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见|政绩工程堆砌“虚假政绩”:看得见的浪费,看不见的民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3 22:20 1

摘要:近日,一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通报引发广泛关注,一名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委书记脱离县情实际,执意上马“水秀”和“灯会”旅游项目。2018年1月,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230万余元。然而半年后,项目运营入不敷出,陆续停止运营。2019年

近日,一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通报引发广泛关注,一名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委书记脱离县情实际,执意上马“水秀”和“灯会”旅游项目。2018年1月,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230万余元。然而半年后,项目运营入不敷出,陆续停止运营。2019年9月,“灯会”项目因设施毁损严重被拆除,“水秀”项目停止运营闲置,致使国家利益受损,当地群众反映强烈。

个人拍板决定重大项目,强行推动项目建设,完全无视集体决策,这种“一言堂”的行为使得项目从一开始就偏离正确方向。先施工后补办招投标手续这一违规操作更是严重违背相关规定,2230万余元的投资最终打了水漂,令公众痛心不已。不仅如此,在项目失败后,该官员并未受到惩处,反而仕途升迁,直至2025年被查,舆论强烈批判这种“带病提拔”的现象。

“形象工程”毁形象,伤民心。此类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并非个例:投资超9亿元、负债20年建设的公园不开放;脱贫县斥资千万建豪华厕所;715万元修建牛郎织女雕塑等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存在很多问题,如:许多政绩工程投入巨大,但由于不符合实际需求,出现闲置、废弃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部分政绩工程可能会挤占用于民生领域的资金,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一些政绩工程的决策过程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往往由少数官员“拍脑袋”决定,没有充分征求专家、群众的意见。这些政绩工程会让群众对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政水平产生质疑,认为政府只注重表面功夫,不关心群众的实际需求,削弱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形象工程的背后,归根究底是部分官员政绩观的扭曲。个别官员不顾地方发展实际,只盲目追求短期内能看到的“成果”,以便在考核、晋升中占据优势,而不考虑项目的长远影响和实际效益。一些地方打着“升级改造”“打造地标”等名号,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大搞一些华而不实的项目,不惜挤占资源,甚至掏空“家底”,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有网友直言,“花公家的钱,树自己的政绩,升自己的官,既不心疼也不负责。形象工程‘油水’多,谁都想来捞一笔。”网民用朴素的话语直接指出部分官员将公共权力异化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同时,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往往投资规模大、审批环节多、监管不透明,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

强化权力制约监督,推动权力运行规范有序。如果对公共资金使用、项目决策的监管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制度约束和问责机制,就容易出现权力滥用、责任缺失以及贪污腐败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标准,从根源上破解“重短期政绩、轻长远实效”“重上级评价、轻群众感受”的问题。完善监督与问责机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加大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查处力度,完善终身追责机制,防止部分领导干部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烂账”。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衡量政绩不应只看表面工程,更要看群众的实际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是否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