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9年一个晴朗的秋日,徐贵祥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再一次沮丧地走出某出版社的大门,车上驮着他被退稿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接连遭到退稿的小说正是《历史的天空》。那时候他压根儿没有预料到,这部作品一年后起死回生,2005年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还入选
1999年一个晴朗的秋日,徐贵祥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再一次沮丧地走出某出版社的大门,车上驮着他被退稿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接连遭到退稿的小说正是《历史的天空》。那时候他压根儿没有预料到,这部作品一年后起死回生,2005年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还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改编的电视剧也获得巨大成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军旅作家徐贵祥日前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回想起关于《历史的天空》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
人物形象是众多优秀战将的“集合体”
《历史的天空》200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全军文艺奖等奖项,被誉为“新革命历史小说的里程碑式作品”。
该作以抗日战争为主要背景,刻画了梁必达(梁大牙)、陈墨涵、朱预道(朱一刀)等抗日军人形象,展示了一幅雄阔壮烈的民族战争画卷。该作突破了传统军事文学对战争场面的单一描写和概念化、模式化、脸谱化叙事,穿插着战友情、爱情与人性的多维思考;更以抗战时期的尖锐矛盾为切口,通过人物群像的起伏,既刻画家国情怀与人性挣扎,也反思革命内部的曲折。
谈起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时,徐贵祥说,他出生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当地流传着很多抗战故事,他是听着长辈讲述的战斗故事长大的。“我小时候看到过一本《安徽画报》,从画报上得知,我们老家出了一位开国中将,叫杨国夫。”徐贵祥长大后,杨国夫的形象在他脑海里不断丰满,他的名将之路更让徐贵祥感佩不已。
徐贵祥的军旅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命运之神给我布置的第一道作业就是战争,穿上军装还不到一个月我就到前线了。 ”在前线的日子里,徐贵祥坚持创作,还锲而不舍地到处投稿,终于成为野战部队一名小有名气的业余作者。
时光跨越到1991年,徐贵祥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到解放军出版社当编辑,几乎天天跟战史、军史乃至兵法、战术打交道,并且为秦基伟等将军整理回忆录,还采访过100多位将军。他说,将军们口述的故事远比历史资料要精彩得多。“可以说,一个是杨国夫将军,一个是秦基伟将军,他们共同奠定了梁大牙这个人物的原型基础,梁大牙、杨庭辉、陈墨涵、张普景等人物形象,实际上是中国革命战争培养出来的众多战将的集合体。”
不是在写“梁大牙”,而是跟着他在“走”
经过多年的积累、准备,徐贵祥于1999年开始创作《历史的天空》。写作过程中,他常常夜不能寐,仰望星空,静听雨声,陷入沉思,他不断进入到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中,进入到人物内心深处,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在回望多年前的创作时,徐贵祥认为,《历史的天空》之所以产生较大影响,首先在于人物形象闪烁着生活真实的光芒——梁大牙迥异于司空见惯的战争人物形象,他并非那种高大全的英雄。“我在礼赞英雄的同时,敏锐地捕捉到了‘英雄前史’,梁大牙这个人物集草莽气、英雄气于一身,他个性鲜明,敢爱敢恨,同时聪明狡黠,并在战争的磨炼下培养出了睿智和宽厚的大将风度。”
梁大牙的出场很是另类。抗战初期,米店伙计梁大牙无家可归,是投靠八路军还是国民党军,他摇摆不定。他最初的人生目标是要征服韩秋云,因为这个女子当年不愿意嫁给他。徐贵祥说,梁大牙投身抗战,最初的动机是,“我将来混出人样,你再想嫁给我,我不要你了。”一方面他要在精神上征服那个轻视他的女子,另一方面受这种并不高尚的理想追求影响,他在抗战中找到了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歪打正着地成了英雄。而在成为英雄之后,梁大牙无论在思想、能力、境界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淡忘了个人恩怨,对韩秋云表现出宽厚的关爱。
在徐贵祥看来,正因为梁大牙出场时觉悟境界不高,思想作风和言谈举止粗俗,而到中年后俨然成为一个思想成熟、能力超凡的高级将领,这个人物形象才脱颖而出,体现了中国革命战争具有炉膛般冶炼功能,“能把石头炼成钢”。同时,这种“从底层出发,在战争中成长”的过程,因为没有回避革命将领在成长过程中暴露的种种缺点,而显得可信、可亲、可敬。“更难得的是,这个看似粗枝大叶、不拘小节的人物,粗中有细,在粗粝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温情的心,他对爱情的态度,催人泪下。”
徐贵祥回忆道,《历史的天空》在动笔之前,那些人物形象起初模糊不清,在他的思维世界里时隐时现,他为他们设计了一个空间,在一个时间段里让他们承受战争的考验,赋予他们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让他们“戏剧彩排似的”行走在各自的舞台上。之后,经过数年发酵,这些人物形象终于清晰起来,这才开始让他们走上了稿纸。徐贵祥说,小说前半部分是他牵着人物的鼻子走,而当“梁大牙”等人物形象成立了之后,后半部分是他跟着人物在走。“人物有了他的生命,有了他的爱情,有了他的悲欢,有了他自己的行为逻辑,我就不能随意地写了,而更多的是观察,记录,整理。”
徐贵祥甚至总结了一套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写小说一定要让人物立起来,要让人物有生命,有精神,有个性,有经历,有情感,有逻辑。“一句话说到底,《历史的天空》最大的亮点是真实,不能要求小说叙述的历史绝对真实,但是文学作品必须有真实性。作家在创作的时候,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对历史、社会、读者和未来负责。无论是情感还是故事,都要用心掂量、把握、取舍。”
从接连遭遇退稿到获奖不断
《历史的天空》完稿后,命运一波三折。1999年那个秋日,抱着那堆退稿,徐贵祥回到家,一气之下把它扔到书柜的角落里,很长时间都不愿意碰它,已经没有勇气更没有信心再把它投出去。
就在徐贵祥不抱希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徐贵祥回忆,当年,他去看望来京出差的原成都军区作家裘山山,谈及这部作品,裘山山看了之后,将其推荐给《当代》杂志编辑洪清波。洪清波看完书稿有些拿不准,又转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脚印,“结果,脚印给我打来电话说,稿子我看了,高贤均副总编也看了,认为很好。”此后,高贤均更认为,只要把握好尺度,这部作品就是一部创新的军事文学力作,并且他认为书中主人公梁大牙为当代军事文学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形象。
《历史的天空》2000年终获出版,2004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收视率一路飙升,成为当年的现象级作品。这部剧不仅获得第25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和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更开创了新型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潮流。
徐贵祥回忆,他当年曾到河北易县的电视剧拍摄现场去探班,至今难忘演员们为了角色塑造精益求精的瞬间,“张丰毅跟我讲,演政治部主任张普景的演员杨树泉疯掉了,经常半夜敲门,要跟他对戏。”徐贵祥探班那天正下着大雪,杨树泉就站在雪地里一个多小时,滔滔不绝地谈着他对角色的理解,完全沉浸到角色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在徐贵祥看来,电视剧《历史的天空》的热播,对原著小说获评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带来很大助力。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问世25周年,重温这部小说,重温梁大牙等英雄人物形象无疑有着特殊意义。徐贵祥说,希望通过这部文学作品告诉后人,要永远保持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当祖国和平昌盛时,我们要在一片蓝天白云下,共同建设好美丽的家园。而一旦战争乌云在头顶翻滚的时候,我们要像我们的前辈那样,挺身而出!”
记者:路艳霞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