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给员工买的意外险谁受益?深度解析法律框架下,企业福利如何化作员工兜底保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20:33 4

摘要:清晨七点,电子厂女工李慧在车间巡检时被松脱的零件砸伤脚踝。送医后,人事主管递给她一份团体意外险理赔指南,“别担心,保险就是给你用的”。三天后,6000元医疗理赔款直接汇入她的账户。这张由单位购买却直通员工口袋的保单,正是中国企业福利体系中最具温度的金融设计。

清晨七点,电子厂女工李慧在车间巡检时被松脱的零件砸伤脚踝。送医后,人事主管递给她一份团体意外险理赔指南,“别担心,保险就是给你用的”。三天后,6000元医疗理赔款直接汇入她的账户。这张由单位购买却直通员工口袋的保单,正是中国企业福利体系中最具温度的金融设计。

一、法律框架下的权益归属

受益人本质是员工而非企业

根据《保险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单位为员工投保人身保险时,受益人只能是员工本人或其近亲属,企业不得将自身指定为受益人。这如同父母给孩子准备雨衣,遮风挡雨的工具最终属于孩子而非购买者。

■ 生存理赔金:意外医疗、伤残保险金直接归属员工本人,企业无权截留或抵扣工伤赔偿。2024年某制造业案例中,法院明确判决企业需将10万元意外伤残理赔款全额交付受伤员工,不得抵扣企业应付补偿。

■ 身故保险金:若员工不幸身故,保险金由员工生前指定的配偶、子女等近亲属领取;未指定时按《继承法》顺序分配,企业依然被排除在外。

团体意外险的保单虽由企业购买,但保障权益如同员工随身携带的“金融护身符”,始终跟随员工个体流动。

二、受益人确定的实操逻辑

双重保障机制守护员工权益

1. 默认受益规则

多数企业投保时会选择“法定受益人”模式,即不主动指定受益人。此时:

■ 医疗费、伤残金自动支付给员工本人

■ 身故金按法定继承顺序分配,第一顺位为配偶、子女、父母

2. 个性化指定权限

员工可提交书面申请,自主指定父母、配偶等近亲属为身故受益人。某物流公司2025年数据显示,17%的新员工在入职时会补充提交受益人指定表,将配偶或子女列为第一顺位受益人。

需特别注意,企业指定受益人时如同为孩子代收礼物,必须获得员工本人签字确认,且范围限定在近亲属圈层内。

三、企业与员工的共赢逻辑

福利属性大于风险转嫁

■ 员工端价值:获得叠加保障。某纺织厂女工张丽芬同时获得工伤保险赔付8万元和团体意外险医疗金2.3万元,后者覆盖了自费药品和康复理疗费用。

■ 企业端价值:提升归属感的低成本工具。团体意外险人均年保费约200-500元,但能让员工保障感知提升43%(2024年人力资源调研数据),相当于用一顿聚餐费用换来全年安心。

不同于雇主责任险的风险转移属性,团体意外险本质是员工福利,如同企业为员工定制的“金融工作服”,贴身保护却归属个人。

四、关键条款的识别要点

三要素锁定真实权益

翻开团体意外险合同,重点确认:

1. 被保险人栏:应为员工个人姓名或附参保名单

2. 受益人约定:医疗/伤残项显示“被保险人本人”,身故项标注“法定或指定受益人”

3. 理赔支付路径:明确“保险金直接支付被保险人或受益人”

某食品公司2025年新保单特别增加“权益告知页”,用图示说明理赔资金流向员工账户,避免误解。

傍晚的社区诊所里,李慧用理赔款支付完最后一次理疗费。那张印着公司LOGO的保单,最终化作她钱包里的银行到账通知。单位购买的意外险,本质是种在员工福利土壤中的金融作物——企业播种,员工收获。当保险金穿透企业账户直抵个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法律设计的精妙,更是商业文明中对个体尊严的守护。

来源:志泽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