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英万万没想到,沉默13年的刀郎,一首歌就掀了她的老底。音乐圈最近可真是炸了锅,一首名叫《罗刹海市》的歌,像平地惊雷一样,短短几天播放量就冲破了十亿大关。
那英万万没想到,沉默13年的刀郎,一首歌就掀了她的老底
那英万万没想到,沉默13年的刀郎,一首歌就掀了她的老底。音乐圈最近可真是炸了锅,一首名叫《罗刹海市》的歌,像平地惊雷一样,短短几天播放量就冲破了十亿大关。
这首歌的演唱者,正是那个消失在大众视野里很久的名字——刀郎。
很多人可能都快忘了他,但绝对还记得他那些火遍大江南北的歌。当年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简直就是神州大地KTV的统一背景音乐,从南到北,谁都能哼上两句。
他的声音沙哑又有磁性,唱的是最朴素的感情,最直接的思念。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编曲,就是这么直愣愣地唱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大众捧在手心的歌手,却成了所谓“主流乐坛”的眼中钉。
那时候的乐坛大姐大那英,在一场音乐评选上,直接就把刀郎给毙了。她给出的理由听起来挺“专业”的,说什么刀郎的歌不具备审美观点。
说白了,就是觉得他的歌太土,太接地气,上不了台面。
这话说得,可把屏幕前的普通人给整不会了。咱们喜欢的歌,怎么到了你们专业人士嘴里,就一文不值了?难道听歌还要分个三六九等?
不光是那英,当时还有不少圈内人排着队地给他泼冷水。
歌手杨坤的评价更直接,他歪着嘴问记者:“他有音乐吗?你认为他那是音乐吗?”言语里的那种轻蔑,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味儿。
还有汪峰,也站出来表示,刀郎的火爆,是流行音乐的悲哀。这话说的,好像人民群众喜欢什么,就成了一种错误。
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打压,刀郎是怎么做的呢?他没有在媒体上跟人吵架,也没有写歌回怼,他选择了最让人意外的一条路——消失。
他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淡出了公众视野,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
这些年,他去哪了?干什么了?没人知道。有人说他江郎才尽,有人说他扛不住压力退圈了。总之,乐坛的镁光灯下,再也看不到那个抱着吉他的沧桑男人。
可谁能想到,十多年过去了,就在大家以为他早已被遗忘在角落的时候,他带着这首《罗刹海市》回来了。
这首歌可不简单,歌词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讲的是一个叫马骥的读书人,到了一个叫罗刹国的地方,那里的人以丑为美,颠倒黑白。官越大,人长得越是奇形怪状。
歌词里写什么“未曾开言先转腚”、“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听着就跟骂人似的,但又没指名道姓。
这下可把网友们的八卦之魂给点燃了。大家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分析,很快就品出味儿来了。
“马户”反过来不就是“户马”吗?驴,暗指杨坤。“又鸟”合在一起,不就是繁体的“雞”字吗?这不就是当年说刀郎歌曲是给农民听的那位吗?
更绝的是,歌里有一句“一丘之河”,这不就是暗讽“一丘之貉”?把“貉”换成“河”,正好对应了汪峰的名字。
至于那英,更是被重点照顾。歌词里那句“未曾开言先转腚”,被很多人解读为是在讽刺某选秀节目里导师听歌时夸张的转椅子动作。
一时间,那英、汪峰、杨坤这些人的社交账号评论区,彻底被网友们攻陷了。大家队形整齐地刷着《罗刹海市》的歌词,要求他们给刀郎道歉。
场面那叫一个壮观,简直就是一场迟到了十多年的“网络复仇”。
为什么一首歌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难道仅仅是因为大家爱听八卦?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大众情绪。大家支持刀郎,不仅仅是喜欢他的音乐,更是在支持一个被“权威”打压的草根。
人们看不惯那种高高在上,垄断话语权,随意定义什么是“高级”,什么是“低俗”的圈子文化。凭什么你觉得好的才是艺术,老百姓喜欢的就上不了台面?
音乐这东西,本来就是给大众听的。能打动人心的,能引起共鸣的,就是好音乐。跟演唱者出身如何,编曲复不复杂,没有半毛钱关系。
刀郎的这次回归,就像一个孤胆英雄,用一把最锋利的剑,刺破了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名利场。
他用才华告诉所有人,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是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的,不是几个所谓的“权威”就能否定的。
如今,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一个个都成了大家口中的笑料,不知道他们午夜梦回,会不会后悔当初说过的那些话?
而刀郎本人,依旧保持着低调。歌火了,人却没怎么露面。或许对他来说,写这首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不是为了复仇,只是想抒发一下心中的不平。
这场风波,也给整个娱乐圈提了个醒。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真材实料,谁在滥竽充数,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你觉得刀郎这波操作,算不算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完美范本?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无忧的远山Tor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