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7月,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迅速在全省掀起深挖“媒体+”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风潮。
今年7月,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迅速在全省掀起深挖“媒体+”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风潮。
近日,汕尾印发《汕尾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汕尾“媒体+”方案),这是汕尾首份市级“媒体+”文件,结合汕尾实际,该方案以“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核心,通过融合媒体传播优势与农业产业特色,为“2+10+N”农业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其重点内容可从三大维度展开观察。
锚定“2+10+N”产业格局,构建全链条品牌矩阵
汕尾农业以“蓝色粮仓”(海洋牧场)和“绿色粮仓”(陆上农业)为根基,形成了甘薯、荔枝、生蚝等10大优势产业及汕尾鱼丸、陂洋菠萝等N个特色产业的“2+10+N”格局。此次“媒体+”方案精准聚焦这一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分层分类的品牌矩阵。
汕尾海鲡鱼
在区域公用品牌层面,方案以“汕农领鲜”为核心,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个人IP”多元融合。例如,市城区聚焦晨洲蚝、海胆、海鲡鱼三大海产,构建“三鲜”品牌矩阵,强化“天下海鲜·汕尾领‘鲜’”标识;陆河县以“青梅传韵·油甘润心·茶香致远”为主线,通过产业推介会、非遗展演等形式擦亮特色名片;红海湾开发区则推进粉签产业升级,统一“塔岭粉签”品牌包装与品质标准。
捷胜紫海胆
在特色单品突破上,方案针对性施策:海丰县持续做强海丰油占米、莲花山茶等地理标志产品;陆丰市将甘薯品牌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内容;市城区通过“红灯笼母树荔枝慈善拍卖”等活动提升单品影响力。这种“全域统筹+县域特色”的品牌策略,让汕尾“土特产”逐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融合“媒体+多领域”,激活产销与消费双循环
方案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以“媒体+”为纽带,推动市场、文化、生活、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通“产—销—消”全链条。
在产销对接方面,“媒体+市场”行动搭建精准桥梁:建立全国农产品采购商库,实时发布供求信息与价格走势,推动“汕农领鲜”与“圳品”深度对接,借助深汕协作契机拓展大湾区市场;同时联动保定首衡集团、上海万果联等企业,让汕尾农产品走进京津冀、长三角。例如,通过“媒体+市场”撮合,国泰食品、丰隆米业等龙头企业已与多地采购商建立稳定合作。
在消费激活方面,“媒体+生活”“媒体+文化”双轮驱动:一方面打造农文旅沉浸式场景,如乡村康养、研学教育、海鲜美食体验等,推出“粤东黄金海岸”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借势节庆与非遗,在中秋、丰收节等节点发展“节庆经济”,通过英歌舞、赛龙舟等民俗活动吸引流量。以“三鲜”品牌为例,媒体对晨洲蚝养殖过程、海胆捕捞场景的深度报道,让“从海洋到餐桌”的故事成为消费热点。
汕尾晨州蚝
强化多维保障,确保“媒体+”落地见效
为避免政策“悬空”,方案从多层面构建保障体系,确保“媒体+”赋能见实效。
产业上,推动“媒体 + 产业” 融合。方案明确提出与新华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凤凰网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开展项目共建、运营合作和品牌打造,协同打造 “媒体 + 产业” 深度融合样本。围绕 “2+10+N” 农业产业格局,遴选国泰食品、陆丰植物龙等龙头企业,借助羊城晚报等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宣发服务,以点带面推动产业整体发展。
人才上,重点培育“懂生产、懂市场、懂媒体”的新农人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以及农业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打造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确保一个农业优势产业有一个人才培训平台、一个人才孵化器、一批师资力量,进而成就一批产业人才。
从品牌矩阵到产销融合,再到保障落地,汕尾 “媒体 +” 方案正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农业 “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难题。随着与羊城晚报等媒体的深度合作持续推进,“媒体 +” 力量将不断为 “百千万工程” 赋能,推动汕尾乡村振兴从 “产业振兴” 向 “品牌振兴”“文化振兴” 深度迈进,让更多汕尾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文 | 记者 李晓雨
图 | 汕尾市农业农村局供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