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很时兴集邮活动与其他活动的混搭,文化的共性,促进了集邮文化的融合。7月3日,上海市群艺馆举办了一场“《走进高铁时代》文化讲座”,杨浦邮政为此次讲座制作了相关的邮品,并启用了一枚同题邮资机宣传戳。收到了本家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在欣赏邮戳的时候,看到了邮戳上的
邢台博物馆馆藏文物 玛瑙首饰
聞鍾記郵(5393)走进高铁时代
现在很时兴集邮活动与其他活动的混搭,文化的共性,促进了集邮文化的融合。7月3日,上海市群艺馆举办了一场“《走进高铁时代》文化讲座”,杨浦邮政为此次讲座制作了相关的邮品,并启用了一枚同题邮资机宣传戳。收到了本家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在欣赏邮戳的时候,看到了邮戳上的主图,是当下常见的复兴号高铁,当然是用文字点明了主题。图案上还有一个别致的徽记,经过一番查询,这是此次活动的协办单位上海熙瑶文化志愿服务团队的徽志。
从蒸汽轰鸣到智能飞驰,是新世纪中国交通的大飞跃。高铁出行在当下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首选,我经常跟朋友聊起这种以金钱换空间的做法,已经深入人心了。伴随出行的提速,也让人们越来越适应属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最新的动车、高铁不断刷新着中国速度,也越来越多出现在中国的邮票上。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走进高铁时代》文化讲座,将高铁文化与集邮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高铁不仅是交通工具的革新,更是文明进程的缩影。在讲座现场,主讲人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实物陈列,系统梳理了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蜕变历程。从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的时速350公里突破,到2025年CR450动车组在沪渝蓉高铁武宜段开展型式试验,中国高铁以年均投产新线超3500公里的速度,织就了全球最密集的高铁网络 。这一过程中,上海作为长三角高铁枢纽,见证了沪宁、沪杭等干线的贯通,以及长三角“超级环线”的形成,将上海与南京、杭州等城市的时空距离压缩至1小时以内,重塑了区域文化生态 。
讲座特别聚焦高铁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播的关联,CR450动车组通过优化材料与结构设计,在提升速度的同时降低轨道冲击,其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能耗降低15%,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体现了中国智造的实力,更隐喻着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正如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速度中国”思政课的实践,高铁文化讲座通过互动环节与历史案例,让参与者在“人”字形铁路的智慧、京张高铁的奥运基因中,感受中国铁路人的创新精神与文化担当 。
上海邮政以邮资机宣传戳为媒介,将高铁元素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该邮戳以高速行驶的复兴号列车为主体,背景融入上海地标建筑与沿线自然风光,既展现了高铁的速度感,又暗含地域文化的传承。这种设计理念与泰安邮政联合津浦铁路泰安博物馆推出的百年铁路主题邮品异曲同工,通过方寸艺术唤醒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记忆认同 。
民星邮政支局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节点,不仅承担邮品收寄功能,更成为高铁文化的微型展示空间。支局内设置的高铁主题展区,陈列着不同时期的铁路邮票、纪念封及智能邮政设备,让市民在办理业务的同时,沉浸式体验高铁与邮政的发展脉络。这种“邮政+文旅”的模式,与北京京铁列车上的移动主题邮局一脉相承,将传统服务场所转化为文化传播阵地 。
《走进高铁时代》文化讲座突破了传统讲座的单向输出模式,通过“展览+互动+体验”的复合形式,构建了立体化的文化空间。邮戳加盖体验区则让市民将文化印记带回家,形成持续的传播效应。这种设计借鉴了武汉“速度中国”思政课的互动经验,通过游戏化学习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 。上海邮政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活动影响力。开展“高铁文化进校园”“邮说高铁进社区”等延伸活动。这种“文化+教育”“文化+社区”的模式,与普陀邮政在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举办的《少“邮”所学》讲座异曲同工。
在全球高铁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上海邮政的实践具有示范意义。这种“交通+文化”的生态构建,不仅助力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更将为中国高铁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上海方案”。当高铁的呼啸声与邮戳的盖印声在延吉新村社区交织,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悄然展开。上海邮政以《走进高铁时代》文化讲座为契机,通过邮资机宣传戳的发行、民星邮局的服务创新与文化讲座的多维赋能,在速度与温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种将高铁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形态的实践,不仅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激活,更是对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诠释。
来源:闻锺集邮