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盛夏的阳光洒在郑陆的田园乡间,由常州市天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代表、郑陆镇退役军人代表、退役军人事务员等20余人组成的寻访队,来到坐落于此的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众人在纪念馆里触摸红色历史,致敬抗战先烈,宁静的田园仿佛被昔日的荣光照亮。
8月,盛夏的阳光洒在郑陆的田园乡间,由常州市天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代表、郑陆镇退役军人代表、退役军人事务员等20余人组成的寻访队,来到坐落于此的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众人在纪念馆里触摸红色历史,致敬抗战先烈,宁静的田园仿佛被昔日的荣光照亮。
“1941,我们有段时间叫作澄西县。”纪念馆门前的文字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行由郑陆人民设计打造的文字无声地提醒到访者:有一段历史不容忘却——从1941年2月到12月存续了10个月的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承载着一段艰苦卓绝的抗战记忆。
“这个‘背包政府’的建立,源于当时苏南抗日斗争的迫切需要。”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陆玉敏一边介绍,一边带领众人走近这段历史。
随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侵华日军逐渐向苏南发起进攻,铁蹄所到处满目疮痍。作为当时横跨武进、江阴、无锡三地的重要腹地,澄西地区发生了多起惨案,此时的焦溪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皖南事变发生后,江阴县抗日民主政府等多个抗日民主政权在苏南大地相继建立。为有效进行焦溪抗日救灾工作,1941年2月,江阴县县长张志强等人决定,将江阴县抗日民主政府迁入焦溪竹林庵,并改名为澄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农村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斗。
有群众回忆,战士们处境艰险,有时一天要移好几次营、打好几次仗,因此,澄西政府是“背包政府”。从建立到北撤的10个月间,澄西政府在张志强的带领下开展了反清乡斗争,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力量,对抗击日寇起到了重要作用。
纪念馆内,县长张志强号召军民合力抗敌的场景被生动还原。随风飘动的横幅前,张志强正在发表激情澎湃的抗日演讲。在他身旁,新四军、青年学生、抗日儿童团成员等一众抗日军民紧紧围绕,随时准备拿起武器保卫家园。
“张志强胸前的这条红领带,也被叫做‘牺牲带’。”陆玉敏介绍,苏南沦陷后,澄西地区的各路抗日义士紧紧团结在一起,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许多英雄儿女用鲜血写下了澄西抗战的光辉篇章。
如今,这座纪念馆内陈列着在澄西地区出生或牺牲的200多位烈士的名录。尽管硝烟已经远去,但革命精神仍熠熠闪光。
“他们之中有许多无名英雄,他们的故事如果我们不说,便无人知晓,这也是重修旧址的初衷。”郑陆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谈杰说,纪念馆的建设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关心,澄西后人纷纷捐物献书,江阴有关单位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尽可能地复原这段历史。目前,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每年有1000多人次到访,周边地区高校、中小学多次组织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当地还建立了“红澄引领”党建品牌,将“澄西”二字所孕育的革命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