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种业考官”: 为植物新品种验明身份 本报记者 谭 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4 03:44 2

摘要:8月2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青海大学附近的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西宁)分中心的试验基地,眼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进入了一个农作物的“大观园”。一个个醒目的标牌清晰地标注着农作物的名称、来源和测试类型:“大麦(青稞)—委托测试”“白菜型油菜—品种权

基地测试人员认真记录田间数据。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西宁)分中心的试验基地。刘洋查看基地玉米的雄穗性状。测试人员查看基地胡麻长势情况。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谭梅 摄基地内各类品种的土豆长势良好。

在青海省西宁市,有一片特殊的土地,这里种植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农作物品种,它们肩负着重要使命——接受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DUS)测试;

有这样一个团队,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的1200多份农作物品种测试任务,还研制多项特色作物测试指南,为植物新品种验明身份,为种业发展及地方农业提供支撑。

冷凉气候下得天独厚的“考场”

8月2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青海大学附近的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西宁)分中心的试验基地,眼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进入了一个农作物的“大观园”。一个个醒目的标牌清晰地标注着农作物的名称、来源和测试类型:“大麦(青稞)—委托测试”“白菜型油菜—品种权测试”……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独特的 “身世”。而分中心的工作人员,像勤劳的 “园丁”,精心呵护着这些作物,并仔细观察着它们的每一个生长细节。在基地深处的玉米地里,刘洋正站在玉米植株间,指尖轻捻着玉米雄穗的花丝,指甲缝里还嵌着新鲜的泥土,笔记本上已密密麻麻记满了授粉时间和花药颜色。作为西宁分中心的业务副主任,她是这片“种业试验田”的核心守护者之一。

“2001年3月,我们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当时整个基地只种了小麦和油菜品种。如今,这里已经有610个测试品种和1350份研究材料,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50多岁的刘洋说话时,她鬓角的白发在阳光下格外清晰。从事农业科研近30年,她把其中一半光阴都留在了这片试验田。从分中心成立后作为首批技术员入驻,到如今成为业务骨干,她的足迹遍布基地的每一寸土地。“你看这土壤,攥在手里能感觉到它颗粒的粗细,这是多年观察练出的‘手感’。” 她笑着摊开手掌,掌心里还沾着褐色的土渍,“跟作物打交道比跟人轻松,只要你用心待它,它就会用最真实的性状回报你。”多年来坚守植物测试一线的她,讲解作物生长习性时,眼神里总透着庄稼人般的熟稔与科学家的严谨。在她的带领下,记者开始了对这片特殊基地的深入探访。

作为农业农村部2000年批准成立的首批14家按生态区域设立的分中心之一,西宁分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青藏高原独特的冷凉气候,让很多作物的生长周期更长,性状表现更明显。” 刘洋蹲下身,指着一株油菜解释道,“比如这白菜型油菜,在平原地区可能只能观察到3对叶痕,在我们这里能清晰地看到5对,这为我们的DUS测试提供了绝佳条件。”

选出高原“牧草之王”

在众多作物中,记者注意到一片正在茁壮成长的苜蓿。刘洋介绍说,这是青藏高原作物紫花苜蓿首次接受委托测试。苜蓿被誉为 “牧草之王”,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西藏等地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迅速,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然而,不同品种的苜蓿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存在差异。此次对紫花苜蓿的委托测试,意义重大。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测试,筛选出最适合在青藏高原地区种植推广的苜蓿品种,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刘洋说,目前测试的苜蓿品种来自不同地区,在种植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它们的各项农艺性状、产量、营养价值等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为了做好这次苜蓿测试工作,刘洋和她的团队付出了大量心血。从播种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密切关注着苜蓿的生长情况。每天,他们都会来到田间,观察苜蓿的出苗率、株高、叶片形态等。在苜蓿生长的不同阶段,还会进行采样分析,测定其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每一个数据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测试结果,所以我们必须严谨对待。”刘洋认真地说。

除了苜蓿,分中心承担着更为广泛的植物新品种DUS测试任务。截至2022年底,西宁分中心共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的测试任务1200多份,涵盖小麦、大麦(青稞)、油菜、蚕豆、豌豆、马铃薯、玉米、苜蓿、胡麻等10种作物,历年来未发生1例DUS测试报告的投诉案例。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分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

每年6-9月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刘洋和她的同事们几乎每天都在田间忙碌。DUS测试需要观察的性状从20多个到60多个不等,每一个性状都关系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判断。以小麦为例,需要观察小麦的株高、穗长、芒长、粒色等多个性状。“我们要在合适的时间点,对每一株小麦进行仔细观察和测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刘洋一边说着,一边蹲下身子,托起一株小麦,向记者展示如何测量穗长。

在观察过程中,刘洋和她的团队还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一些作物的性状表现可能会受到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排除环境因素干扰,准确判断品种本身的特性,他们需要进行多批次、不同地点的重复试验。“有时候一个品种的测试可能需要持续几年时间,就是为了得到最可靠的结果。”刘洋感慨地说。

7项行业标准和1项国家标准的诞生

在试验基地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测试人员忙碌的身影。有的在测量株高,有的在记录开花数,有的在采集叶片样本……刘洋告诉记者,西宁分中心不仅承担国家品种权测试任务,还积极开展委托测试工作。委托测试的委托人除我省外,还辐射到西藏、甘肃、新疆、陕西等二十几个省(市、区)。2025年,分中心承担的测试任务繁重。其中大麦(青稞)有37个品种,31 个为委托测试;甘蓝型油菜25个品种,白菜型油菜2个品种,委托测试21个品种;菊芋2个品种,均为品种权测试。此外,玉米、小麦、蚕豆、豌豆、马铃薯、胡麻、燕麦等130多个品种均为委托测试,总计超200多个品种的测试任务。

这些委托测试任务,为各地的种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刘洋介绍说:“通过我们的测试,育种者可以准确了解自己培育的品种是否具备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这对于他们申请品种权、推广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育种者来说,西宁分中心的存在,让他们能够更便捷地进行品种测试,推动当地种业的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开展测试工作的同时,西宁分中心还积极开展特色作物DUS测试指南行业标准的研制。刘洋告诉记者,目前大麦DUS测试指南国标,蚕豆、枸杞、白菜型油菜、大麦等DUS测试指南行标已颁布;藜麦DUS测试指南行标将于2025年发布实施;藜麦分子指南的行标也正在研制中。截至目前,分中心已颁布行业标准7项,国家标准1项。

这些技术标准的研制,为我省特色植物品种授权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以青稞为例,作为青藏高原的特色作物,青稞在当地农业生产和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制定青稞DUS测试指南,能够更准确地对青稞新品种进行测试和鉴定,促进青稞种业的规范化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高原特色作物品种得到保护和推广,为地方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刘洋充满期待地说。

在西宁分中心,刘洋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作物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有的在田间进行数据采集,有的在实验室进行样品分析,有的在整理档案资料。“我们是一个团队,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刘洋说。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西宁分中心不断向国内一流测试机构迈进。

当记者结束当天的采访时,整个基地显得格外宁静而美丽,刘洋和她的同事们依然在田间忙碌着。他们是高原上的种业 “守护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农业科研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未来,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西宁分中心将在植物新品种测试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青海日报》(2025年08月14日 第5版:经济)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