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往事:《三里桥畔天主堂》(作者 吴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4 02:50 3

摘要:每到重大节日,三里桥天主堂就像磁石一样,突然吸引了各方教徒汇集到这里。教堂前那条仅几米宽的宁静小路上,顿时会出现络绎不绝的人流。这座江苏省最大的天主教堂,记录了明末以来天主教在无锡传播的曲折历史。

三里桥畔天主堂(作者 吴炯)

每到重大节日,三里桥天主堂就像磁石一样,突然吸引了各方教徒汇集到这里。教堂前那条仅几米宽的宁静小路上,顿时会出现络绎不绝的人流。这座江苏省最大的天主教堂,记录了明末以来天主教在无锡传播的曲折历史。

三里桥,是无锡北门外运河北塘边上的一座小桥。这里是旧时无锡米市的所在地。当年这里舟桅林立,过往的船只利用便利的河道做着大米等交易,周围因此而繁沿着三里桥往北一拐,就进入了几条小巷,再往西不远,有一条内塘河,或是从欧风街转到民主街,也能来到这里。在河边,有一扇拱形大门上,“万有真原”四个大字赫然醒目。这里面是一座教堂,著名的三里桥天主堂。

每到重大节日,三里桥天主堂就像磁石一样,突然吸引了各方教徒汇集到这里。教堂前那条仅几米宽的宁静小路上,顿时会出现络绎不绝的人流。并行的这条小小的内塘河上,也停满了各地的渔船。这样的景致,曾刻入多少人的记忆?当年,与天主堂一墙之隔的是无锡市第四中学,后来又成为市北高中,上学途中,不明原委的学生们对突然出现的人流既好奇又纳闷,就近的居民则会告诉他们,这是“网船上的”天主教徒来做弥撒。学生们更少有人知道,这所中学的前身“原道中学”就是天主堂所建。

“天主教”、利玛窦与徐光启

何为“网船”,何为天主教,对于非教徒而言,有许多事需要厘清。踏进三里桥天主堂,无锡市天主教爱国会主任王传松先生如数家珍般介绍了这段历史。

1054年,正值中国北宋至和元年,也就是王安石写下《游褒禅山记》的那年,基督教在欧洲分裂为两个部分,东部以希腊文化为基础的称希腊正教,即东正教,西部以拉丁文化为基础的称为罗马公教。到了16世纪,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后,罗马公教中又产生出一些新的教派,被统称为基督新教。

三里桥天主堂,顾名思义就是天主教的教堂,而“天主教”一名,其实是中西两位先贤共同的创造,用来称呼基督教中的罗马公教。

明代末年,罗马公教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他与同为基督徒的著名士人徐光启研究后决定用中文“天主”一名来称呼基督教中唯一至高至上的神。从此,中国人就把罗马公教称为天主教,其后传入我国的基督新教则被翻译为耶稣教或基督教。

中国文化向来有敬天的传统,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孔子“畏天命”,用“天”之“主”来称呼基督教的神,方便了中国人对基督教“神”的理解,可以说代表了利玛窦与徐光启间成功的文化交流。

三里桥天主堂的由来

无锡地区的天主教徒,除江阴外绝大多数是渔民教友。原来,无锡的天主教是从上海传来。无锡处太湖之滨,河网密布,渔民众多,渔民们终年流动于水上,有的渔民常在上海附近捕鱼卖鱼,其中不少信仰了天主教。

徐光启去世后7年的明崇祯十三年(1640),上海意籍耶稣会士毕方济来到了无锡,这时无锡只有数十户渔民教徒,毕方济为传教,在三里桥沿河购地三亩,建造平屋九间,作为集会和过往传教士住宿之用。此后,许多西方传教士和华人传教人先后来到了无锡,到了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法国传教士隆盛来无锡传教,就在永定桥沿河天主弄(“文革”中改名天成弄)附近建造小教堂一所,这是无锡第一所天主教堂。隆盛在无锡传教四年,渔民教徒发展到了300多船户,人数超过千人,为了照顾妇女儿童集会的方便,教徒们就在三里桥原建9间平房处建立了一所小天主堂,这就是今天三里桥天主堂的前身。

龙山梢、祭祖与禁教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隆盛染病不起,在无锡逝世,年仅43岁,他葬在惠山北麓龙山梢的天主教公墓。

惠山上的天主教墓地也出现在这一时期。据史料记载,开明的康熙帝因考虑到无锡等地渔民教徒终年漂泊在水上,死后无处安葬,因此分别赐予墓地。无锡渔民教徒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康熙皇帝将龙山梢上300亩地(相当于3000亩山地面积)作为无锡渔民教友死后安葬的墓地,因此惠山龙山梢300年来也成为了众多天主教徒的安息之所。

在三里桥天主堂内,有一个黑色的“追思台”。追思台虽非中国天主教所特有,但是在中国天主教堂内却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法天”一样,“敬祖”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观念。清初的著名传教士汤若望考察中国文化后认为,中国人尊孔祭祖与天主教教义并不是水火不容,他认为尊孔是知识分子尊敬老师,而祭祖则是追思祖先的民间风俗。因此他向罗马教廷建议适当地允许中国教徒尊孔祭祖。

但文化交流并非会像利玛窦与徐光启商议命名“天主教”那样顺利,也会产生严重的冲突。罗马教廷很快就在尊孔祭祖问题上对汤若望的解释作出了否定的决定,不准中国教徒祭孔祭祖,并通知了康熙皇帝。康熙帝闻讯非常震怒,他谕知在中国的外籍传教士,如果不遵照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传教,一律驱逐回国。这就是中国天主教传教史上著名的“礼仪之争”,直接导致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严厉的禁教。

禁教后,教徒中有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遵从王命纷纷离开教会,而社会底层的渔民们却信仰坚定,十分虔诚,并保护着传教士。禁教期间在无锡传教的就有著名外籍传教士南怀仁,他藏身在一只小船中传教30年竟没有被发现,其艰辛可想而知。天主教迅速地在小船上传播。

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三里桥天主堂的教友中,除有150名农民和小商贩外,其它2000多名都是渔民,他们分布在550多只网船上,终年捕鱼为生。直到解放前,江南一带80%以上的渔民都是天主教徒,因此一到重大的宗教节日,“网船上”的渔民们就会聚集到这里举行宗教活动。

若瑟堂——江苏省最大的天主教堂

1864年,江南教区的郎怀仁主教来到无锡,他看到无锡的教堂实在太小,便于1872年在三里桥天主堂旧址上建造了一座大教堂,教堂呈十字型,面积有718平方米,两旁又附设了男女经言学校,让教徒子弟受到宗教教育。此后,天主教在无锡的影响逐渐扩大,农村也相继建立起天主教堂。三里桥天主堂成为了无锡地区的天主教总本堂。

1891年6月8日,正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由于复杂的原因,三里桥天主堂被焚毁,史称“无锡教案”。第二年,法国传教士彭安多用清政府的赔款重建了天主堂大教堂。这便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天主堂“若瑟堂”。这座大教堂面积有1270.36平方米,堂后的钟楼长宽各为18米,高达25米。“文革”中,天主堂受到冲击,档案被焚烧一空,大圣堂被糖烟酒公司占为仓库,钟楼也被强行拆除。但是,每到复活节和圣诞节时,总有大批渔船停靠在教堂门口的内塘河和黄埠墩周围的大运河以及惠山浜中,他们是在做“神望弥撒”,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一元默化浩荡难名”

1980年12月24日,经市政府出资大修的天主堂恢复活动,两米高的“大圣若瑟抱耶稣像”重新被迎奉到了大教堂正中。2006年3月,“文革”中被拆除的钟楼也重建落成,60米高的钟楼再次响起了洪亮的钟声。

三里桥天主堂内有2000多个座位,是江苏省最大的天主教堂,因为奉耶稣的鞠养父大圣若瑟为“主保”又称为“若瑟堂”。这座教堂有着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门窗为哥特式,平面呈十字形。教堂正面顶部有大十字架一个,下面的大理石上刻“天主堂”三个金字,两侧有砖刻金字

对联一副,上联为“万有资生渊微莫测”,下联为:“一元默化浩荡难名”,相传为康熙帝所撰。堂门底部为左中右三扇大门,左右门楣上分别为“天级”、“神阶”砖刻的白底金字。堂内三座祭台,中间大理石祭台上供奉着圣若瑟抱耶稣的塑像,前面还设有活动的中文祭台,左侧供露德圣母像,右侧供耶稣圣心像。在堂内两壁,除14处“苦路像”外,还有耶稣复活、圣神降临、圣母升天、耶稣圣诞等四大瞻礼的大幅油画。除此外,天主堂内两边还分设有4个双面神工架,又称为忏悔亭。由于通常只设一个神工架满足不了众多教友,因此这里设了4个双面神工架。堂内还有一个高大的追思台,在这里,11月2日的追思已亡瞻礼是非常隆重的活动,教友们会集体出资为全体已去世的教友公做一台大礼追思弥撒。

值得注意的是天主堂中的横梁上均悬有中国传统堂屋中的匾额,立柱上又挂有楹联,这些中国厅堂特有的题字方式在这里出现,可谓别有意趣。据介绍,三里桥天主堂周边新的规划正在进行之中,届时这里将成为重要的宗教文化街区,天主堂周围也将变为大道通途,道路更为便利和宽广,“渊微莫测”的历史终于迎来了“浩荡难名”的新一页。

来源:小马哥深度看无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