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不是零水花入水惊艳全场,而是因为——央媒罕见出手,替她撑腰,点名要帮她维权。
这回,全红婵又冲上了热搜,可不是因为在水里翻出几个漂亮动作。
也不是零水花入水惊艳全场,而是因为——央媒罕见出手,替她撑腰,点名要帮她维权。
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懵了,在大家印象里,她还是那个14岁就夺奥运金牌的小丫头。
谁想到,光环背后的日子,其实没那么舒服。
全红婵年纪轻轻,却已经在舆论、流量、伤病和压力里打转,现实远比外人想的要复杂。
2007年,全红婵生在广东湛江一个小村,村子不大,房子低矮,冬天湿冷,夏天闷热。
家里种着几亩地,全靠天吃饭,收成好坏都得看老天爷的脸色。
妈常年有病,吃药得花钱,爸是个实在人,可手里总是紧巴巴。
全红婵小时候的娱乐,就是跟邻居家的小伙伴在泥地里追鸡、抓蝴蝶,有时候能去小卖部买根雪条,就能乐半天。
7岁那年,父亲听说市里体校在挑跳水苗子,管饭还不要学费,于是心一横,带着她去试试。
那时的全红婵,小个子、瘦胳膊瘦腿,第一次爬上跳台,腿抖得像筛子。
教练看她眼神倔、有韧劲,不怕摔,就留下了,从那天起,她的生活就只剩训练、吃饭、睡觉。
别的孩子放学还能在田里疯跑,她只能一次次从高台跳下去,水花溅到耳朵生疼。
跳水是个伤身的活,每天几百次入水,脚踝、腰背全挨冲击,冬天水冷得像刀割,她咬着牙下水,牙关冻得直打颤。
就算脚踝肿得像馒头,全红婵也咬牙往下跳,有时候走路一瘸一拐,但训练一点没少。
2021年东京奥运,她第一次上奥运赛场,面对全世界的镜头,她像没事人似的,一跳下去就是满分。
三跳零水花,全场沸腾,现场观众欢呼,她当场成了全国的“全妹”。
媒体说全红婵是天才,可她自己清楚,那是成千上万次重复换来的。
奥运结束,全红婵的事被扒出来——爱吃辣条,没去过游乐园,为了给妈治病才学跳水。
这些细节,让人又心疼又喜欢,可她依旧穿着T恤、扎着马尾,在训练场一遍遍练动作。
领奖那一刻很风光,可台下的日子才是真辛苦。
东京奥运时,全红婵脚踝就有旧伤,那不是抹点药就能好的,得长期冰敷。
训练没法停,她只能硬撑,有时候冰敷到腿麻,还得换另一条腿继续做配合训练。
到2025年,伤情加重,全红婵被迫退出了集训。
消息一出,网上立马有人阴阳怪气,说她状态下滑、怕输、不行了,还有人添油加醋,传她私下不想训练。
更离谱的,还有人盯着她长高长肉的事儿挑刺,这两年她长了7厘米,重了7斤,对18岁姑娘来说再正常不过。
可有人偏说全红婵身形走样、动作不稳,还分析得头头是道,好像她的身体变化是个“罪过”。
有些人爱拿全红婵和陈芋汐比较,赢了是天赋碾压,输了就是被超越。
这种话,就像一把把刀,戳在心口。
运动员谁都知道状态会有起伏,可在键盘侠眼里,冠军只有两个状态——要么神,要么废。
赛场外更糟,全红婵没代言的东西,也有人敢用她头像卖货。
没喝过的饮料,被AI换成她的脸在喝,还有人假装她直播,编故事骗流量,甚至把她哥哥公益直播的视频,硬剪成狗血剧情。
有人开车堵全红婵老家门口开直播,还有无人机飞到她家上空拍照,弄得家人出门买菜都怕被拍。
她成了一个可以随便用的“符号”,有人靠她赚钱,有人拿她博眼球,可真正关心她身体和心情的,没几个。
这次央媒直接说话了,意思很硬——运动员不是提款机,形象权不是谁都能乱用。
全红婵成名像火箭一样快,可火箭飞得高,风就刮得猛。
18岁的年纪,本该是无忧无虑,可她已经学会了忍着委屈,自己消化流言。
这两年,全红婵和陈芋汐一起拿了双人金牌,但只要单人赛失误一点,就会被骂到抬不起头。
她的容错率,几乎是零,别人可以犯错,她不行。
现在,全红婵在恢复训练,脚踝还是要冰敷,冰袋从早换到晚,可她没说过放弃。
闲下来,她会回老家帮妈收菜、喂鸡,在村口买瓶饮料,跟邻居聊两句家常,那时候脸上的笑,比领奖台还自在。
可她心里明白,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一旦回赛场,还是一波又一波的压力。
有时候你会发现,全红婵没变沉默,是学会了把话咽下去。
全红婵,是冠军,也是家里的孩子,她的名字不该只是热搜上的流量。
她的脸,不该成了别人随便赚钱的工具,奖牌很重要,但人更重要。
18岁的姑娘,应该被好好保护,也该被真心尊重。
以后她还会跳很多次水,希望大家看到的,不只是水花有多小,还能看到她背后的那股子韧劲儿。
因为那才是她真正的底气,也是她能一直站在高台上的原因。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