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底,重庆机场,天刚蒙蒙亮,一架美军运输机缓缓降落。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45年8月底,重庆机场,天刚蒙蒙亮,一架美军运输机缓缓降落。
没有欢迎人群,也没有鲜花横幅。
只有几辆军用吉普停在远处,车上坐着几个表情紧绷的国民党军官。
毛泽东下了飞机,一身灰布中山装,神情平静。
身边是周恩来和王若飞。
说实话,这场面冷清得有些反常。
可也没人觉得意外。
因为这趟“赴宴之旅”,从一开始,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设了局的棋盘。
那时候,抗战刚刚胜利,全国都在庆祝。
可真正掌权的人心里清楚——旧仗刚打完,新仗可能马上就要开始。
重庆谈判,就是在这样一根细线之上展开的。
说起来,这次谈判的起点挺巧。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刚签完,蒋介石立刻发电邀请毛泽东来重庆。
电报写得挺急,还用了“万急”“悬盼”这些词。
可没几个人相信他真的是想谈和平。
那会儿的延安,其实早就接到风声。
毛主席身边的情报负责人李克农,早就盯上了驻延安的两个“联络参谋”——周励武和罗伯伦。
表面上,他们代表国民党军令部,专门负责沟通事务,实际上,是特务头子戴笠派来的眼线。
李克农抓住机会,截获了这两人偷偷发往重庆的密电。
内容很明确:蒋介石根本不打算真谈,他判断毛泽东不敢来重庆。
邀请电报不过是做做样子,好在全国面前占个道义高地。
毛泽东听完汇报,没吭声。
第二天,就把这两位“联络参谋”请去喝茶,顺口提了句:“我大概不会去重庆吧。”
两人一听,赶紧把消息传回重庆。
蒋介石那边,脸上笑开了花,准备第二天就公开电报,说“中共拒绝赴渝,破坏和平”。
谁知道,当晚李克农就把这边的情报送了回来。
毛泽东立刻转变策略,给蒋回电,说“考虑和你会面的问题”。
这一下,轮到蒋介石懵了。
后面几天,他接连发了两封电报,催毛泽东尽快来重庆。
甚至通过苏联、美国、还有远在美国的胡适,一起劝。
那会儿的国际环境也很微妙,美苏都不希望中国再打内战,尤其是美国,刚刚在太平洋打完仗,不想再看中国乱起来。
8月28日,毛泽东亲自登机,出发重庆。
这趟旅程,被很多人称作“龙潭之行”。
不是没有道理。
当时全国上下都知道,国民党并不是真的要谈。
毛主席身边的人也有人劝他别冒风险。
可他最后还是拍板:“必须去。
去,才有主动权。”
飞机落地那天,重庆闷热难耐,城里的街道却异常安静。
机场没有仪仗队,也没有记者。
只是几个国民党官员站在阴影里,彼此交换着眼神。
蒋介石那边,也很快进入角色。
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毛泽东果应召来渝,虽系威德所致,实乃天助之功。”
这话,听着像是胜利者的口气。
可真实谈起来,情况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毛泽东和蒋介石共见了十一次。
有几次,是在公开场合寒暄,更多的,是在私下密谈。
谈判桌上的气氛并不轻松。
中共提出了11点建议,包括承认蒋的全国领导地位,并愿意整编部队、参加联合政府。
但国民党坚持:共产党军队最多保留20个师,解放区必须撤销,政权必须统一到南京中央政府。
这时候,外界传出一个说法。
说蒋介石打算让毛泽东去当新疆省政府主席,作为妥协的结果。
这个说法后来被反复提起,甚至成了不少人口中的“历史转折点”。
但查阅蒋介石的日记和胡乔木的回忆,事情没那么简单。
蒋确实在9月初的日记中提到过,可以考虑在共产党“接受政令军令”之后,安排他们担任一省主席,“以观后效”。
可他没说是谁,也没说是新疆。
胡乔木在晚年回忆时提到,蒋在一对一会谈中说过:“省一级的职务,可以考虑由共产党人担任。”这话听着像是让步,其实是试探。
毛泽东没有当场回应。
那一瞬间的沉默,后来很多人记得清清楚楚。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谈判最紧张的时候,前线也没闲着。
山西上党战役爆发,共军打掉了阎锡山的部队三万多人。
蒋介石气得整晚睡不着。
他向美方代表赫尔利抱怨,说共产党一边谈判一边打仗。
赫尔利也急了。
他一方面催蒋让步,另一方面又施压中共接受统一方案。
后来赫尔利转述蒋的底线:20个师,不能再多,至于解放区,“为事实所绝对行不通者”。
毛泽东听完没说话。
只是站起来,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阴沉沉的重庆天空,说了句:“问题复杂,还要讨论。”
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文件写得挺好看,讲的是和平、宪政、联合政府。
可第三天,也就是10月13日,蒋介石就在军令部下达命令——“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弃,且贻害无穷”。
毛泽东10月11日回到延安。
飞机降落时,天还没亮。
远处的山头一片安静。
周围的干部站得笔直,有人眼圈都红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过“新疆省长”这事儿。
参考资料: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蒋中正,《蒋中正日记(1945年卷)》,胡佛研究院藏
李克农,《李克农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中华书局,2003年
张震寰主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2005年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