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初萌生出国留学的想法是在大学一年级。彼时我尝试参加上海插班生考试,失败后开始主动寻找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加入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的队伍。在准备比赛和与其他高校选手的交流中,我看到了自身差距,也接触到许多拥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优秀选手 —— 包括担任模拟法庭法官的
一、留学契机
最初萌生出国留学的想法是在大学一年级。彼时我尝试参加上海插班生考试,失败后开始主动寻找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加入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的队伍。在准备比赛和与其他高校选手的交流中,我看到了自身差距,也接触到许多拥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优秀选手 —— 包括担任模拟法庭法官的 Best Oralist,他们在职业规划上的清晰长远布局,让我深刻意识到留学经历在涉外法律领域的重要性。
这份触动为后续规划埋下伏笔。大三上学期,全家就留学问题深入讨论后,一致决定坚定走出国深造的道路。自那时起,我明确留学申请中 GPA 是重中之重,便开始有意识地提升成绩:从不缺课,积极参与加分课堂任务,考前提前规划复习,最终在申请前拿到 89.6 的 GPA,为留学申请打下基础。
二、申请过程
(1)选校与文书:专业辅导定方向
正式决定留学后,我选择指南者作为辅导机构。身边朋友的推荐、咨询时系统化的服务流程和细致指导,让我很快做出选择。服务中最受益的是专业老师对法学项目申请的精准把握:他们结合我的背景制定个性化选校方案,平衡冲刺与保底;文书方面也会根据我的反馈打磨,既保留个人表达又增强说服力。
申请前我最担心两点:一是自己拖延怕时间安排不当,二是法学竞争激烈怕 “保底校” 变冲刺校。好在老师将申请流程拆解清晰,明确各阶段任务和截止时间,督促我逐步落实,避免了临时抱佛脚的慌乱。
(2)雅思弯路:轻视积累致滞后
雅思备考让我走了不少弯路。2024 年 4 月,我在律所实习期间裸考雅思,凭借之前考口译的 “底子” 拿到总分 6.5,这让我掉以轻心,误以为后续 “临时抱佛脚” 就能提分。之后断断续续备考两次,分数始终停留在 6.5,写作和口语毫无进步,才意识到语言考试需系统积累。直到 12 月,我重新制定计划,从词汇、句型到逻辑逐一打磨,才终于拿到总分 7 分。
事后反思,申请季暑假本应专注英语备考,我却盲目投入不必要的实习堆叠 “软背景”。其实语言成绩和 GPA 才是申请的 “敲门砖”,且港校对雅思要求渐高(港中文、港城大普遍要求 7 分,港大需小分 6.5 以上),精力错配让我陷入被动。
(3)早申缺失:竞速中慢半拍
我最初最想去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史方向,既因兴趣,也向往其中学术氛围和课程设置。但因雅思出分晚(12 月才补交),且今年港校申请竞争激烈,不少同学提前半年准备、早交材料,我在竞速中慢了半拍,错失目标。
申请英国项目时,我误以为标准宽松,拖到 12 月才递交,结果石沉大海,次年二月收到多封 “审理延期” 邮件,才惊觉英国顶尖法学院门槛已水涨船高,早规划投递至关重要。法学申请变数大,热门项目录取标准和招生节奏常打破往年规律,按旧经验准备易因政策突变陷入被动。
(4)留位费遗憾与理想 offer 迟来
25 年 2 月,我收到香港城市大学 offer,因暂无其他理想选择,交了 3 万港币留位费。虽犹豫过申请延期等英国消息,但深知时间节点难匹配。讽刺的是,交完留位费一个月后,曼彻斯特大学的 offer 来了。
收到 offer 时是早上六点,看到 conditional offer 邮件虽截图发家庭群,内心却意外平静 —— 申请期太长,情绪早已被反复消耗,只剩对 3 万留位费的心疼。
(5)申请真相:规划>内卷
回顾申请季,最珍贵的是和同申法律专业的朋友并肩前行。我们来自不同学校,多有竞赛或优质实习经历,同伴交流让我收获不少信息。但我也发现,很多人不清楚未来方向,仅因 “排名高更稳妥” 扎堆热门项目。
一路申请让我明白:院校只是平台,关键是能否走出 “差异化” 道路 —— 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研究,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未来法学申请会更 “卷”,语言、实习、竞赛、文书都拼时间线和精准度,早准备才能掌握主动权,从容选择而非被动接受结果。
如今我常跟学弟学妹说:尽早规划是留选择空间,不仅是多个 offer,更是心理余裕。提前走完流程,才知重要信息、必备准备和高性价比方向,避免因细节疏漏错失机会。吃过 “慢一步” 的亏,更希望后来者能早开始、有底气,真正做选择而非 “被选择”。
来源:小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