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的这个号里,我大多数谈论的都是关于电影的话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非常感谢朋友们能够抽时间阅读我的这些小文,今天在这里特别郑重的跟大家说一声:多谢了。请您点击:电影海报砖家
在我的这个号里,我大多数谈论的都是关于电影的话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非常感谢朋友们能够抽时间阅读我的这些小文,今天在这里特别郑重的跟大家说一声:多谢了。请您点击:电影海报砖家
看到这张图片我相信你一定不会陌生,这个人物当年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风靡一时,许多年轻人把这个头像印在t恤衫上或者是茶杯、书包上,以表示对这个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敬佩之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一个出生于阿根廷的古巴革命家切 格瓦拉最后却战死在玻利维亚的故事。
而反映切 格瓦拉的电影,我在网络上看过两部。一部是巴西导演拍摄的《摩托日记》,影片讲述的是1949年,29岁的阿尔贝托·格兰纳多和23岁的格瓦拉成为旅伴,两人骑着一辆“诺顿500”摩托车从阿根廷出发穿越南美大陆的故事。在旅途中格瓦拉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感受,在他此时的一篇日记中他写到:“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
旅途结束之后切·格瓦拉前往古巴投入到革命之中。
(电影《摩托日记》剧照)
另外一部是西班牙导演斯蒂芬·索德伯格拍摄的上下两集电影《切·格瓦拉》,电影真实地再现了切·格瓦拉的生活,上半部《Revolución》主要讲述菲德尔·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领导的古巴革命成功推翻了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的过程。
下半部《Guerrilla》主要讲述切·格瓦拉试图在玻利维亚进行革命以及他的死亡,这部影片的最后段落表现了格瓦拉被玻利维亚游击队抓获以后处死的场面,两部电影都是用真实电影的风格拍摄。
(电影《切·格瓦拉》剧照)
让我们先认识一下切·格瓦拉同志,1928年6月14日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后来切·格瓦拉来到了古巴,成为了古巴共产党员。1956年,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一起组建游击队,1959年古巴新政府成立,格瓦拉被授予“古巴公民”的身份。
1960年,切 格瓦拉作为古巴代表团的主要负责人还来到了北京,看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毛泽东主席。
当然最先接待他的还是周恩来总理,他跟周总理说:他非常想见到毛主席。在第二天毛主席就接见了这个古巴代表团的负责人切 格瓦拉。
(切格瓦拉和毛泽东主席)
在随后的几天里,切格瓦拉还被我国方面安排到了农村和一些工厂参观了我们国家的建设。
古巴要在两国公报写上‘古巴感谢中国无私援助’的字句,但周总理不同意,坚持认为各国间的援助都是相互的、互利的”。(砖家解读:实际上当时我们虽然非常困难,但是也拿出了很多钱支持这些与我们建交的国家。但是具体支持了古巴多少钱,我无从查证)
下面这张图就是他在工厂里与工人交谈的场面。
(格瓦拉在中国)
那一年是中古建交第一年,古巴不仅在拉美而且在整个西半球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因此,我国对格瓦拉的访问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
格瓦拉回到古巴后,不遗余力地夸赞中国,一时间在古巴也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对于中国的贷款,格瓦拉希望古巴人民能还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中国是最慷慨的国家之一。我们希望到时自己没有困难能够归还。毕竟‘只有自己帮助自己,上帝才会帮助你’。”
(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
回国以后格瓦拉放弃了古巴的高官厚禄,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古巴。1967年1月,卡斯特罗讲到格瓦拉“告别古巴”的情景。他说:“格瓦拉从参加我们行列的第一天起,就时常明确地表示,当古巴斗争完成之日,他就将去另外的地方履行革命任务,我们也常向他许诺,完全忠诚地信守对格瓦拉同志的诺言。”(砖家解读:我一直觉得切格瓦拉他就是一个像巴顿将军一样的战争狂。他不喜欢没有战争的年代,他喜欢哪里有战争就要到哪里去参战,至于高官高官厚禄对于他来讲不是他想要的)
人们崇拜英雄,却不知他们的英雄此刻正经受着饥饿、疾病、死亡和背叛。比丛林更可怕的是,美国中情局和玻利维亚军政府已布下天罗地网,参与围剿行动的中情局前特工费利克斯·罗德里格斯在76岁时说出真相:中情局希望能活捉格瓦拉以便对他进行审问,但玻利维亚政府下达了处决令。
在被处以极刑前,特工问他:“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格瓦拉安详地回答道:“我在想,革命是不朽的。”面对那位靠酒精壮胆才敢来行刑的刽子手,格瓦拉说:“你是来杀人的。开枪呀!胆小鬼!”
(历史照片)
切·格瓦拉死后,切·格瓦拉的肖像已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
相对于西方的颂扬,此时的中国对古巴的报道已降温,格瓦拉的死甚至没能登上《人民日报》。周恩来总理提到格瓦拉,指他领导的游击战是“盲动主义,脱离群众”,是“认为不管有无条件,只要放一把火就可以烧起来,结果害人害己”。“我们搞了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艰苦奋斗,经过万里长征才取得了胜利。他们想点把火就一举成功。所以,他们就看不到格瓦拉失败的教训,而觉得他是一个英雄”。
(切·格瓦拉)
《时代周刊》杂志将格瓦拉选入二十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
而到了2025年,整个世界的文化都被美国人以娘娘腔的形式渗透和“引领”,现在年轻人的偶像已经不再是那些独立主义的英雄,不是那些为了革命主义而英勇献身的勇士。
的确,现在需要和平,不需要战争和杀戮。但是美国人一直在他的影视作品当中展现的是那些钢筋铁骨男子汉拯救世界的形象。
如果你还喜欢这种男子汉形象的影片,可以到网上去看一看《摩托日记》和《切 格瓦拉》两部影片。
来源:电影海报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