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读后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3 23:42 3

摘要:大概是在06年左右,那时我在读高中,从学校附近的书店里,偶然买到一本过期的英语学习杂志,封面是《摩托日记》的剧照,杂志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介绍这部电影和切·格瓦拉的。当时看了感觉自己的心里确实受到了震撼和冲击,后来又找到了一本关于他的简易的传记。在当时通信网络不发

前一阵读完了美国人乔恩·安德森写的《切·格瓦拉传》。查了一下这本书的订单,发现竟然是18年买的,原来我是放了将近七年时间我才想起来看。

在将近20年前,第一次认识了切·格瓦拉,这么多年以来总是时不时会想到这位名人。

大概是在06年左右,那时我在读高中,从学校附近的书店里,偶然买到一本过期的英语学习杂志,封面是《摩托日记》的剧照,杂志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介绍这部电影和切·格瓦拉的。当时看了感觉自己的心里确实受到了震撼和冲击,后来又找到了一本关于他的简易的传记。在当时通信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我也只是通过这些文字浅显的了解了他的人生。

上了大学才有机会方便地使用互联网,然而对格瓦拉的了解却依然浅薄。那时候我被各种新鲜事物弄得眼花缭乱,以前的那种震撼的感觉早就被时间冲淡了。唯一有点印象的,就是看过两次《摩托日记》的电影,还有格瓦拉在古巴和玻利维亚游击战的电影。不过我觉得电影里对他的形象塑造并不好,前一部的形象很文弱,看起来也比较羞涩内敛,没有格瓦拉的气质。后一部仿佛就是好莱坞那种大兵硬汉的形象,也不能令人满意。

一直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还有就是买过这么两本书。一本《摩托日记》,是根据格瓦拉第一次南美旅行的日记整理的,现在想想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另外就是这本《格瓦拉传》。

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对格瓦拉的了解实在是浅显,很多也是自己想当然,除了不了解,对他也有很多误解。

以前在百度知道看到过一个问题,说莫扎特是音乐天才,很早去世,好像是为音乐而生的,问有什么类似的人。我都没怎么考虑,就回答了切·格瓦拉,是为革命为人类奋斗而生的。(模模糊糊一直记的这个问题,我印象里一直是说类似于莫扎特一生都属于音乐,我回答格瓦拉一生都属于革命这种说法。)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妥,但我是带着一种想法,一直都以为格瓦拉从年轻时就带着一种革命理想,肯定是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反抗运动之类的。

但看了这本传记才知道,并不是这样。青少年时期的格瓦拉虽然阅读了很多书籍,却从来没有参加过学生游行之类的运动,也没有加入过什么组织党派之类的。有个著名的故事是说格瓦拉的好友埃尔伯托·格拉纳多邀请他参加反抗政府的示威游行,被他拒绝了,他回答说给他一把手枪他才会去。之前我一直一厢情愿的以为是因为他有一种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想法,后来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想多了吧,他那时也就是十七八岁,可能仅仅是对此还不感兴趣而已。

而后格瓦拉和格拉纳多进行了著名的穿越南美洲的旅行,就是被拍成电影的那次经历。电影里和传记里情节有些不同,但我感觉最主要的是电影里写的是他经过了这次旅行之后就觉醒了,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而我以前以为他早就有共产主义和反抗意识了。根据传记中的说法,实际上两种想法都不太对,这次旅行对格瓦拉的影响确实很大,但远没有到让他决定投身革命事业的程度。而他在这之前虽然也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但并没有以此为信仰。这次旅行过后,他还是回到了学校完成了学业,而且还是抱着当个医生的想法。

然后,大概是他不甘寂寞,或者命运使然,他又踏上了旅途,一连几年他都在拉美几个国家漂泊,甚至吃住也成了问题。在危地马拉的时期,格瓦拉才真正决定确立了解放拉美的想法,也逐渐有了共产主义思想。在维护危地马拉的阿本斯政权失败后,格拉瓦逃到了墨西哥,他在这里认识了卡斯特罗,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人生。

而我之前对古巴革命的了解更是非常简单,我一度以为就是卡斯特罗带领游击队走“农村包围城市”一路打仗解放古巴的。而实际上情况比这复杂得多。卡斯特罗带领游击队员乘坐格拉玛号进入古巴的行动看起来是相当失败的,跟计划差得很远。当时出现了很多状况,也有很多人伤亡,但这次行动并没有彻底失败,算是保留了革命的火种,活下来的人们进入山区开展游击战争,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而游击战,相对于咱们国家的历史来说有点“小打小闹”的感觉,从格拉玛号登陆到游击队攻进哈瓦那一共只有两年多的时间,而卡斯特罗的游击队一共好像也就几百人。读了格瓦拉的传记才了解到了,卡斯特罗和他的游击队在解放古巴时,不只要面对巴蒂斯塔政权的军队,还要面对背后的美国(好像我一直忽略了)。而且卡斯特罗的游击队并不是反抗巴蒂斯塔的唯一力量,古巴国内还有“共产党”人民社会党,还有“7.26运动”在城市里的组织,这些力量之间除了合作还有猜疑和利益争夺。而卡斯特罗除了领导游击战还要努力维持平衡各方,还要在权力争夺中胜出,所以卡斯特罗确实是挺厉害的。

格瓦拉在这期间逐步成为核心领导集团的一员。而在革命胜利之后,格瓦拉最开始也并没有立刻被任命要职,卡斯特罗一开始也没有和美国撕破脸,是在一连串计划内和计划外的事情之后逐步发生的。在格瓦拉担任古巴政府领导人的几年时间里,虽然他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会影响卡斯特罗的决策,但他还是要听命于卡斯特罗。因为这本书主要是介绍格瓦拉的生平,所以对卡斯特罗的介绍不多。但是在这不多的文字里,还是能感受到卡斯特罗面临的困境和他的掌控力。

而格瓦拉后来离开古巴去刚果和玻利维亚参加游击战的经历,更让人唏嘘不已。个人感觉,这两次经历似乎跟格瓦拉光辉传奇的形象有些不符,好像是一个英雄人物草草收场的感觉。

先说他去刚果的经历,在以前也无非是觉得因为反动政府和背后的帝国势力太过强大导致失败,但根据书里的说法,实际上这次经历就像是一场闹剧,是对格拉瓦和参加的古巴游击队员的浪费。格瓦拉和一些古巴人带着一腔热血和希望去了刚果(金),在那里几个月的时间大概让格瓦拉非常难受。当地的所谓革命者解放者组织分成了多股势力,各自为营,领导人根本没有领导能力也没有什么革命信仰,当地的士兵更是懒散,大概只是把参加军队当成了一份糊口的差事。于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格瓦拉带领的古巴人甚至都没参与什么军事行动,所谓的刚果革命就失败了。

而后过了一段时间,格拉瓦又把游击战的目标放到了玻利维亚。在格瓦拉还在古巴政府任职的时候他就已经派人到玻利维亚与阿根廷接壤的地区提前准备了,当时的愿望是为进入阿根廷开展游击战做准备,但行动很快就暴露,然后宣告失败了。除了参加行动的人员犯了错误,我觉得格瓦拉和卡斯特罗等幕后策划的人也有很大问题,尤其是格瓦拉,大概是古巴革命的胜利让他们太乐观了,这次行动显然是有很多漏洞的。

但是格瓦拉的热情并没有被浇灭,他亲自踏上了玻利维亚的土地,准备领导游击战。除了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在他去之前就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玻利维亚的共产党根本不支持他们,甚至表示明确反对。这个问题在他派人去玻利维亚开展游击战的时候就遇到了,尽管他和古巴一直和玻利维亚共产党联络,并要求对方帮助,但没什么实际效果。而当地的农民还是很原始愚昧的状态,对他们无法提供帮助,所以就导致格瓦拉和他的游击队在玻利维亚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

于是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玻利维亚政府军就开始对他们进行了打击,格瓦拉和游击队的状态就每况愈下,甚至逐渐失去了和外界的联系,最终走向失败。

关于格瓦拉的被俘和死,在这里也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十几年前看到网上甚至有人说格瓦拉被俘时怕死,不逊于萨达姆。在传记里并没有感受到他怕死的描述,而他之所以没有直接面对敌人的子弹而是不让对方开枪选择被俘可能是还抱有一些幻想吧,幻想着自己能像当初的卡斯特罗一样被抓进监狱然后获释,继续出来搞游击战。只不过他想错了,玻利维亚政府还是杀死了他。

切·格瓦拉死后,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古巴革命领导人这么简单,他已经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尽管他的经历并不算完美甚至可以说不成功,但他的精神却激励了很多人。他作为符号和象征甚至有些滥用了,不少愤怒青年、嬉皮士、乐队的甚至都拿来用,因为很多人理解的格瓦拉是一种反叛不羁的形象,甚至可能单纯觉得很酷吧。但是我觉得与其说格瓦拉的精神是反叛不如说是反抗,是对不公命运对强权压迫的反抗,而且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劳苦大众有着深切的同情,对这个世界有着崇高的理想,这才是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习的东西。

来源:凡人学古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