人看玩不好、学不好等难以言表的“痛”
清晨,三坪农场居民刘芸在出门上班前,反复叮嘱独自在家的10岁儿子:“千万别碰插线板,离窗户远一点!”尽管她的手机界面时刻被家中实时监控画面占据着,但那颗悬着的心也始终无法真正放下。孩子独自在家的每一分钟,都伴随着对未知风险的担忧:安全隐患、沉迷电子设备、缺乏规律作息……这份无形的压力,常常让许多像刘芸这样的家长手足无措。
经济负担是另一座沉重的大山。新天润社区居民付梦算了一笔账:为了让孩子暑假过得充实些,她给孩子报了钢琴和美术两个兴趣班,每月花费高达5000元。然而,兴趣班通常在下午3点前就结束了,距离家长下班还有好几个小时的空档期,孩子依然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曾经有过请保姆专门在空档期照看孩子的想法,但每月至少4000元的费用,实在倍感压力。”付梦叹息道。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家长为了应对暑期看护难题,可谓使尽浑身解数:有的将孩子托付给邻居或亲友临时看管,依赖于人情却非长久之计;有的夫妻轮流请假,牺牲工作时间来填补看护空白;而更普遍的现象,则是工作时手机上长时间亮起的家庭监控屏幕。安全与经济的双重夹击,构成了双职工家庭暑期难以回避的“看护困境”。
面对家长们的焦灼与呼唤
十二师各社区积极整合资源
将图书室、活动室等
现有公共空间全面激活
精心构筑起孩子们的
暑期“安全港湾”
每天上午十点,三坪农场屯坪社区迪祥佳苑B区网格党支部的大门准时敞开。走进其中,可以看到几个孩子正埋头认真写作业,还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围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
“孩子独自在家,不是玩手机就是看动画片,我们上班也不能安心。现在社区有这样的地方,还有工作人员时不时来看看情况,我们心里踏实多了。”社区“两委”委员贾亮道出了家长们的心声。她的一双儿女在暑期里的每天清晨,都会主动招呼邻里伙伴,结伴前往社区网格党支部。
屯坪社区的服务远不止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今年,社区申请了十二师团委的“伙伴计划”项目,每月固定对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博峰小兵青少年发展中心,为孩子们带来精心设计的互动实践课。这些课程涵盖安全自护知识、趣味科学探索、体育项目体验等内容,将原本可能局限于“看住孩子”的托管服务,有效升级为寓教于乐、促进能力提升的成长体验。
为了丰富托管内涵
打造特色文化课堂
各社区充分挖掘宝贵的“银发资源”
邀请
有热情、有专长的退休教师、老党员等
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在三坪农场屯坪社区,退休教师宁丽发挥着余热,暑假期间坚持每周一至周五到社区为孩子们辅导作业,答疑解惑;
在五一农场怡丰园北社区,“银发工作室”组织老党员讲述红色故事,让孩子们感受革命精神的传承;
在五一农场兴业街社区,资深退休教师在社区的组织下开设了书法课堂,让孩子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仅填补了家长上班时段的看护空白,更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们播下了文化认同与精神传承的种子。不少家长欣喜地反馈,孩子参加社区活动后,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要让托管服务焕发生机与吸引力
新鲜血液的注入不可或缺
十二师团委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
多所高校建立了
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每年暑期,一支支充满青春朝气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如约走进十二师各社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活动,更是创新的理念和无限的活力,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暑假,在中国海洋大学实践团队进驻的屯坪社区,一场“火山小实验”课堂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大学生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演示科学原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屯坪社区带队实践的中国海洋大学学生索昊榕说:“我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课程,希望能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同时对我们自身而言也是一次锻炼。”这份热情与责任感,正是高校学子为社区托管注入的宝贵财富。
今年已是中国矿业大学支教团第四年来到五一农场兴业街社区了,他们精心打造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巧妙地将学业辅导与素质拓展融为一体:上午专注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的辅导,帮助孩子们巩固学业根基;下午,剪纸、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轮番开展。
这些社区托管服务内容丰富、管理规范
其首要价值
就是为众多双职工家庭解燃眉之急
它虽不能完全替代父母的陪伴
却为破解“暑期困境”
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记者手记:破解带娃难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走完这几个社区,看着活动室里孩子们或专注、或嬉闹的身影,听着大学生志愿者的讲解,还有家长们接孩子时那份实实在在的放松,心里头确实暖暖的,“公益托管”真真切切办到了家长们的心坎上。
不过,热闹和成效背后,一些念头也时不时冒出来。首先就是这“热闹”能一直持续吗?为孩子们开展的很精彩活动,像大学生带来的科学实验、专业机构的特色课,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坐镇辅导,很大程度上是靠“外援”支持。大学生暑假结束要返校,退休老师们精力也有限,怎么让社区自己“长”出更稳定、更“专业”的力量,让这份安心从“暑期特供”变成“四季常备”,是个需要琢磨的硬骨头。
孩子们玩得开心是能看见的,但那些精心设计的活动,对他们成长到底有多大帮助?有没有更系统、更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成长菜单”?
另外,今天教孩子做实验的是热情的大学生哥哥姐姐,明天辅导作业的可能就是社区工作人员或热心的爷爷奶奶,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引导方式,是不是一致?怎么让每个托管点的“含金量”都更足一点、更稳一点?
要真正填平那“放学后”到“下班前”的漫长空白,让这份托付的安心感,能从暑期延伸到日常,从点覆盖到面,让每个匆忙赶路的家长,都能在夕阳里笃定地走向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社区活动室,还需要更深的思量、更巧的招数,以及更多实实在在的支撑。
来源:天山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