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后,白马驮着佛经佛像缓缓走入洛阳城,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天竺高僧随之而来,汉明帝为此兴建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梦见金人自西方飞来,群臣解梦说这是西方佛陀显灵,皇帝立刻派遣使臣向西求法。
三年后,白马驮着佛经佛像缓缓走入洛阳城,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天竺高僧随之而来,汉明帝为此兴建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
寺中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成为汉地最早佛经,这里存放着最早传入的梵文贝叶经、诞生了首位汉人和尚朱士行,白马寺因此被尊为整个汉传佛教的祖庭。
为祖庭,这一概念指的是指佛教宗派祖师常住、弘法或归葬的寺院。在佛教发展形成独立宗派后,各派追认创派祖师的驻锡之地为精神根源。
那么在白马寺建立之后,佛教到现在有多少个宗派呢?都在哪里呢?
祖庭:西安草堂寺
三论宗的核心思想基于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这三部典籍。
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在西安草堂寺将这些梵文经典译成汉文,奠定了理论根基。
他提出“缘起性空”万物皆因条件组合而生,本质并无固定不变的自体,如同桌子拆散木材便不复存在。
后秦时期他的弟子僧肇著《肇论》,用“不真空论”说明现象看似存在却虚幻不实。
隋朝吉藏大师在草堂寺与栖霞寺讲学时整合前人思想,成为三论宗实际创始人。
他强调面对“万物是否真实”的争论,他指出需兼顾真俗二谛,二者并非矛盾。唐初玄奘唯识宗兴起后,三论宗逐渐衰落,但吉藏的《三论玄义》等著作被日本遣唐僧带回,形成奈良元兴寺等传承支系。
祖庭:西安大慈恩寺
法相宗的核心思想是"万法唯识" ,认为世间一切现象皆由心识所变现。
公元645年,玄奘结束印度18年求法之旅回到长安,带回657部梵文佛经存放于大慈恩寺。他在寺内开设译场,历时四年译出《成唯识论》——此书提出人具有眼识、耳识等前五识感知外界,第六意识整合分析,第七末那识执著"自我",第八阿赖耶识则如仓库般蕴藏一切经验种子。
玄奘常向弟子举例:梦境再逼真也源于自心,醒后方知虚妄,世间万物同。
弟子窥基继承衣钵后,将艰深理论转化为日用修行。武则天曾召法藏入宫问法,他命宫人以十面铜镜围成环,中央燃烛演示"一烛现十影,十镜含百光"阐明万法互摄。
但因其思辨精密、术语繁多,中原反渐式微,山西五台山僧人抱怨"每读阿赖耶识章,脑壳疼似棒喝"。
祖庭:浙江国清寺
公元6世纪,慧文研读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时,突然明白“一心同时观空、假、中三谛”的道理,这被称为“一心三观”。
他的弟子慧思在南岳衡山苦修时,因持诵《法华经》而证悟“法华三昧”,某日讲经时对年轻的智顗说出“你我在灵山法会上曾共听《法华经》”的玄妙机缘,从此开启师徒传承。
智顗38岁入天台山隐居十年,某夜读经时恍惚见到灵山法会未散,由此确立以《法华经》为核心的教义体系。他提出“一念心具三千世界”的奥义——每个念头都包含宇宙万法的可能性,并创立“止观双修”法门,强调禅定与智慧并7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智顗圆寂前嘱咐弟子灌顶“务必守护天台教法”。灌顶整理出《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三大典籍,在国清寺讲学时,连松枝都因听众拥挤而被折断。
唐代湛然大师面对禅宗崛起,指着寺前古柏说:“连这棵树都在演说法性”,自此“草木成佛”成为天台思想的重要标志。
近代谛闲法师在宁波观宗寺讲经,暴雨冲塌讲堂时,他稳坐蒲团继续开示,信徒们自发用油布为他遮雨。
这位被称为“教海老龙”的高僧重振天台宗脉,其弟子倓虚后来将天台教义传至东北和香港。
祖庭:西安华严寺
华严宗的创立始于公元6世纪末的终南山
。557年,杜顺和尚在长安终南山一带修行,他常在樊川少陵原的土窟中静坐,晚年整理出《华严法界观门》,提出从现象观察宇宙本质的方法,后世尊他为华严宗初祖。
他的弟子智俨进一步钻研《华严经》,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系统梳理了“万物互摄互融”的理论根基。
真正让华严宗成形的是法藏。643年出生于长安康居裔家庭的他,少年时便常去法门寺听经。27岁那年,他通过武则天下令的僧侣选拔考试,在洛阳太原寺剃度出家。由于讲经透彻,武则天赐他“贤首”尊号,并召集十大高僧为他授戒。
699年,武则天对《华严经》中“法界缘起”的深奥义理感到困惑,法藏便以殿前金狮子为喻,说明金是本体、狮子是现象,二者相即无碍,女皇豁然开朗——这场讲经被整理成《华严金狮子章》流传至今。法藏一生讲《华严经》三十多遍,完善了“四法界”体系:现象世界(事法界)、空性真理(理法界)、现象与真理交融(理事无碍法界)、万物互摄圆融(事事无碍法界),并参与翻译八十卷本《华严经》。
法藏之后,五祖宗密则融合禅宗思想,主张“禅教一致”,但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典籍大量散佚。宋代僧人净源重新整理文献,而早在唐朝,新罗僧义湘已携智俨的著作东传朝鲜半岛;日本僧人审祥则在洛阳跟随法藏学习,后将华严宗传入日本,使奈良东大寺成为日本华严重。如今西安少陵原上的唐代杜顺塔和澄观塔,仿佛还回荡着千年前讲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余音。
祖庭:西安净业寺
律宗又称南山宗,由唐代道宣律师在终南山创立。
道宣九岁能诗,十五岁便厌倦俗学,十六岁在长安日严寺出家。他随智首律师学《四分律》,初听一遍就想修禅,被师父呵责“修舍有时,功愿须满”,于是虚心听讲二十遍,打牢律学根。
武德七年(624年),他隐入终南山仿掌谷,缺水时神人指泉,涌水成溪,遂建白泉寺,在此撰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等“五大部”,奠定南山律宗。
乾封二年(667年)二月,道宣在净业寺背土筑戒坛,亲自为二十余僧人授戒。某次静坐时护法神现身,称此地为弘律宝地,他依言扩建寺院。他持戒精严,常穿粗麻衣、一日一餐,九十天行“般舟定”(不坐不卧),感群龙化人听法;夜半经行差点摔倒,被毗沙门天王之子张琼扶住,获赠佛牙。同年十月圆寂前,天人预告他将往生弥勒净土,众人见空中天乐幡花,唐高宗令天下寺院绘其像供奉。
道宣弟子鉴真(688-763)继承南山律学,
天宝元年(742年),他应日本僧邀请东渡传律,前五次因风浪、官府阻挠失败:第五次漂至海南,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端州。
天宝十二载(753年),六十六岁的他藏身遣唐使船离扬,随船携带佛经佛像,海上遇鸟群压船、蛇海翻腾,最终抵奈良。他创立唐招提寺,为天皇授戒,被奉为日本律宗初祖,圆寂后坐像成日本国宝,1980年曾回扬州“省亲”。如今终南山净业寺的古槐枯而复生,八十年代重修时僧人仍按道宣《戒坛图经》行仪。
双祖庭:
庐山东林寺(理论发祥)
西安香积寺(修行普及)
净土宗的故事始于东晋庐山之巅。
334年,慧远大师出生在山西宁武,二十岁时听了道安法师讲经便决心出家。他在庐山东林寺建起道场,约了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位修行者,种下莲池成立“白莲社”
一群人在无量寿佛像前发誓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是中国最早有记录的集体念佛活动。慧远此后三十年没离开过庐山,修持“念佛三昧”,临终前看见阿弥陀佛与菩萨们现身接引。
昙鸾大师是北魏时期的关键人物,他年轻时在洛阳见到菩提流支法师得到《观无量寿经》,从此开始专注称名念佛。他提出净土法门靠“他力本愿”就能往生,不必苦修,这种思路深深影响了后来的道绰与善导。唐代善导大师在长安讲法三十多年,被称作“光明和尚”,因他念佛时口中会放出光明。他把修行方法整理为“五正行”,以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为主。
少康大师在浙江一带用更直白的方式推广:在街上给铜钱让小孩念佛,一声佛号换一枚钱,很快满街都是念佛声。
日本遣唐僧圆仁在唐代将净土信仰带回本土,而七祖永明延寿大师则融合禅宗与净土理念,提出“禅净双修”。到了明朝,莲池祩宏大师在杭州昭庆寺刺血抄经,每写一字便三拜念佛3。清代,居士彭绍升整理经典,让一度散落的教义得以接续。
鉴真东渡日本前曾在庐山东林寺落脚,让日本对慧远格外尊敬;而西安香积寺由善导的弟子所建,至今存有唐朝的砖石遗迹。江西玄中寺被视为中日净土共通的祖庭,因唐代日本僧人曾至此学习后回国开宗。
祖庭:嵩山少林寺
禅宗的故事始于公元520年的嵩山少林寺,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漂洋过海来到建康(今南京),与梁武帝谈论佛法却不投机,最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待传人。
弟子慧可寒冬中跪立雪地三天三夜,又砍断左臂表诚心,达摩这才传授《楞伽经》心法,将衣钵传给这位中国禅宗二祖。
五祖弘忍在黄梅东山寺传法时,目不识丁的慧能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震动众人,弘忍深夜将他唤入禅房,三更传法授衣钵,并催其连夜南逃躲避追杀,自此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宗神秀主张“渐修”每日拂拭心镜,南宗慧能在韶关曹溪倡导“顿悟”直指人心。
慧能圆寂后,弟子神会北上洛阳荷泽寺发起“南北宗辩论”,以“佛性本具无需渐进”说服朝廷确立南宗正统地位,自此南禅大兴。
马祖道一在江西开创“洪州宗”,用棒喝踢打打破弟子执念:有僧人问“如何是佛”,他反手一耳光说“正困着呢!”以此破除对概念的迷信。
百丈怀海制定《百丈清规》,规定僧人必须劳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挑水砍柴都变成修行。
宋代临济宗僧人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寺讲法,弟子记录成《碧岩录》,这本“禅门第一书”传到日本后,武士们把参公案当作剑道修心法。
曹洞宗的道元禅师把禅法带到日本永平寺,强调“只管打坐”,如今京都天龙寺的枯山水庭园仍保留着这种静默观心的传统。而当年达摩面壁的少林寺,至今立着“达摩亭”,青石地面留着历代武僧练功踩出的坑洼,见证着禅武合一的千年传承。
祖庭:西安大兴善寺、青龙寺
密宗的故事从公元716年长安城的大兴善寺开始。
印度高僧善无畏带着《大日经》踏进大唐国土,紧接着他的同门金刚智与弟子不空携《金刚顶经》渡海而来。
三位被尊为“开元三大士”的僧人在寺院里将梵文密典译成汉文,创立了汉传密宗的核心——金刚界与胎藏界两大体系。
不空尤其用功,他在广州光孝寺设立海路传法枢纽,让密法沿着海岸线传播。
密宗的独特之处在于“三密瑜伽”:信徒们手结印契模拟佛的姿态,口中诵持真言咒语(如“嗡阿吽”),心里观想本尊形象,认为三法并用便能“即身成佛”。
唐代名僧一行禅师融合两界密法,被推为密宗领袖。
后来长安青龙寺的惠果大师更进一步,他把金刚界胎藏界合流,传给日本遣唐僧空海。空海归国后创立真言宗,让密宗在日本扎根繁衍。
而在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时期,印度僧人莲花生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拉萨。他以密宗咒术镇伏苯教神灵,赢得藏王赤松德赞的信赖,被奉为藏传密宗开山祖师。
宁玛派尊他传授的“大圆满”法门为最高修行。可惜汉地密宗遭遇唐武宗灭佛与五代战乱,传承渐趋断绝。
近代能海上师从藏地重新引入密法,试图恢复汉传体系。
在如今,佛教八大宗派中,目前明确保持独立传承的主要有五派:天台、华严、律宗、净土、禅宗:,密宗在汉地一度断绝但现代有重建尝试,可惜的是而三论宗、法相宗寻找不到已无独立宗派传承,但其思想永留在了佛教历史。
无论哪个宗派,都没有上下之分,而是需要一心向佛,佛在心中。各宗方法正如江河脉络各异,终汇入心性大海;拜佛是为唤醒自性佛陀,诵经是为擦亮本心明镜。
莫向门外求佛影,春风过处草青青。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