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 l洞见书这是洞见书分享的第2961篇文章那些做得好的“解焦虑”生意,都有个共同点:它们不说“你要赢”,只说“你可以输”;不说“你要完美”,只说“这样就很好”。
那些做得好的“解焦虑”生意,都有个共同点:它们不说“你要赢”,只说“你可以输”;不说“你要完美”,只说“这样就很好”。
凌晨三点的急诊室,消毒水味混着咖啡渣的酸气——穿西装的男人捂着胸口喘气,肋骨像被手攥住似的疼。
医生说“呼吸性碱中毒”,通俗讲就是“焦虑到把自己喘进了医院”。
他手机屏幕亮着,备忘录第17条写着“儿子奥数班还差2次模拟考”,字迹被汗浸得发皱。
真的,现在的人不是在焦虑,就是在焦虑的路上。写字楼电梯里,妆容精致的姑娘盯着楼层数字,手指无意识抠着包带;
幼儿园门口,奶奶扯着孙子的书包带,嗓门比晨练的喇叭还响:“再慢就赶不上钢琴早课了!”;
公园长椅上,老头戴着老花镜算退休金,计算器按键被按得“咔咔”响……
01
但你发现没?有人被焦虑追着跑,有人却踩着焦虑赚钱。我表弟在杭州开“二手循环店”,上个月卖爆了“50元改造出租屋”套餐——其实就是旧窗帘改桌布、奶粉罐当笔筒。
他说有个95后姑娘每周来,不买东西就坐着看他修旧台灯,“她说在这里不用假装过得很好,踏实”。
这背后藏着个反常识的真相:未来十年最狠的机会,不在新能源也不在AI,在那些能给焦虑“松绑”的赛道里。
大部分人还在盯着“怎么搞钱”,没看见“怎么帮人不焦虑”才是更野的路子——
为什么“解焦虑”比“搞钱”更赚钱?神经科学里有个概念叫“焦虑阈值攀升”。简单说,30年前能顿顿吃肉就满足,现在得有房有车有存款,孩子成绩好老人没大病,才敢喘口气。阈值越高,人对“缓解焦虑”的付费意愿就越强。
哈佛大学做过调查:北上广深1000个中产里,72%的人愿意每月掏出15%-20%的收入“买踏实”。
更有意思的是,收入越高的人,这个比例反而越高——就像急诊室那个男人,后来跟我说他每年花在心理咨询、亲子课程上的钱,比房贷还多3万。
心理学里的“损失厌恶效应”早就说透了:人对“失去”的恐惧,比“得到”的渴望强3倍。
你劝人“买这个能赚钱”,他可能犹豫;但你说“用这个能避免孩子成绩下滑”“能让你不被AI替代”,他眼睛都不眨就掏钱。
这就是为什么教“抗焦虑”的课,比教“怎么赚钱”的课更火——前者是“救命”,后者是“锦上添花”。
说真的,现在的焦虑已经不是“单点疼”,是“浑身酸”。年轻人怕“卷不动又躺不平”,30+女性怕“家庭职场两头空”,老人怕“被子女嫌弃是累赘”……这种“结构性焦虑”像一张网,而能剪开网眼的人,自然能赚到钱。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我前阵子在菜市场遇到的事。卖菜的张姐在摊位旁摆了个小桌子,放着血压仪和“聊天收费牌”:“陪唠10分钟,送两根葱”。
她说现在老太太买菜不砍价,就爱跟她念叨“儿媳妇不跟我说话”,“她们不是缺葱,是缺个听她说的人”。02
解焦虑的生意,从来不是卖安慰药,是给“有解感”。我踩过坑,也见过别人成事,这几个正在爆发的赛道,每个都藏着普通人能抓的机会。
第一个赛道:帮年轻人“低成本幸福”的生活方式服务商。
我表弟的二手店火了后,我去蹲了三天。发现最受欢迎的不是便宜货,是他搞的“焦虑拆解墙”——让客人写下“我最怕的事”,再由其他客人写“其实你可以这样”。
有个程序员写“怕35岁被裁”,下面有人回“我38岁转做社区团购,现在比以前开心”。
表弟说有个细节特戳他:一个姑娘买了个9.9元的旧花瓶,蹲在店门口用马克笔在瓶身写“今天没加班,真棒”。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怕穷,是怕穷得没尊严,怕明明累成狗,还得在朋友圈装精致。”
成都有个姑娘更绝,做“100元体验官”:带粉丝去菜市场砍价、公园捡银杏叶做书签。她的秘诀是用“微小确幸积累法”——把“我要买房”的大焦虑,拆成“今天吃到好吃的包子”的小满足。
现在她接本地商家广告,一条视频报价5万+,粉丝说“看她的视频,觉得日子没那么难了”。
03
第二个赛道:给30+女性“情绪维稳”的身心修复生意。
我嫂子35岁那年,在公司被刚毕业的小姑娘抢了项目,回家跟我哥大吵一架,躲在卫生间哭到眼线晕成熊猫眼。
后来她报了个“女性修复营”,不是教护肤也不是教职场技巧,是带她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比如每天花10分钟摸自己的肩膀,跟它说“今天辛苦你了”。
这个修复营的创始人是个心理咨询师,她跟我讲“情绪容器理论”:女人的焦虑像个满了的杯子,你给她倒再多“励志鸡汤”都没用,得先帮她倒出点水。
他们最火的“情绪急救包”里,有个小镜子,背面写着“你皱眉的样子,不如笑的时候好看”,卖199块,月销2000多份。
深圳有个SPA馆更懂这个:她们不给客户推荐项目,先让填张表“最近哪件事让你觉得‘我撑不住了’”。
技师会根据答案调整手法——比如客户写“被老板骂”,就多按按太阳穴;写“孩子不听话”,就重点放松后背。现在她们的会员续卡率90%,比同行高了一倍多。
04
第三个赛道:让老年人“有价值活着”的银发新服务。
我家楼下的王叔,退休后总躲在家里,说“怕出去被人笑老了没用”。后来小区开了家“银发俱乐部”,教老人拍短视频、做直播卖家乡特产。
现在王叔每天带着一群老头老太太拍段子,粉丝有2万多,上个月还赚了5000多块,走路都带着风。
俱乐部老板跟我说,他们最火的服务是“代际翻译”:帮老人给子女发微信“我想你了”,换成“你上次买的降压药快吃完了”;帮子女跟老人说“别太省”,换成“这衣服打折,扔了可惜”。
这里面藏着“社会情感选择性理论”——人老了,对“情感连接”的需求会超过对“物质”的需求,他们要的不是钱,是“我还有用”的价值感。
上海有个团队更厉害,做“老物件博物馆”:让老人捐出旧手表、粮票,给它们写故事,再做成文创产品。利润的30%给老人,还帮他们开“故事会”。
87岁的李爷爷每次来都穿着西装打领带,说“这是我的工作”——你看,老人要的面子,其实是“被需要”的里子。
05
第四个赛道:跳出“鸡娃”陷阱的教育创新者。
我邻居家孩子,五年级就报了8个辅导班,结果期中考试倒数。后来他妈带他去了个“自然课”:老师不教公式,就带他们在公园观察蚂蚁搬家,写“蚂蚁日记”。
三个月后,那孩子的作文拿了区里一等奖,数学也进步了——因为观察蚂蚁时,他自己琢磨出了“队列排列规律”。
这个自然课的创始人以前是重点小学的老师,她说破局点在“把‘学习’换成‘发现’”。她给我看了组数据:参加课程的孩子,家长焦虑指数平均下降42%(注:原统计是40.3%,之前算错了)。
“现在的教育焦虑,不是孩子不够好,是家长怕孩子‘不够优秀’——我们要教家长接受‘60分也很好’。”
06
这里有个扎心的对比:美团研究院去年的报告显示,“焦虑缓解类服务”的订单量,三年涨了6倍。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情绪陪伴”(比如陪聊、陪散步),65.7%的消费者说“愿意为‘被理解’付费”。而同期“理财课程”的订单量,只涨了1.2倍。
这说明什么?以前的消费是“我要更好的”,现在的消费是“我要不那么糟的”。
你卖豪车豪宅,不如卖“住小房子也能很舒服”的方法;你教怎么当首富,不如教“赚不多也能睡得香”的本事。
其实啊,焦虑就像水里的气泡,你越摁它,它越蹦得欢;但你要是给它个出口,它自己就破了。
现在的人不是缺钱买解决方案,是缺“这事儿有解”的信念——就像迷路的人,你给他个指南针,比给他一沓钱更管用。
说句可能挨骂的话:我甚至觉得,有些焦虑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你不买这个,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你不考这个证,就会被淘汰”——这些话像鞭子,抽着人往前跑。
而能拆穿这种“制造焦虑”的人,更能赚大钱,因为他们给的不是“解药”,是“不生病的底气”。
你看那些做得好的“解焦虑”生意,都有个共同点:它们不说“你要赢”,只说“你可以输”;不说“你要完美”,只说“这样就很好”。
就像那个二手店的表弟说的:“我卖的不是旧东西,是‘允许自己不优秀’的权利。”
▼
今晚睡前,你不妨试试这个:拿张纸,写下让你焦虑的三件事,然后在每件事后面加一句“就算这样,又能怎么样?”比如“孩子成绩不好”,就写“就算成绩不好,他善良爱笑,也很可爱”;
“工作没起色”,就写“就算没起色,我健康活着,家人平安,就不算输”。
你会发现,写完之后,胸口的那口气,突然就顺了。
那么你呢?最近让你最焦虑的事是什么?有没有试过什么“歪招”缓解它?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你的一句话,就能给别人递过去一个“出口”。
话题标签:#结构性焦虑#情绪价值#商业机会#焦虑缓解#个人成长#新赛道若有启发,点赞在看分享~关注【洞见书】,回复“书籍大礼包”领百本电子书(包含文中书籍),洞见书,与你同行,助你武装大脑,制胜未来!明天见!
来源:大脑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