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检门”事件出现新进展,8月13日,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获悉,负责审理此案的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称,由于管辖权异议原因,取消开庭。
中时财经原创出品
记者:周雪松
编辑:李 捷
制图:乔寒云
“体检门”事件出现新进展,8月13日,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获悉,负责审理此案的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称,由于管辖权异议原因,取消开庭。
近日,爱康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康集团”)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在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向10年老客户张晓玲律师索赔1000万元,并要求其公开道歉。
对此,张晓玲律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回应称,目前正积极应诉,已正式提交管辖权异议书面申请,并举报了爱康集团在上海注册地出现的经营异常问题。
与此同时,就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也联系了爱康方面,但截至记者截稿,对方表示采访内容已收悉,但未就该事件作出回应。
01 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
8月13日下午,张晓玲告诉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她收到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的通知,该案原定于9月11日下午在陆家嘴第三法庭开庭审理,由于管辖权异议原因,取消开庭。
前一天,张晓玲女士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已正式向浦东法院提交管辖权异议书面申请,同时,对于上海虚拟注册地、无实际经营的爱康集团,已向市场监督机构实名举报。
张女士对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表示,爱康集团的注册地址为上海浦东大道2123号3层3E-2398,实地查看并没有找到这家公司。针对其举报,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回复称,交由相关承办单位处理。
张晓玲质疑,爱康集团在上海虽有注册地,但无实际经营,或者与实际经营地址不符,那么上海法院怎么管辖?
13日下午,关于这次举报也有了新的进展,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其举报决定不予立案,原因是依据相关规定,本市登记的经营主体可以在登记住所以外开展经营活动,无需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办理经营主体登记备案手续。
“因为我提出管辖异议,所以暂时开不了庭。”张女士说,“爱康集团在注册地无实际经营,浦东法院的管辖权就有问题。”
她提交的管辖权异议申请书指出,2023年她在爱康国宾北京西直门分院进行体检,且与爱康国宾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存在争议,上述机构均系在北京市登记注册的独立法人,直接提供涉案体检服务并与其产生争议。而与爱康集团并无直接业务往来或争议事实。
张晓玲指出,侵权案件应以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确定管辖,不得通过增加无实际争议的主体来规避法定管辖。若允许当事人通过随意添加不适格主体来选择法院,将导致管辖规则失去约束力,不利于诉讼秩序的维护,也不利于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
“原告爱康集团主体不适格,系虚拟注册地,刻意规避北京法院的管辖。”她认为,自己作为管辖权异议申请人住所地、案涉体检行为地、互联网质疑言论发布地均在北京,建议将案件移交北京法院审理。
她进一步分析指出,本案涉名誉权争议,应优先以侵权行为实施地或被告住所地确定管辖。若由上海法院审理,将导致证据调取、证人出庭、当事人应诉等诉讼活动严重不便,将极大增加诉讼成本,且不利于事实查明,违背《民事诉讼法》便利当事人诉讼、便利法院审理的“两便原则”。
02 专家称爱康舆情应对犯了错
危机公关专家乌兰图雅认为,爱康国宾“体检门”事件暴露出很多企业负责人没有危机意识这样一个共性问题。企业负责人的不当言论反而把舆情搞得越来越大,其对外言论不当是个很重要的推动因素。
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爱康国宾的舆情风波,从企业的角度看,犯了以下几个错。
第一,我国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要求企业保护消费者利益。这是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消费者维权是所有服务型和消费类企业常见的情况,是企业售后和客服的日常工作。
很多舆情的源头都是企业与维权消费者无法充分沟通。爱康国宾与张女士的沟通过程,从媒体报道看,很难说企业做到了充分沟通。
第二,当舆情初步形成时,因涉及医疗鉴定等专业内容,爱康国宾在7月17日的声明中已经表明了企业态度。至此,从企业角度,已经给出了维权消费者的解决方案和未来承诺,可以视为舆情告一段落。
通常此类舆情不会持续很久,大众希望得到的是企业对消费者是否有负责任的态度,有了就是句号了。
第三,遗憾的是,7月30日,爱康国宾召开的媒体说明会属于画蛇添足。将已经淡下去的舆情又添加了新的话题。
她指出,更加严重的是,其CEO提到的“几百块到几千块的体检费”变成了新一轮的传播话题,更将一起比较明确的消费者维权纠纷扩大成企业声誉危机。
03 应专注于解决源头问题
近年来名誉权纠纷案例比较常见,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邱跃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爱康集团以侵犯名誉权为由起诉张女士,向这位10年老客户索赔1000万元人民币,并要求其公开道歉,首先,得看张女士有没有权利去表达相关事实。
邱跃认为,张女士发布的信息是其经历的事实过程,任何人都有权利如实地去表达自己的经历。这就涉及所谓的“言论自由”,哪怕是她言论有轻微的过分,但也不会承担责任,她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邱跃看来,大多数公众是从体检消费者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该检测的情况没有检测出来,体检机构就是有过错的,在舆论上是理亏的。这种情况下,体检机构告体检客户,伤害的是体检机构的名誉。
中关村健康服务产业促进会会长孙德海认为,爱康国宾以名誉侵权为由起诉10年老客户张女士,索赔1000万元,指控其“散布假体检言论”。张女士则提供体检有关证据,质疑其未尽风险告知义务。双方各执一词,意见出现分歧。
孙德海认为,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对技术局限性的认知差异显著:爱康强调“B超检出率仅60%—80%”,而张晓玲认为十年未预警进展属重大过失。
在孙德海看来,“体检门”事件给体检行业带来了社会信任危机的扩散效应,爱康集团 CEO张黎刚“几百元体检不能查出所有病”的言论,被公众解读为推卸责任,引发对基础体检价值的质疑。
加上行业“黑历史”被重提,如护士假冒医生、样本造假等,爱康在黑猫平台累计投诉超1300条,加剧公众不信任。
据媒体报道,之前爱康也曾起诉媒体人和自媒体人,并索赔1000万元,后又主动撤回了起诉。这两起案例与起诉张女士索赔1000万元,索赔金额完全相同。
就这起诉讼案件相关问题,包括此案对爱康集团的影响,以及爱康集团在上海注册地是否正常经营等问题,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联系了爱康方面,但截至记者截稿,对方未回复。
回顾此事件,乌兰图雅说,她的建议是,“企业在面对消费者维权引发的舆情时,更应专注于解决源头问题,合法合规更要合情合理的提出解决方案,超过维权事件的更多话题对平息舆情并无益处。”
总监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监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来源:中时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