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书评|专访投资人羊东:为孩子埋下商业思维的种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00:25 3

摘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一位资深投资人“童心大发”,给儿童创作了一套绘本。近日,由投资人羊东创作的儿童财商启蒙绘本《会讲故事的经济学》热销25万套、500万册,该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登上多个电商平台国内财商绘本品类销量榜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一位资深投资人“童心大发”,给儿童创作了一套绘本。近日,由投资人羊东创作的儿童财商启蒙绘本《会讲故事的经济学》热销25万套、500万册,该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登上多个电商平台国内财商绘本品类销量榜首。

本书获林毅夫、樊登、俞敏洪、周鸿祎等联袂推荐。俞敏洪称赞其“一口气读完”,樊登认为该书“以寓教于乐方式解决财商教育困惑”,两位大V在抖音等平台上荐书,也为书籍带来了巨大流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日前采访了羊东。羊东是国内知名投资人,1995年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赴美国南加州大学(USC)留学。1997年进入美林证券等机构从事投行业务,2000年后长期担任软银赛富基金合伙人,是国内最早从事VC/PE投资的人士之一。其投资的知乎、樊登读书会、完美时空、摩比天线、中兴软创、凡客诚品、58同城、博客中国等项目中,不少都有浓郁的文化与传播色彩。

羊东编写这样一套儿童读物,背后有什么故事,“沉没成本”“博弈论”“连锁经营”等晦涩的学科词汇,又是否合适过早教给孩子?

《21世纪》:为什么想起来要做这套书?

羊东:说起来最开始,是因为接触了众多创业者,发现商业思维不太够的不在少数,当时心里真挺遗憾的。创业者是全社会最珍贵的资源之一,他们拼尽全力去闯,还努力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可就是因为早期成长经历的影响,商业思维这块有所欠缺,结果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而且很多其实是能避免的,非常可惜。

后来我又琢磨,中国有几千万直接做生意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老板和管理者加起来人数众多,他们其实都需要商业思维。再往后我更加意识到,其实几乎每个人工作中大部分思考,都和商业沾边。

商业思维能力真的是大家最需要的技能之一,能实实在在派上用场。但可惜的是,过去一说起财商,大家总聊的是投资理财、勤俭节约,这和真正能看透商业本质、掌握背后规律的财商比起来,差别可太大了。

图德艺术 绘

新华出版社

《21世纪》:小朋友能学会商业思维吗,这套书被一些小学引入课外阅读清单,这与当下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否有关?

羊东:最功利最直接的回答可能就是适应目前的新课改。

但实际上,商业思维本就应该从小培养,而且效果上更是事半功倍。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初中后才逐步成熟。拔苗助长会消灭孩子宝贵的自信心。但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却很小就很发达了。家长们常说“让孩子接触世界,了解社会”,而当今世界的主体正是商业世界。孩子身边的衣食住行,都是商业现象,这些现象背后藏着深刻逻辑。例如,第一性原理这个概念可能来自物理。如果孩子在故事中学习了这种思考方式,100%会促进物理的学习。

商业知识和学科知识是高度相关的,学科原理往往也是行业运行的原理。

比如张忠谋创立台积电,就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芯片太过复杂,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必须有明确的专业分工。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才有了台积电,而它在芯片领域也成了卡脖子环节;比如马斯克,他的商业思维和第一性原理的思维习惯,极大地推动了汽车生产、卫星发射等多个领域的进步。你很难说他那时进行的是商业思考还是学科思考。

科学大家必然也是行业专家。像钱学森,就对包括城市设计在内的很多领域有深入研究。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中国要发展电动车的建议。很难想象一个化学家不懂化工行业规律,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不懂IT行业。而如果要了解行业,就必然需要具备深厚的商业思维。

也许是这些原因,如今教育改革特别强调联系实际,小学应用题场景化、语文考试注重独到见解,“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新课改方向。

《21世纪》: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商业思维?

羊东:我举几个例子,如带孩子去上海、香港这种大城市,路上可以问“金融中心为何全都是港口城市?”这时聊聊贸易和金融之间的关系,让孩子知道背后的逻辑;路过消防站的时候,不妨问问孩子“你觉得城市为啥要花这么多功夫建消防站?”这能帮他理解那些虽然不常发生,但一旦发生就影响很严重的风险,慢慢学会看待小风险积累的问题。

去吃麦当劳、住连锁酒店时,也能聊:“好多地方都有这家店,你觉得他们能把生意做这么大,最关键的是啥呀?” 趁机讲讲连锁经营的核心;平时购物的时候,还可以聊聊品牌——现在咱们中国正处在建立真正好品牌的关键阶段,跟孩子说说为啥大家喜爱某个品牌,品牌背后藏着啥秘密。

去超市买菜、买零食时,甚至可以一起猜猜:“这么多东西里,有多少是咱们本地生产的呀?” 如果大多是外地的,就接着聊:“你说这些东西是怎么从老远的地方跑到咱们超市货架上的呢,货款是谁出的呢?”

你看,生活里到处都是能聊的话题,稍微留心一下,就能帮孩子慢慢建立对商业的感觉。

《21世纪》:这套书与传统的儿童读物有什么区别?

羊东:这套书的确和传统儿童读物不太一样,主要是这三个方面吧:

首先当然是故事必须好看,不然影响不了孩子。其实儿童故事大多是温馨的情感陪伴类的,情节比较平缓,说白了就是没情节。写这套书的时候,我特意学了如何写剧本,故事里要藏着实实在在的矛盾和波折。

就像书里村民创业时遇到各种难题,又想办法解决的过程,一波三折的才能有意思。所以好多孩子读了就找下一个故事,读完一遍还不够。我知道有些小读者家里很多书都扔了,但这套书会翻出来再读。

其次是知识体系更完整。大多数故事讲完一个事情就结束了。但这套书有个大框架,从商业原始状态讲起,孩子们跟着村民创业的故事,一步步看商业文明怎么发展的。每个故事都串在一起,孩子能跟着看到整个脉络,就像搭积木一样,慢慢拼出一个完整的商业世界版图,读完心里会特别有收获。

最后是知识点一定是要有一些深度的。很多读物讲知识可能有点像说教,孩子不爱听,例如一定要勤劳,一定要节省,都是大道理,也没什么深意。写这套书,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讲最基础、最重要的原理来讲,比如分工合作的结果,竞争和博弈,什么是品牌,为什么要长期主义,第一性原理思维。 这些知识,藏在餐饮、零售、物流等 10 大行业的故事里。还有 “知识银行” 模块帮着梳理了三四十个跨学科原理,心理学、数学这些知识在商业中的应用也自然融进去了。孩子跟着故事走,不知不觉就懂了这些原理,还不会觉得是在 “学习”。

说白了,就是用孩子爱读的故事形式,既让他们读得开心,又能在完整的知识框架里学到真东西,这就是它和传统儿童读物最不一样的地方。

《21世纪》:你是从事一级市场投资的,这一领域在书里是否有提到,又是如何表现的?

羊东:投资的第一课就得明白,不能把股票只当成一张纸,咱们投的是这张纸背后的生意。而要了解生意,靠的恰恰就是商业思维。

所以说,商业思维能力其实是投资最核心的能力,也是最基础的基本功。但这些能力跟音乐、美术、数学能力一样,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得经过长时间深入思考和打磨才行。不然芒格也不会说,巴菲特都60岁以后了还有挺大进步呢。

正因为这样,从小就让孩子有商业思维的意识,给他们种下财商的种子,才显得特别重要。

书里也确实有和投资相关的例子。就说小熊卖鱼的故事吧,讲的就是沉没成本,而这个思考方式和股票斩仓、项目放弃都高度相关。

沉没成本这概念,小朋友听着可能会觉得不太符合平时的想法,毕竟得放弃之前投入的东西,只考虑当下该怎么决定。也正因为这样,用故事把沉没成本的道理讲出来,让孩子们从小就琢磨这事儿,将来他们才真的能用上这种思考方式。

《21世纪》:这几年新的技术,尤其是AI的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的大变化,怎么看待这种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会对投资领域带来哪些变化?

羊东:AI确实给各行各业的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不过我觉得,叔本华有句话特别能说出我对AI的看法。他说,能力强的人能击中别人打不中的目标,而天才能击中别人压根儿看不到的目标。

我认为AI肯定是个特别有能力的帮手,但人类才是真正的天才,才能想到那些水平高、有深度,AI看不到的方向和目标。具体对投资领域来说,AI肯定会是能力优秀的工作者,但绝不会是出色的决策者。

《21世纪》:能否介绍一下你自己最为“得意”的投资案例。

羊东:或许我可以说说对58的投资。我在香港工作时,看到香港报纸上有整版的分类信息,当时就琢磨着,这些分类信息迟早会被互联网上的内容取代。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商业敏感度和商业思维吧。

后来回了北京,由于有这个意识,我会主动去寻找做这类事的互联网公司。那时候58连公司都还没注册,只有个网站,我就主动通过网页找到了创始人,进行了投资。这可能也是商业思维的一个真实案例。

《21世纪》:你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出身,过往很多投资项目却都与文化传媒相关,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渊源,目前进入图书领域,还有什么特别的职业规划吗?

羊东:我其实挺幸运的,计算机系给了我一套完整的IT知识框架,这在做互联网投资时帮了不少忙。我特别认同查理·芒格说的多元思维模型。从小就掌握不同学科的一些基本道理,能培养出素质很优秀的人。

我也特别希望,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把自己对行业的洞见、理解、思考和方法论,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给孩子们听。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相信当孩子们接触到一流的内容,肯定能创造我们无法想象的奇迹。

来源:大力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