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悼二战原爆,中国记者当场发问,谁投下那两颗原子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3 20:52 1

摘要:谁炸的日本?为什么要炸?两个问题,像两颗石子丢进水面,圈圈涟漪,迅速扩散。2015年8月6日,广岛纪念原子弹爆炸的场地内,话筒在空中传递,灯光冷冷地打在脸上,中国记者徐德志站起来,连珠炮一样,把话抛了出去。会场一下子安静。谁都知道答案,可真把因果链条摆上台面,

谁炸的日本?为什么要炸?两个问题,像两颗石子丢进水面,圈圈涟漪,迅速扩散。2015年8月6日,广岛纪念原子弹爆炸的场地内,话筒在空中传递,灯光冷冷地打在脸上,中国记者徐德志站起来,连珠炮一样,把话抛了出去。会场一下子安静。谁都知道答案,可真把因果链条摆上台面,没几个人愿意接这个话头。

那天的仪式规格不低。日本方面把阵势拉满,首相的致辞字字叙说灾难,语气低沉。联合国也出了代表,照例呼吁和平,反核,强调人类共同的命运。台上台下,都在讲核武器是魔鬼,日本是受害者。画面里是沉痛,是缅怀,是“不要再有下一个广岛”。这些话没错,确实刺心。80年前,两颗原子弹把广岛、长崎打成炼狱,20多万生命在几天几周内消失,更多的人在辐射的阴影里活成了一本病历。

可这事不能只看一帧。日本在这类纪念里,总是刻意把镜头定格在“那一刻”。只讲受难,不讲原因。只讲原子弹从天而降,避开它为什么会落下。仪式上强调“我们很惨”,强调“我们也反战”,把悲伤抬得高高的,把责任放得轻轻的。久而久之,纪念就从“记住历史”变成了“挑着记忆”。真的和平,需要直面真相;选段播放的和平,像剪辑过的电影,情绪饱满,真相躲在后面。

徐德志的问题,厉害就厉害在这一点。他先问“谁炸的日本?”答案不难,美国。可紧跟着又来了句“为什么要炸?”场子马上变味了。这个“为什么”,逼着人们把历史的节点串起来: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发动战争;侵华战争越陷越深,资源吃紧,于是把手伸向东南亚;更往前,是军国主义一路狂飙,梦想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一环套一环。不是一句“战争太残酷”就能打住的。

有的观众不舒服了。有的人点头,更多的人沉默。日方的官员习惯了在这天用一种固定的语言表达悲伤,可这套话术一旦被“为什么”打断,就必须谈“我们做过什么”。你可以讲受难,但你得先讲你如何把别人推向深渊。你可以反核,但你得先承认你曾把刺刀伸向邻国的脊背。纪念的底色,是悼念;悼念的前提,是清算。这个顺序一乱,就变味。

想看真诚纪念,去德国看看。德累斯顿的火海也曾把一座城烧得通红,老照片看一眼都头皮发麻。可德国政府没有年年把它当作全国情绪动员的中心主题,没有把“我们也受害”挂在嘴边去博取理解。他们选择把镜头对准了自己的罪行。柏林市中心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灰色的石阵压得人喘不过气。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的那一跪,不是作秀,是把德意志的脊梁按在历史面前,实打实地弯了一次腰。课本里、纪念馆里、公共讨论里,那些关于加害的词,直白,刺耳,反复出现。德国人很懂,只有把加害者的责任掰开揉碎讲清楚,才有资格谈“我们也受过苦”。

回到广岛这场纪念。台上“和平”的标语醒目,台下的叙事却绕着“为什么”走。日本的官方话语,习惯把战争背景模糊化,把军国主义和侵略的因果掩在各种抽象词里。可历史的账单不会自己消失。纪念不是把疼痛裹上绷带,展示给世界看“我们很痛”;纪念应当是把伤口掀开,告诉后人“我们做错了什么,别人被我们伤得多深”。这份诚意一旦缺席,纪念就容易变成叙事工程:把“受害者”身份夯得更实,把“加害者”身份轻描淡写,最好让人忘了。

也有人劝,过去的事,放下吧。过去的事,对普通人的仇视,必须放下。这一点没啥可犹豫的。战争的罪责,不该由今天在便利店打工、在地铁里低头赶路的普通日本人背。但对历史真相的追问,放不下;对错误历史观的警惕,放不下。更放不下的是那种“我们没错,只是我们输”的心态,它是危险的,它会在某些政治时刻再次苏醒。

日本到底想通过这类纪念,达到什么?看得出来,一是国内的情绪整合,把“受难”的共同体形象反复加深。二是对外的形象塑造,把自己摆在核受害的突出位置,借“和平”话语寻求道德高地。三是某种程度上的议程设置,把对“核”的关注替代对“侵略”的追问,让国际讨论偏离核心矛盾。这些策略很老练,也很有效。可它们不等于反思,更不等于悔过。

那两个问题再次值得回放。谁炸的日本?美国。为什么要炸?回答这句,不是为了把责任推给别人,而是为了把历史的因果讲明白:当一个国家用战争改变秩序,它就在邀请灾难。

80年了,时间把伤口的血止住了,没把责任的疼带走。纪念活动年年有,台词年年一样,镜头年年对准一样的花圈、一样的表情。缺的那句话,仍旧没说出口。不是别人不理解日本的悲伤,而是日本不愿意彻底理解别人的痛。历史没那么好糊弄。你选择记住什么,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国家。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政治上也在道歉啊,也在承诺和平。承诺是一回事,记忆是一回事。记忆是日常的,是公共空间的,是纪念馆里的文案,是课本里的段落,是官员在最重要的日子里敢不敢点出“侵略”两个字。当“侵略”挪成了“事变”,当“责任”换成了“反省”,当“受害”被反复放大,“加害”却被稀释,纪念就成了技巧。

问清楚“谁”和“为什么”,不是为了挑衅,而是为了防止下一次悲剧。记忆如果没有方向,很容易绕回原点。和平不是用眼泪换来的,是用真相、责任和制度捆住了手脚换来的。愿在每一个纪念的日子里,都能多一点勇气,说出真正该说的话。

信息来源:

- 广岛原子弹爆炸历史与遇难者数据:广岛市政府公开资料、广岛和平纪念相关发布

- 联合国就核裁军与和平纪念活动的发言材料:联合国网页公开信息与会议通稿

- 关于“珍珠港袭击”与太平洋战争节点:二战通史资料与多家权威史料汇编

- 日本对华侵略与东南亚扩张史实:中外历史研究文献与博物馆公开展陈文本

- 德累斯顿空袭史实:德国历史档案馆与相关学术研究

- 勃兰特在波兰华沙下跪的历史影像与背景材料:勃兰特基金会、德国联邦政府公开资料

- 柏林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信息:纪念碑基金会与官方网站公开介绍

- 记者就纪念活动提出现场质问的报道与公开画面:媒体采访与活动现场公开记录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